今天气温骤降,夜晚的时候雾气弥漫,阴雨绵绵,我躲在房间里不愿意出去,害怕沾染上这冷冷的气息。风把校园里的树吹得瑟瑟发抖,抖落了一地的枯叶和花朵。我的窗户是最忠实的守卫,它把外面的一举一动都汇报给了我的眼睛。夜晚的时候风折腾够了,便没趣的消停了下来,我趁着夜色走出了房间。
??????朦朦胧胧的灯光穿过树梢打下来,在灯光的引导下我的眼睛不由自主被勾引了。一地的白花把地面铺的格外繁华,使我原本低沉的心一下子高亢起来。空气里弥漫着的冰凉就这样不欢而散,因为花,总会带给人温暖,不管是树上的,还是地上的。我带着欢喜的心慢慢靠近。众多的花瓣互相拥挤,互相依偎,层层叠叠的把冰冷的地面,装扮的温情脉脉。我小心翼翼地蹲下去嗅着花的气息,我竟恍惚了,眼前的花一下子变成了雪,一下子又变成了海。校园里太安静,除了能听见窸窸窣窣的树叶被风骚动时发出的咯咯声外,我还清晰的听见了自己的心跳声,顿觉自己不过是人间匆匆一过客,跟此景显得有些不相称,我打扰了风和树的幽会,也打扰了花跟地面的温存,或许它们已然忽视了我的存在,只因尘世里的人配不上它们过多的垂青和厚爱。明早这些花将永远离开地面,被扫进混沌的世界,最后的纯净与尊严只能在今夜一一诉说。它会说给漆漆夜空听,说给包容万千的大地听,说给风听,树听,或是有人心听。不知道听去的,谁会控制不住感情而托付了一生,或是风,或是树,或是夜空,亦或是大地。风在微微的绕着,一遍又遍,它的心会不会因此被魅惑,而每晚出来悲悯,出来哀痛。为每一朵凋落的花,那花里藏着的情窦,想必只有的你懂。
????何时芬芳尽,何时人依旧,有人问,无处答。人的一生跟这些躺在地上的花很像,暂短而匆忙,花的归属是大地,人的归属也是大地,共同来自说不清的红尘外,却要归于红尘里,那还是做花吧,静静的躺在泥土之上,没有忧伤,没有惶恐,更多的是踏实和安然。无需追名逐利,无需尔虞我诈,至少有一片净土,只为芳香,只为繁华。近来很是困惑,内心经历着千转百回的挣扎,“人为何而活?”这个问题压的我喘不过气来,如果我不是自己,而只是这些花,是否就没有烦恼,或逍遥,或轻松。我却始终无法成为一朵花,一棵草,一粒沙,我只是那芸芸众生里的一个凡人,一个俗人,一个庸人,一个为了生存而活着的人,而且要面对众多挑战,身体上的挑战可以应对,而内心的挑战却倍受煎熬。我以为我进入了一片净土,可这片净土里也硝烟四起。这个行业的许多小秘密在一点一点赤裸裸的呈现。“教书育人”一个多么光荣的词,它足以给我荣誉和骄傲,像穿上铠甲一般给予我勇气,可勾心斗角在蔓延的时候,我惶恐不安,无形中像一座牢房让我想逃离。可一看到那一双双纯净的眼睛,我的心就犹豫了,在疼痛中步履蹒跚。如果我只是一朵花,我就只给世界带来芳香,无需沾染上污泥。如果我是一阵风,我就只给世界带来清凉,无需夹杂浮躁。可我无法成为一朵花,一阵风,我还是我。
?我静静的盯着这些花,好似看到作为一朵花时,他们对抗着时间和磨难,日晒与雨淋,白昼与黑夜,繁华与凋零。成为了一朵好看的花,美好是留给人欣赏的,而背后的故事只能自己咀嚼。花和人竟如此相似,来人间一场,经历该经历的痛苦后,留下美好来装点这个世界。尘世之所以值得生时惦念,死时不舍,就在于万物都在奉献自己,成全一切。恍惚间我也成了他们其中的一朵,躺的地上的花多了我一朵。风依旧在绕,而花还在诉说这一生的故事,可故事才刚刚开始,在黎明之前正式开始。
学校永远是一片净土,可是净土也会因为风大的时候而扬起灰尘,我原本只想一心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也不去看别人。可是有时候,人总会被心里冒出来的冲动给蛊惑了头脑,以至于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而嘴图一时之快,心逞一时之能,最终陷自己于不义。太多时候你认为的对,不一定是对,你认为的错也不一定就是错,因为我们都不是标准答案,生活在这浮生若梦的尘世间,变化是永恒的。
我居然在这个学校任教四年有余,从当跳板到安定下来认真干,这中间奔赴过无数考场去妄想改变命运,到成绩出来那刻叹气不断,四年期间,从失落到接受,“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把普通人的日子踏踏实实过好便够了。在这里我已经忘记了四季分明为何物,此地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夏季,一个是准备进入夏季。夏季闷热无比,脑袋里保留的画面永远是教室里的风扇在头顶呼呼吹,教室外墙上的空调呜呜转。准备进入的夏季是此地所谓的冬天,可以有幸穿上外套,感知一年的终结,也能够感知来年三四月份的阴雨绵绵,潮气弥漫,衣物经久不干,发酵出的异味,让人难以忍受。地板上湿漉漉的样子永远像刚洗澡时淋水的状态,墙壁上水珠聚集,滑落。物在长霉,人也快长霉。我从抱怨这天气,到接受。抱怨与接受是矛盾的,既然抱怨那说明不能接受,可既然接受说明已经习以为常并不在抱怨。抱怨与接受是一个人心态改变的必经之路,就像一个脾气暴躁的少年某天突然进入温顺的中年。这当中是被动,是无奈,还是坦然,更甚是欣然,这个过程都会是每一个人必修的课程。把抱怨的事憋回肚子里去慢慢发酵,然后从别的地方悄无声息释放出来,只是委屈了空气,但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好事。
我从来没有想到,短短四年时间,某件事竟让我从脾气暴躁的少年进入温顺的中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早已揭示出老师的作用,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很纯粹的关系,可以亦师亦友,也可以亦父亦母。可倘若这层关系变得不纯粹,那么影响的不单单是个人,也可能是这个群体,乃至社会。不纯粹,何为不纯粹,又何为纯粹?我一直认为老师只是一份职业,带上道德情操和个人兴趣所向,便能成为好的老师,热爱职业,热爱职业里鲜活的人。可是,我纯粹的认知却总能被人一次次打破,有人会提起锤头砸开我竖起来的墙,墙倒下的时候,总感觉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向我扑面而来,令我痛苦。我感觉我不适合做老师,可是我所学的专业只能做老师,我想过无数次离职,可是生活所迫,我又能力有限,只好徘徊。
我所任职的这所私立学校,应该是众多私立学校的缩影,从兴盛到衰败,初来时的一千多学生,到如今只剩三百多人,这其中原因众多,但是主要的原因却只有一个。教师队伍鱼龙混杂,因流动性大,有时某一科目的老师突然请假就不来了,为了有人填补上这个空缺,在招聘上就不在看中人品的审核,毕业证成了敲门砖,就会被揽入队伍。人上一百便形形色色,不会因为职业的原因而道德观念就加高,不然为何天上的神仙也会有下凡的念头,可见只要是人,不论各种职业,有欲有求,不纯粹了,就会发生故事,故事尚好,事故便危害无穷。
每个新招聘的老师都必须上一节公开课,倘若第一次上课不理想,学校还会给你一段时间的进步,在进行第二次公开课。公开课对于新手老师来说很重要,即可显示自己的教学功底,也可获得大家的认可。倘若没有准备充分,功底也不扎实,一堂课还未结束,你便就被这圈子的人排出去,可惜也有例外。
第一次去听张老师的课,我居然哈欠连连,我极力控制自己,可惜他讲的课,真的太让人犯困。学生们迫于学校领导的压力,笔直地端坐着,几个同学用手捂着嘴打着哈欠,我们去听课的老师早已经按耐不住想逃跑,等到下课铃响起那刻,有种如负释重之感,我们都给张老师很低的分,因为他没有突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整堂课教学思路异常混乱,连他自己都不清楚下一步该讲什么,四十五分钟的一节课,他二十分钟讲完,然后不停在教室走动,大家都认为他不会被学校录取,可是最后他成功和校长签了合同,且成了这个班的班主任。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