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老朱钓鱼执法,我造反了 > 第二十一章 大明朝没这技术
换源:


       应天府。

兵马司衙门。

指挥使赵思礼翘着二郎腿坐在衙门公堂上,闭目养神。

随着朱允熥红山盐场产的红盐大量流入黑市,渐渐地,民间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红盐。

起初赵思礼也没有在意,权当这红盐是朝廷新开出的盐品,只不过颜色艳红,盐粒细小透亮,心里还暗自神奇世上还有这么神奇的盐巴。

不过民间流出的红盐价格太贵,一斤盐炒到了五百两银子,而且不要大明宝钞,就算用宝钞买也要折算成等价的白银,妥妥的奢侈品。

这么离谱的价格赵思礼自然吃不起,但是架不住他位高权重啊。

他也陆续收到手下的人给他送礼的红盐,不多,用纸包起来的也就半两红盐。

当天他就用这红盐让老婆炒了菜,确实用红盐炒的菜没了以前盐巴苦涩的味道。

赵思礼还怪他老婆把这些盐用完了,骂他老婆败家,不过他老婆哪里知道就这一口盐就要二十五两银子。

所以赵思礼对这红盐印象特别深,他一直想在哪搞来一些好好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

然而有一次皇宫物品被盗,他奉旨稽查盗贼的时候却有了一个意外收获。

他在盗贼的身上搜出了一包红盐,足足有一斤重。

然后在他严刑逼供下那个贼人招出是从黑市买来的。

赵思礼当时还没放在心上,他也知道这红盐的稀少度,或许是皇宫里的进贡物品也说不定。

既然这么珍贵,流入黑市也就不算什么大事了,毕竟他管的只是兵马司又不是大理寺,关于红盐怎么出宫的他可管不着。

然而那个贼人为了将功赎罪还是什么目的,告诉他这红盐是从本地流出来的。

本地流出?

赵思礼心中着实一惊,他知道在这应天府并没有开盐场,所有的盐都是从两浙盐场产出运到京城的。

不过关于本地盐他也在民间听到过另一只种说法。

因为浙江地区离应天府地理位置很近,所以两浙盐场产的盐运到京城之后,民间的百姓也会把浙盐叫本地盐。

这么个叫法他也不陌生,那个贼人就是两浙人,这么想也很正常。

不过他心里还有一个疑惑。

大明朝的制盐法他是再清楚不过了,活了三十几年他就没吃过两浙产的那么味道鲜美的盐。

而且以两浙盐场的技术根本不可能做出那么细,那么干净的盐巴,红盐的味道让他有种感觉,感觉就像是天上神仙吃的盐巴。

更何况他一个朋友就在两浙盐场当差,要是有红盐产出,他一定会收到消息的。

诸多疑问在赵思礼的脑海里缠绕,他必须搞清楚这红盐的来历。

万一,他不敢想,万一是私盐,在他的地盘上私盐猖獗,恐怕上面知道了会责罚他办事不力。

万一被当今朱皇上知道了,还以为他官私勾结,知情不报。

想想都后怕,他必须要在上面追究下来之前有所动作。

查!

把应天府翻个底朝天也要查出来这红盐的底细。

赵思礼把兵马司所有的探子都派出去了。

不查不知道,一查惊死人。

所有探子的报告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走私。

走私官盐已经是杀头的重罪了,况且这次根据从黑市探来的消息,这红盐还是走私的私盐。

赵思礼心里震撼了妈,当今朱皇帝严惩私自贩盐,不但要抄家斩首,而且对于贩盐头目还要实行剥皮实草,悬街示众。

究竟是谁有胆子在应天府的地界,在老朱的眼皮底下开盐场呢?

到底是哪路神仙在老虎嘴里拔牙呢?

现在他搞清楚红盐是私贩还是官营之后,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

既然在应天府出现了本地产的私盐,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胆大包天的人把盐场开在哪里?

应天府哪里临海有水呢?

赵思礼决定先沿着秦淮河各个河道查下去。

要制盐就必须从水里提炼,或许秦淮河哪个河道就有天然盐卤水。

有了目标方向就好办了。

他已然胸有成竹,那么大的盐场,锅碗瓢盆,还要腾出地方晒盐,占用的地方肯定很大。

偌大的盐场让他藏也没法藏。

一连几天撒出去的探子就跟树上的叶子一样多,可他却没有收到一点消息。

赵思礼很是焦虑,堂堂应天府,天子脚下,竟然有人私开盐场,而他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到现在他连盐贩子的毛也没看见着,然而这民间市场上流出的红盐越来越多。

纸包不住火,他担心这红盐的事迟早会被朝廷知道,到时候恐怕这兵马司就不姓赵了。

赵思礼颓废地坐在公堂太师椅上,让他绞尽脑汁也理不出头绪。

这私盐贩子能隐天遁地不成!

“大人……”

赵思礼睁开眼睛一瞥。

是家里的奴婢。

“什么事?”

家奴恭恭敬敬地说道:

“大人,夫人差奴婢来报,家里来客人了,请老爷速速回家。”

赵思礼从太师椅上慢悠悠坐起来,伸了一个懒腰,漫不经心的说道:

“嗯,我这就回……”

赵思礼这才想起家里还有夫人。

连日来他都在兵马司衙门处理追查私盐的事情,吃的喝的全在衙门,晚上也不回去睡,想想确实冷落了夫人。

赵思礼收拾收拾面前的案桌,想起能让夫人特地差人来叫他回去的客人能有多大官。

“家里来谁了夫人这么着急叫我回去?”

家奴回答:

“是郡王殿下……”

PS:(新书起航,感谢各位彦祖支持,求评价票,求鲜花!)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