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文忙站起身,回头看见一位与他父亲年龄相仿的大胡子男人,头戴一顶黑色瓜皮帽。
“这位大叔,您认得我大?!”尚文急切的问道。
“何止是认识,我和你大还一起拉过骆驼呢!”大胡子男人一边捋着胡子,得意地说道。
“大叔,你和我大什么时候拉过骆驼?”
“我和你大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两年前的今天。当时我家有事,就没和你大一起去新疆的迪化城。”
“我大和你说他去新疆迪化城了?”
“嗨,我也是一直没他的音信,走的时候他说,拉完这批货,准备给他的大娃提亲去。”大胡子男人叹气道,而此时的尚文眼角已噙满了泪水。
“你们两个娃,都饿了吧!都怪我,光顾着说话了,走我请你们吃炒拨拉去。”说罢,大胡子男人拽着尚文就向山西会馆旁边的饭馆走去。
尚文和秀慈跟着大胡子走了大约百十来米,来到一家名叫“骆驼客”的饭馆。
“老板来两斤炒拨拉!”大胡子招呼店家伙计。
“王二爷来了!”从里屋走出一个瘦高个的小伙计,年龄看上去和尚文相仿。
小伙计端来三套餐具,右手拉下搭在肩上的毛巾,边擦桌子边问道:“王二爷好些日子没有来了,最近在哪发财呢?”
“发个屁的财,跑了两趟骆驼,都被他娘的土匪给抢了。”说罢,大胡子扯下黑色瓜皮帽,摔在饭桌上。
尚文和秀慈吓得眼睛睁的溜圆。大胡子发现自己的失态,忙对两个孩子笑道:“别怕,我是骂那些狗土匪。”
“伙计,抓紧给我们上菜,这对小夫妻都饿坏了。”
“大叔,我们不是夫妻,秀慈是我的同乡。”尚文羞红了脸,低声答道。
“啊?不是夫妻咋一起去逛庙会呢?是还没有成亲吧!”大胡子故意打趣道,此时的尚文脸越发涨得通红,而秀慈坐在旁边偷笑。
“菜来了,王二爷请慢用。”饭馆伙计端上了来一盘热气腾腾的炒拨拉。
“尚文吃过炒拨拉吗?”大胡子问道。
“我大以前和我说起过,这是张掖有名的小吃。”
说起张掖的小吃炒拨拉,还有这样的一个来历。炒拨拉相传起源于西汉,当时霍去病西征攻打匈奴,来到河西走廊,在一次与匈奴交战后在焉支山休整时,汉军所带的炊具都丢了,一个聪明的兵士用石头垒起一个简单的灶台,用打仗用的盾牌作为炊具,将战死的马的肉切下来,放在盾牌上炒着吃。由于来回拨拉马肉,于是叫炒拨拉。
后来张掖当地的老百姓经过改良后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名小吃炒拨拉。当地人的做法是,炉子上支起一个铁板,将洗净切好的羊肉和羊杂,再佐以洋葱、大蒜、辣椒、葱花和孜然。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三个人吃过饭,尚文道别大胡子,送秀慈到山西会馆参加堂会,秀慈的演出安排在戌时。
尚文送完秀慈到山西会馆后,往西北方向望去,只见一座高高的木塔,尚文朝着木塔方向走去,木塔在张掖城的西门方向。
木塔位于三皇庙和西来寺之间,尚文沿着苇池来到木塔下面。
张掖木塔一共有十五层,整座塔为木头建造而成,木塔的正后边
有个藏经楼,为两层檐歇山顶建筑。
俗话说的好,有塔必有寺,木塔下的寺庙原来叫万寿寺,后因木塔得名,改称木塔寺。
再说那木塔,据《甘镇志》记载:后周时已有之,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重建,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敕尉迟敬德监修,明清均有补修,其建筑技巧集木工、铁工、画师技法于一体,制作精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尚文来到木塔下的一个碑亭,看到一方刻有《重修万寿寺碑记》的石碑,记载了木塔的来历。石碑刻有:“释迦涅槃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
“如此说来,张掖木塔原来是一座舍利塔啊!”尚文边看碑文边点头、念叨。
尚文听他大给他讲过:古时的塔按功能一般分为三种,一是墓塔,就是存放高僧舍利的;二是景观塔,就是登高看风景的;三就是风水塔,就是镇妖辟邪和兴文运的,他家乡的崇文塔就是兴文运的。
尚文抬头望向木塔,只见塔面阔和高度自下而上逐层缩小,各层辟门窗或设假门窗,门上砖雕仿木结构斗拱,门边镌刻楹联,一层东门横额“登极乐天”,西门横额“入三摩地”,檐下雕刻十二生肖图。
木塔从一至十三层每层都有门窗、楼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精美花饰,门楣配有砖雕横额,都是名人题字,周围雕刻着飞鸟走兽。
每层飞檐均有木龙镇守,龙头下悬风铃,整体给人以精致玲珑的美感,每层外有廊道,内有房间,施以油漆,光彩鲜明。
尚文继续向木塔走去,只见前面为二十多平米的正方形大理石台基,台基上立有二十多根木桩,这些木桩支撑着八面十五级的楼阁式木塔。台基上面有一圈汉白玉栏杆,上面刻有各种云纹图案,柱头有龙凤环绕,刀工豪放而旷达,栩栩如生。
整个张掖木塔造型优美,结构精巧,内设楼梯,可供登高远眺。
尚文来到木塔内部,塔内一层供奉着释迦摩尼金佛,周围墙壁悬挂着与佛教有关的字画,木塔中心有近乎垂直的木梯,木梯直达木塔十三层,最顶上两层为中空结构,无法登顶。
尚文拾级而上,不一会就爬到了十三层,可以看到塔顶精致的木质藻井结构,整个木塔无一钉一铆,靠斗拱和木梁连结,纵横交错,浑然一体,塔顶悬挂一口古钟。钟声一般在卯时(凌晨五时)和申时(下午四五点)敲响,钟声响彻全城,称之为木塔毓钟,是张掖八景之一。
这木塔毓钟的典故,出自清代僧人卜舟所题万寿塔诗一首:巍然笔势蘸寒空,九级玲珑造化工。结顶朝元映日月,盘根错节傲霜风。声飘烟景微茫外,影射波光淡漠中。灵瑞毓钟张掖秀,能仁枵范永流东。”
尚文站在木塔十三层,向四周望去整个张掖城尽收眼底,只见古刹栉比,亭台林立,古木参天,湖水清鉴。正应了那句古话,张掖城“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
尚文在站在塔上,向东他家乡的方向远远望去,此刻尚文眉头皱了起来。尚文在塔上一直逗留到僧人上去敲钟,才依依不舍的从塔上爬下来。
尚文在木塔寺后的藏经楼又闲逛了一圈。不一会天就黑了起来,因为是八月十五,月亮早早得爬上了枝头。
尚文找到木塔寺的一个碑亭坐下来,望向升起的月亮,此时的月亮是那样的苍白和遥远。
白月光洒满了整个木塔,给白塔披上了银装。尚文望着月亮越来越圆满,而他感觉到越发的孤单。月光越来越亮,而尚文却越发觉得冰凉。
尚文想起了远在天边的母亲和弟弟、妹妹,还有他心爱的玉茹姑娘。回想起离开家乡越来越远,而丝路这么漫长,至今也没有他大的一点音信。想到这尚文越发悲伤起来。
“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尚文暗暗念叨。
尚文想把这一切悲伤努力得去遗忘,还是忍不住在脑海里回想。从泾阳一路来到张掖城,尚文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流浪者,一路跌跌撞撞。在尚文心里,虽然此时的白月光有些苍白,但它可以照亮天涯的两端。
进入戌时,木塔寺的游人越来越多,当地人从家里搬来桌子,朝着木塔和月亮的方向摆上土月饼、各类水果和白酒等供品,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土月饼是当地人用面粉制作的,形状有各类家禽,还有月亮和十二生肖。
此时的尚文已无心再闲逛,朝山西会馆走去,尚文和秀慈约定亥时在山西会馆的山门会和,尚文再送她回客栈。
尚文来到山西会馆,从会馆里面传来琵琶声,尚文很熟悉这琵琶曲目是一曲《雁落平沙》。尚文闭上眼睛,继续欣赏这首琵琶曲,每听一次,意境都不一样,而这次尤其忧伤。
尚文正在闭着眼睛欣赏,突然琵琶声嘎然而止,随后传来一女子的尖叫声。
尚文一听就是秀慈的声音:“不好!”尚文朝着喊叫声的方向飞奔而去。
尚文循声跑到后院的一个包厢,从外面看,包厢光线比较暗淡。
从里面传出来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小娘们,还挺犟!有个性,爷喜欢。”
“你别过来啊!你过来我就死给你看!”一个女子喊道。听到女子声音,尚文已确定是秀慈。
“姑娘,别别……,别想不开呀!跟着我可享荣华富贵,不用再去卖艺去了。只要把爷伺候好了,你要啥爷就给你买啥。”
“我才不稀罕呢!”
“来吧宝贝!”眼见那中年男人扑向秀慈,尚文踢开房门,冲了进去。
“住手,她是我妹妹,谁敢动她,我就打死谁。”尚文冲进包厢挡在秀慈前面,手指向那个中年男子,骂道。
这名中年男子见闯进一个毛头小子,哈哈大笑道:“就你这身板还想救他,你是活腻歪了吧!来人,给这个臭小子长长记性!”
不一会就从隔壁房来了几个打手,拿着棍棒朝尚文身上打去。尚文哪能受这样的打,抱着头,卷曲着身子,发出嗷嗷的惨叫声。
“让你坏了爷的好事,给我往死里打。”
“不要打了,不要打了……”秀慈哀求道。
“心疼你哥哥了,不打也可以,你得乖乖的跟爷走,给爷冲冲喜。”
“不行,我要见我舅舅。”原来秀慈这女子身世也是可怜,自小母女就被父亲抛弃,前年母亲因生病离开了她。于是跟着舅舅的秦腔戏团,来到了张掖城。
“见你舅舅?是你舅舅把你卖给我了!”
“不可能,我舅舅答应过我妈,好好照顾我的。”
那中年男子从怀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条说道,
“不信你看看,这是你舅舅和我签得,你的卖身契。你们告官府也没用,我可是花了一百两银子!”
秀慈凑近一看,果然是她舅舅的笔迹,后退了几步,差点晕倒。秀慈趴在已被打得半死的尚文身边哭喊:“尚文哥你怎么了?快醒醒!”
“给我把这小子扔到河里去。”
“是,赵爷。”
眼看尚文要被几个壮汉抬走,秀慈哭喊着,阻拦着。她哪是这几个壮汉的对手,一把就被掀翻到地上。
这时突然传来一男子的声音:“住手!”
只见一蒙面壮汉拿着棍棒,挥舞了没几下,就把那几个打手给打翻在地。
那个叫赵爷的男子吓得不知道躲哪去了。蒙面壮汉背起尚文,拽着秀慈飞奔而去,没一会功夫就跑到了一个叫十方院的地方。来到一个小院,小院不大,仅有三间平房。只见壮汉把尚文放到里屋床上躺下。
壮汉扯下蒙面黑布,秀慈惊叹道:“原来是您呀!”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