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丝路客栈 > 第八章 银武威
换源:


       驼队迎着落日的余晖,向黄家塘一路走去。尚文由于经过昨夜的与狼共舞,体力有些透支,慢慢地落到了驼队后面。

“拉骆驼,我走他乡,走哇走他乡。。。。。。哎嗨哟!上了哇路呀,动起了身!……叮咚……叮呀嗨咚。。。。。。”突然传来杨老大久违的驼夫号子。

也许是受到杨老大“驼夫号子”的鼓舞,尚文的步伐轻盈许多,慢慢得追上了队伍。

此刻,驼队一路向西与数道蜿蜒曲美的沙丘、层峦巍峨的祁连山,共同组成了大自然的五线谱,伴随着驼铃声、驼夫号子,谱写了一首生动、浪漫的边塞曲。

尚文被这美丽的风景陶醉了。抬起头,向南边远远望去,祁连山上的白雪宛如天上的白云,在夕阳的照射下,白云和白雪已浑然一体,越发的雄伟壮丽。

驼队在天黑之前,终于抵达了黄家塘客栈。黄家塘共有五六户农户,在黄家塘客栈的北面,有一个百米宽的水塘,这就是黄家塘的由来。水塘边上长着茂密的绿油油的芦苇,池塘里游着三五成群的野鸭和飞鸟。

池塘里的水已经被白天的烈日晒得热热的,驼工们痛痛快快得洗了一个热水澡。杨老大也剃了有点发黄卷曲的山羊胡子,看上去年轻了至少十岁。整个驼队吃过晚饭,由于一路的劳乏,大家都早早的入睡了。

“上垛子咧······”随着杨老大一声公鸡打鸣般的喊叫声,整个驼队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尚文早上听到杨老大底气十足的喊叫声,感觉比往常声音洪亮了许多。

“莫非有什么喜事。。。。。。”尚文小声嘀咕着。

二头正巧从尚文身边走过,听见了尚文的嘀咕声说道:“杨老大今天就能回到家见他的婆姨了,他的婆姨可是民勤县十里八乡的大美人,他能不高兴吗?”

“哦!”尚文似懂非懂的应声道。

驼队又行进了一整天,终于到达了民勤县南湖乡一个叫十驼井的地方。

在离客栈还有百米远的地方,尚文突然看见杨老大举起右手,手里拿着烟袋锅子,向远处挥舞着,眼睛里流露出期盼的神情,和平日里严肃的杨老大判落两人。

顺着杨老大挥舞的方向,尚文看到在客栈门口站立了一位上身穿着粉红色的上衣,下身穿着浅绿色的长裙妇女,婉如婷婷玉立的荷花,手里拽着一个大约三四岁孩子。此时妇女也在向杨老大挥手。

驼工的女人,都能通过驼铃的声音,能分辨出自己的丈夫回来了。

“那妇女就是杨老大的婆姨,我们都喊她杨嫂。”二头告诉尚文。

原来杨老大的婆姨是田家槽村的,她的父亲也是个驼工,是杨老大的师傅,四年前在一次驼货的路上,遇上了劫匪,惨遭杀害。临终嘱托杨老大把她的女儿田雨荷照顾好。后来杨老大娶了田雨荷,三年前喜得贵子,取名叫大壮。

由于杨老大常年在外拉骆驼,很少回家,这不两年前能干的田雨荷从田家槽村搬到了十驼井,开了一家客栈,一来能经常看到路过此地的杨老大,二来能挣点几两碎银贴补家用。但杨老大不怎么支持田雨荷这么干,担心她娘俩的安全。

“大壮,快喊爹!”田雨荷忙拽她的孩子。

孩子也许太久没见到自己的父亲,见到杨老大有些陌生,害羞得抱着田雨荷的大腿,往他娘的怀里钻。

“雨荷,快招呼伙计们进店,多弄点好吃的。”杨老大吩咐道。

“大当家的,今天下午我才蒸的发面馍、割的肉,算计着你们最近会到。”田雨荷说完就去生火做饭去了。

伙计们美美的吃了一顿大餐,尚文也吃的肚子溜圆,好久没有吃到这么香的饭菜了。

田雨荷开的客栈不大,总共三间泥土草房,中间一间是客厅,右边是一间是火房,左边一间是客房,也是最大的一间是大通铺,能睡一二十人。

田雨荷和孩子住在后院的泥土草房。草房只有两小间,整个房屋的墙体和屋里屋外都是夯土,只有屋顶和柱子的是木头做的,在木头的屋顶上有一排排的青瓦,草房虽然简陋,但是收拾得干干净净。

伙计们吃过晚饭,把垛子都卸下来,然后把骆驼喂了,早早得爬到大通铺上睡下了。

杨老大和婆姨忙完各自的事情,走到了后院的泥土草房歇息去了。

田雨荷哄孩子睡着后,像往常一样给杨老大端来一盆热热的洗脚水,让杨老大躺在椅子上,给他脱了鞋袜,替他洗脚。

杨老大闭着眼睛,长长得舒了一口气,此刻他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

田雨荷看到杨老大脚底的老茧,还有刚刚磨的新泡,心里有点难过。她知道自己的男人在外拉骆驼有多辛苦。

“孩他爹,想我们娘俩了没有?“田雨荷强打着笑脸,打趣道。

“当然想了,不想你们还能想谁呀!”

“有多想?我还害怕你在路上被哪个狐狸精给迷住了,早把我们娘俩给忘记了。”

杨老大还没顾得上擦脚,立马站起身来,抱起田雨荷。。。。。。

“我一会就让你知道我有多想!”杨老大急促得喊道。

在这荒凉的大漠戈壁上,纵使自然环境的多么恶劣,生长在这里的人们如同芨芨草一样,顽强得繁衍生息着。他们知道,只要家在一切都有希望,一切都会美好,大漠戈壁的一间间泥土草房,是他们永久的避风港。

两个人温存完后,杨老大把雨荷揽在怀里,这时的雨荷如同戈壁上的野花,久逢甘露后变得娇娇欲滴。

杨老大给她讲述拉骆驼的路上的见闻,雨荷也通过驼工的丈夫在了解大漠外边的世界。她对外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孩他爹,以后有机会一定带我们去省城去看看。”田雨荷的眼睛里充满着敬佩和期待。

“孩他娘,等拉完这趟骆驼,我一定带你们娘俩去省城去玩一趟,给你和孩子都做一套新衣服。”

田雨荷听到这,贴得杨老大更紧了。

第二天一大早,驼队已上好垛子,要去武威县城里的邓家裕兴泰分号卸货和装新货。杨老大和妻儿道别,嘱咐她们多加小心,过几天驼队还要从家里路过。

武威是河西走廊东端的第一个要塞,古时称作凉州,清朝雍正二年改凉州卫为武威县。当地有“金张掖、银武威,铜山丹,铁高台”一说。

武威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年前就有戎、月氏、乌孙等游牧民族在此放牧。自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走廊,击败了匈奴,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所以此地命名为武威。使的汉朝控制了整个河西地区,为打通西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匈奴被击败后,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武威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枢纽,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融汇传播之地,中外商人云集的都会,历代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

提到凉州,尚文便想起了唐朝王翰的《凉州词》,情不自禁的在路上吟诵起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因为这次穿越了沙漠,尚文深刻领悟到了这位边塞诗人当时的心情,感同身受。

尚文这次去武威,更重要的是要到姚家恒顺堂分号去打听他大的消息,这是他的秘密,尚文谁也没给说。

大约到了晌午,驼队来到了武威城的北门城楼下。抬头望去,北门城楼雄壮、威武。北门城楼从城楼平台以上共有三层,最上一层赫然写着“大好河山”四个字,第二层挂着“武威楼”三字牌匾。

据史料记载,古凉州城池规整、雄大,东西南北均有大小卫城及护城河,总共有二十四个城门楼子。汉唐时期,凉州城仅次于古长安城,城门楼的东门,气势和规模上则超越了长安城东门,比长安的城墙更厚、更雄伟壮观。东城门楼巍峨高大,城门中洞长二十一丈,宽五丈,两中柱的柱顶石为鼓儿石,柱上雕龙,龙尾缀石,龙首相对,中挂铁灯笼,工艺精美。从远处眺望,龙首摇动铁灯笼,似为二龙戏珠,极富动感。

南城门楼亦为三层。据当地路边一位老者介绍:若天晴之夜,进楼阁,辄有夜雨打瓦之声,似在弹奏,极富乐感,寻声而去,则声顿止。抬头望天,天晴如洗。久而成为武威一景,曰夜雨打瓦。出南二城门有一城墙,照壁墙中立一剑,剑头正对天梯山。此剑又称分水剑。剑上裹布,布上有文。立剑于此,意为分黄羊、杂木两河之水,使武威免受水灾之祸。

唐朝时,唐玄宗自认为武功盖世,有一年元宵节灯会,为了彰显太平盛世,就假意问宰相是否见过如此盛大的、歌舞升平的盛景。而宰相明知皇上的意思,却说皇上可知天上的神仙使怎么过元宵节的。他请皇上闭上眼睛,尽量的发挥想象。

唐玄宗想象着天宫里众仙云集,灯火辉煌,云雾缭绕,仙女飞舞,仙鹤齐鸣。等他睁开眼睛,宰相就说武威的元宵灯会就是圣上刚刚想象的那个样子。

驼队进城后,很快到达了裕兴泰在武威的分号,趁着杨老大和分号的账房先生记账的功夫,尚文一个人走出了柜台。

他一路打听恒顺堂在武威的分号,终于在南门附近找到姚家分号。尚文满怀欣喜的走进去询问,柜台里的伙计除了冷漠的摇头,就是交头接耳不知在嘀咕着什么。尚文失望的低着头走出了柜台。

但他还是没有死心,在恒顺堂分号附近到处打听。经打听,一个大娘说道:“两年前的确有一个姓李的驼队领房子从这里离开,是从泾阳过来的,向张掖方向走了,以后再也没有看到他。”

尚文沿街继续打听着,希望能出现奇迹,不知不觉走到了武威城的东北角。正当他六神无主时,尚文突然听到一阵阵清脆的铜铃声,猛然抬起头,顺着铜铃声,来到了罗什寺塔下,原来是塔上的铃铛发出的声音。

罗什寺塔八角十二层,每层八个角都有铃铛。塔高九十多丈,全以条形方砖砌成。从下起第三、五、八层均没门,顶部是葫芦形的铜质宝瓶,最上层东西各有小佛龛,龛内有佛像。

尚文询问香客这挂满铃铛塔的来历。香客道,这是前秦高僧鸠摩罗什的舌舍利塔,非常灵验。尚文听后,也绕着塔走了三圈,为他的大进行祈祷,保佑他大平安归来。尚文也无心游逛,祭拜完以后,回到了裕兴泰分号附近的客栈。

尚文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到了午夜时分,忽然远处传来琵琶声。这琵琶声,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忧伤,也不知道是什么曲子,与今天他的心情非常贴切。尚文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第二天晌午,杨老大领着驼队来到他家客栈门口。

“雨荷、大壮,我回来了!。。。。。。”纵使杨老大叫了不知多少声,屋里就是没有人应声。

“坏了!”杨老大冲进客栈屋里,但客栈空无一人。

于是杨老大又飞奔到后院的草房,只见一把半尺长的利刃短刀插着一撮女人的长头发在客厅木桌子上。杨老大瘫坐在地上,一言不发,呆呆的看着那把短刀。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