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历史:我为始皇辩护 > 《战国策》的疑点
换源:


       只见明先泠这些话,没有一个骂字,但出处不离骂字。

如果说在没有历史法庭的科技情况下,坂田日砖也许会将明先泠说的这些话,当作对自己的表扬。

但是在历史法庭科技的助力下,坂田日砖很清楚的就明白了了这些话的意思。

这让坂田日砖切实体会到什么叫做博大精深。

每一个堂堂正正的字词,组成到一起,变成了一把撕穿其脸皮的利刃。

让坂田日砖脸色发红,就好像整个人要爆炸了一样。

只见坂田日砖手指头哆嗦着指向明先泠。

“你,你,你,你如此侮辱于我,我们大樱花帝国与你势不两立。”

“即便史记了记载了相关内容,那也不一定能让你完全洗白秦始皇所做的事情。”

“毕竟我手中的《战国策》里可是明明白白的记载了部分东西。”

“里面除了焚书坑儒以外,还写了其他内容。”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杖于谋诈之弊,终无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

“你看这说的什么。”

“说秦始皇凭借四面闭塞的国土,据有崤山、函谷关的天险,跨有关中、巴蜀富饶的土地,听从众人的谋划,继承六代先王的功业,以蚕食六国,兼并诸侯,统一了天下。可秦毕竟是依仗狡诈的谋略,没有笃实可信的真诚,没有道德的教化,以凝聚天下的人心。”

“这也说明了秦始皇具备暴君的特质了。”

坂田日砖将此句指出,原本是想看到明先泠六神无主、束手无策的模样。

但是事实与他想象的相差甚远。

只见到,明先泠的嘴角越发的歪斜,就像歪嘴龙王一般。

“我都说过了,你一个弹丸小国的历史学家,就好好的研究你们的历史,不要随意的来研究我们龙国的历史。”

“你且说说看,对于战国策是何人所著,你至少是知道的吧。”

只见明先泠反问道。

而坂田日砖被明先泠的话语突然给整愣住了,想了一会然后说道:“是你们龙国的古人刘向所著。”

“那你可知刘向具体是什么人,有什么事情吗?”只见明先泠继续问道。

“这个..........”坂田日砖瞬间卡壳了,毕竟他虽然知道一些历史,那也只是和普通人相对比的,至于刘向究竟是什么人,有过什么事情,比说是坂田日砖,就算在街上捞一个龙国群众,估计此时也要卡壳。

而明先泠在看到坂田日砖现在这副模样后,嘴角歪的更狠了。

“那就让我来教导教导你,好好知道刘向到底有什么身份。”

“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楚元王刘交(汉高祖刘邦异母弟)之玄孙,阳城侯刘德之子,经学家刘歆之父,中国目录学鼻祖。”

“以门荫入仕,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任辇郎。

神爵二年(前60年),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

神爵四年(前58年),任谏大夫。甘露三年(前51年),任郎中、给事黄门郎。

甘露三年(前51年),任散骑、谏大夫、给事中。

初元元年(前48年),元帝初即位,以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给事中、大宗正,后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免为庶人。

建始元年(前32年),汉成帝即位,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数奏封事,迁光禄大夫。

领校中《五经》秘书。阳朔二年(前23年),任中垒校尉,致终,典校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

“首先什么是门荫入仕,门荫入仕即恩荫,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

“刘向为什么能以门荫入仕,不还是因为他是楚元王刘交(汉高祖刘邦异母弟)之玄孙,是皇室宗亲,而且和刘邦的血脉还是比较亲近的那种。”

只见明先泠说了这么多,但是场上不管是坂田日砖,亦或是场外的龙国观众,都是一脸疑惑的样子。

毕竟在他们看来刘向的背景再怎么厉害,也不能和战国策上写的东西联系到一起吧。

明先泠像是看出来大家的疑惑,然后接着说道。

“刘向是西汉的皇室宗亲,是吃西汉这碗饭的。”

“而西汉的建立,也是在秦朝灭亡的基础上得来的,更为重要的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于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国灭楚,因楚旧郡设立泗水郡。而进入壮年后的刘邦通过考核成为秦吏,做了泗水的亭长。”

“陈胜起义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反秦义军首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武安侯”

“刘邦军往西攻城略地,一路收集陈胜、项梁的散卒。取道砀县到达成阳县,与杠里的秦军对垒相持,刘邦率领曹参、樊哙、灌婴、傅宽、郭蒙等与秦将王离交战,大破其军。接着,刘邦引兵西进,在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遇到彭越的部队,遂与其合力进攻昌邑,没能攻下,只得返回栗县(今河南夏邑)。在栗县时,刘邦遇到刚武侯,吞并他的部队,刘邦军队增加了四千多人。接着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军合攻昌邑,又没攻下。刘邦决定舍弃昌邑不打,率军西行。”

“夺取了丹水(今河南淅川)。而高武侯鳃、襄侯王陵这时也加入刘邦所率领的楚军,攻下西陵、胡阳。并且番君吴芮的部将梅鋗也至此,与刘邦军联合,攻下析(今西峡县)、郦等地。”

“刘邦所部楚军进兵至武关东面,于是派魏人宁昌出使秦廷,而这时章邯也投降了项羽。秦丞相赵高弑杀秦二世,令使者回报刘邦,想要和刘邦约定平分关中。刘邦认为赵高在使诈,于是听从张良之计,让郦食其、陆贾劝降武关(今陕西丹凤县武关镇)秦将,趁此机会袭取武关。之后,刘邦一面率军西进,一面令郦商别将攻取秦的汉中、巴、蜀等地。接着刘邦军再在峣下击败秦军,进至秦都咸阳附近的蓝田。秦廷在组织了最后的力量,与刘邦军大战于蓝田,遭遇大败。”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月,刘邦的军队先于各路诸侯到达灞上。秦王子婴乘素车、驾白马,用丝带系颈,手捧着皇帝的玉玺符节,在轵道旁投降。秦朝至此灭亡。”

“刘邦进入了咸阳后,以“关中王”自居。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

“于汉五年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后来定都长安,建立西汉。”

“其本身是秦朝官吏,起兵反秦本身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抹黑前朝,对于当时的西汉统治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不知道你们在听刚才的内容时,反方辩护人所说的内容,完全没有站在一个公正公开的角度上去说,反而像是在抹黑秦始皇一样。”

听到明先泠这样说后,所有人都愣了一下,然后开始回想坂田日妆刚刚读的话语。

确实,那一番话,不想是一位史学家根据公正的态度来进行书写,反而像是一直在树立自己的正统性和权威性一样。

明先泠说的确实有一定可能性。

但是现在坂田日砖开始慌了起来,毕竟一旦让明先泠将事件导向这里,那么这一局他的胜率可就要大大下降了。

只见坂田日砖说道:“你现在说的也仅仅是你个人的推测,但是我这可是由刘向亲自书写的,他距离秦朝的时间可不长,可以说其为目击证人也不为过。”

“目击证人??呵呵,看来你还是不知道《战国策》一书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只见明先泠看坂田日砖的目光,就像是在看一个弱智一样。

“我原本还以为你是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对不起我看错了。”

“你这种人都能成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泰斗,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

只见明先泠的话语越来越犀利,让坂田日砖听的很难受。

而且明先泠的话,让坂田日砖愣了一下,难道自己说的不对,毕竟这战国策上面都写得是刘向的名字啊。

“看来你没有好好看过《战国策》这本书啊。”明先泠说道。

“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

“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

“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

“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

“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身为一名历史学家,你应该不会不知道吧,如果不知道的话,我现在也可以给你解释。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说:我所校勘的宫中的《战国策》一书,其中的剩余的书卷,错乱相杂。而且不同国家的共八篇,很少,不足。”

“臣刘向根据国家的不同,时代的不同给予区分,不替每个国家作序,去掉重复,得到三十三篇,本字有很多误脱为半个字的,把赵看成是肖,把齐看成了立,像这样的错字有很多。”

“宫中书的本名,有的称《国策》,有的称《国事》,有的称《短长》,有的称《事语》,有的称《长书》,有的称《修书》。”

“也许你要说我这些话都是编的,不过《战国策》一书流传的比较广泛,留存的要有很多。”

“你可以在屏幕中的弹幕里看看,我说的对不对。”

明先泠说的话直接打断坂田日砖想说的内容。

而当他看到荧幕上那一行行弹幕的时候,心里有点慌了。

“我刚去离得最近的图书馆看了一下,确实是这几句。”

“明先泠真的是太厉害了,这些内容都能记下来。我的《蜀道难》到现在都还不会背。”

“《蜀道难》都背不下来,要你何用,等到《出师表》、《春江花月夜》、《琵琶行》你岂不是更费了。”

“就是就是,我现在都能高低来几次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

“???”

“你这个银瓶、水浆、迸,铁骑、突出、鸣有点问题啊。”

“歪楼了歪楼了啊,我们现在要说的不是明先泠的历史知识很丰富的问题吗”

只见弹幕上密密麻麻都是说明先泠背的很正确。

而坂田日砖在看到但幕后,冷汗顺着头皮就流了下来。

而明先泠看到坂田日砖的这副模样,只是笑了笑,然后说道:

“西汉刘向在校理皇家书库时,对所见的“中战国策书”,包括六种记载战国纵横家说辞的作品,即所谓的中书六种,包括《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语》《修书》,和“国别者八篇”等材料进行了编撰。

因书所记载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提出的政治和外交策略,且其内容“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轧倾夺之说也”,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名称沿用至今。”

“北宋时,曾巩奉旨“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并加以校补,这是所谓的曾巩的“校勘本”或“校补本”,使得刘向原有三十三篇的旧貌基本得以恢复,不过这个“复完”指的是无整卷佚失,字句段落乃至整章佚失仍不在少数。”

“也就是说,你手中的《战国策》是不是完全由刘向编撰的还不一定。”

“而刘向作为汉朝的皇室宗亲,作为汉朝的既得利益者,他自然是向着汉朝的。”

“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抹黑前朝,这在历朝历代所编著的史书中都能看到。”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焚的什么书、坑的什么儒,你都不知道,只会拿着一本书在这里狺狺狂吠。”

“焚书坑儒这四个字,虽然听起来像是磨灭文明传承的事情。”

“但是又有谁真的去探究过这些事情。谁又去了解这段历史呢。”

只见明先泠说完,不仅是现场的气愤冷了下来,连场外的所有历史学家都脸红起来。

因为,明先泠看起来只有二十多岁,但是他所说出来的历史学识完全不像他这个岁数的人能说出来的。

不管是说史记的地点,还是说的这些历史内容,头头是道,令人信服。

让人很难不想到,明先泠是不是《哑舍》小说里的老板。

毕竟只有活了这么多年的人,才会知道这么多内容啊。

现在所有的龙国历史学家,都在等着历史法庭的结束,这样才能聆听明先泠对于历史的其他教诲。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