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海市,你可以不知道市长是谁,但你绝不会不知道泰叔和他的建功金控。
泰叔全名陈泰,他的发家,离不开金融工具的造富魔法,其传奇的人生经历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至今想起仍然让参与过、目睹过的人们心惊肉跳的“723期货绞肉机”。
彼时的京海金融市场,证券交易制度刚刚建立,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而这些制度漏洞,为一些投机赌徒提供了一夜暴富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给那些赌输了的亡命徒造好了火葬场。
这样的机会,自然不会被赌性极高,又自认天命不凡的陈泰所忽视。陈泰早年经营几项餐饮生意,赚了点小钱,注意到金融市场以后,便带几年攒下的全部15万家当踌躇满志杀进金融市场。
当时国债发行非常困难,老百姓普遍不愿购买。脑子灵活的陈泰首先注意到了国债的价值。
“这不就是借钱给国家,利息还比存银行高些,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陈泰的思路并没有错,但那个时候的通货膨胀很严重并且不确定性很高。
比如说你买了一只国债,假设收益率是5%,如果当年的通货膨胀是6%,那么你持有国债不仅没有收益,还要赔上1%。
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京海有关机构出台了针对购买部分国债的“通胀补贴”。
陈泰只有初中文化,但却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成绩一直很好,如果不是家庭条件所限,那时候的陈泰应该在某所大学学习数学专业。他经过对当时的国债价格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加上自己对通胀走势的判断,认为当时被市场普遍不看好的国债,事实上被严重低估了。
果然,市场让这个勤于思考、敢于下手的年轻人尝到了甜头。
陈泰按照市场价格到各地收购剩余期限比较短的国债,一部分持有至到期,另一部分转手倒卖给其他买家,用现在的话就是在二级市场出售。
当时很多人并不懂国债的价值,总觉得到手的钱才是落袋为安,因为收货量大,现金支付,很多时候陈泰能以低于市场价收到很大数额的国债。
“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
陈泰紧紧撰着拳头,盯着看着账户上自己从未见过的余额,短短三个月,他手上的15万元变成了惊人的257万元。
就在陈泰倒卖国债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时,京交所决定引入发达国家的交易方式,让国债更具流通性和价格弹性,设计并推出了12个品种的期货合约。
受时代所限,当时京海有关机构对于期货的波动和风险理解非常有限,为了推广和尽快活跃市场,京交所设定的入市门槛几乎为零,买卖每手(即面值1000元)合约只需25元保证金。
事实上,上述保证金比例是按票面价值计算,实际只有2.5%左右,资金杠杆效应高达近40倍!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可即便如此,入市的投资者依然寥寥无几。原因很简单,那时国债毕竟是固定利率的产品,没有多少想象空间和故事可说。
然而,针对故事的主角,代号为723的那只国债,“通胀补贴”这一人为设置的数字,却打破了国债利率原来固定的天平,由此也打开了国债期货投机炒作的魔盒。
723期货事件发生之前,政府公布的“通胀补贴”是1.19%。723国债期货事件发生时的通胀贴息竟高达10.38%。按照现在央行的加息幅度,此等升幅相当于在一年内加息37次!市场怎么会不疯狂!
一时间,市场上围绕期货品种到期后的保值贴补率的高低展开了全民大猜想,并就此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空前激烈的多空大战。
国债期货市场各种真实版本的暴富神话不断上演和升级,一些人就此获得暴利,几天时间获得百万、千万甚至亿万身家,捞得人生第一桶金。
当时有句流行语“自行车进去,宝马出来”。
据说有位财经大学的老师,利用所学专长,建立了保值贴补率计算模型,投入实战,3万进去,两个月后变成了6000万!
国债期货的暴利效应使得各路逐利资金蜂拥入场。海交所的国债期货交易由此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期货品种。然而,在享受这个“世界最大”的同时,一场前所未有的多空大战随之悄悄降临。
面对这样一夜暴富的机会,笃信自己是天选之子的陈泰,坐不住了。手上的两百多万,加上他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一些,陈泰准备用来梭哈的资金超过三百万。
“干就干一把大的,不枉做个爷们”,陈泰想到。换用现在的话,可能就是那句:
“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
筹码已经上桌,那么,该押哪一边,多方?还是空方?也就是说,该赌国债期货价格上涨,还是价格下跌?
很多看似花哨的期货或者其他类型的衍生品,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
彼时的市场主线其实无比清晰,如果那个人为设定的“通胀补贴”或者叫“通胀贴息”高于市场预期,那么作为底层资产的国债价格就会提升,多方会因此收益,空方会因此受损。而自带杠杆的期货产品,极度放大了这种收益和亏损。
所以,“通胀补贴”每高于预期一点点,经过期货这种杠杆产品的放大,这样的盈亏都是天文数字。反过来,如果“通胀补贴”低于预期一点点,这样的盈亏同样是天文数字,只不过,斗转星移,这时候多空双方的盈亏反过来了。
再来看看市场上的各路神仙。
有着“投资教父”之称、当时京海第一家投资银行——兴国证券的掌门人的李培生,通过市场化的逻辑测算,当时的“通胀补贴”应该下调,至少不应上调,对应的723国债期货价格应该在130元左右。
背后的逻辑现在看来也很简单,经过几年控制通货膨胀的努力,当年的通货膨胀同比已经下行2.5%,没有必要再用财政的钱,也就是纳税人的钱支付更高的“通胀补贴”。
因而,当李培生发现723国债期货在以147-148元的市场价格成交时,认为市场对该期货的定价存在高估,也就是说,做空的盈利空间是巨大的,因此,李培生果断开始做空723国债期货。
彼时掌管京海国企“京国资”的管氏兄弟,是中国早期资本市场的大炒家之一,股票、期货、债券、资金拆借,哪里都有其身影。或是跟随李培生的投资方向,或是经过自己计算也认为723国债期货被系统性高估,也站在空方一边,大举做空。
723国债期货事件的两年前,由京海财政厅出资成立了京资信托,这家小规模的信托公司一开始就有着浓厚的“政府背景”,它以接受农业周转金委托管理起家,成立一年后改名为京海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京海信托”。其业务扩大至信贷、证券、实业投资等自营业务。
京海信托以其进取与凶悍的风格闻名于业界,后来创立证券市场“京金系”的胡东,当时只有二十八岁,研究生毕业仅仅两年,在京海信托执掌证券部,是这场战役中多头们事实上的主操盘人。
京海信托联合汉东一带的一些大户,高调做多,曾经创下了一日之内吸纳1000多万手723国债的天量大单。
陈泰审时度势,认为当年期货市场刚刚诞生不久、作为底层资产的国债,也并没有一个成熟市场,基于市场化逻辑测算的价格信息可能并不可靠。
看到国资背景的京海信托率周边地区形形色色手眼通天的大户来势汹汹,直觉告诉他应该站在多方而非空方一边。
“我的300万保证金,满仓买进723国债期货。”陈泰电话下单时候,尽力掩盖声音中微微的颤抖。
2月22日,陈泰一夜辗转难眠,据说,京海财政厅将在23日公布针对723国债的“通胀补贴”比例。
“欢迎继续收看京海早间新闻,现在插播一条财经要闻,我市财政厅经过科学测算与合理评估,确定将给予723国债10.38%的通胀补贴,百元面值的国债将按照148.5元兑付。”
“多少补贴?多少?”陈泰抱着电视狠狠敲了几下,原来,他听到这条新闻时侯因为太紧张没有听清楚补贴比例到底是多少。
经过多方打听,确定了通胀补贴和兑付金额,陈泰热泪盈眶,他认为今天开盘后多方将大杀四方,暴富已经十拿九稳。
“我果然是那天选之人”
然而陈泰并不知道,真正的战争才刚刚打响,后面发生的事他一辈子难以忘记,也让全市场的所有参与者、亲历者错愕万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