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长,族长,族长。”
“族长,族长,族长。”
……
“嗯。”李富贵从祠堂外走进来,问好声不断地传来,他也都应上一声,然后走到祠堂前方。
“大家看看身边的人,看看人到齐没有?要是没到的也不等了,要是没来的大家回去之后转告一下。”
“那我们今天的议事就准备开始了。”
“今天召集大家过来是为了商量一件事,我们族中准备创办族学。”
李富贵说到这祠堂的议论声就此起彼伏。
“族学,这是好事啊!”
“对啊!读书人不是有一句叫什么,万什么买下品?为了什么高吗?
“创办族学是好,但是这个钱从哪里来呢?不会是要大家出吧?我家最小的娃都已经十六七了,可没有打算再去读书。”
……
“吵什么吵?我都还没有说完,你们就会吵。等我说完了不会让你们发表你们的意见了?今天叫大家过来就是议事的,这是有还没有定下来,你们急什么?”李富贵大声呵斥道。
别说实在这个封建的社会,就是在李渊原先哪个年代能当上族长、村长的都不是一般的人物。那都是在族中或村中有一定响当当的人物。所以随着李富贵的呵斥声响起,四周的议论声一下子就小了下去。
“还反了你们,贱皮子就是贱皮子,还非要骂上两句才能老实。”
“这事先前我跟几位族老商议过,这是事关我族未来。不说未来我们族中能有几人能够考上秀才公、举人公,单单是创办了族学我们出去都能比其他村子的人腰板挺得更直。”
“二狗家的小子现在没有合适的进学的,那你家狗娃媳妇不是快生了?到时候让你孙子过来进学不好?就知道瞎嚷嚷,我们既然要办族学,就不会是只办三年五载的。肯定会一直办下去,只要有合适的进学子弟都可以过来进学。”
“衙门里的刘爷知道吧?前段时间我在镇上碰到衙门他,他跟我说起,毛竹村的那个谢安今年很有可能考中,成为举人老爷。要是他真的考中了,那他村子里的田地肯定会投献到他的名下,那到时候赋税就得重新摊派。“
“你们看附近的几个村子,虽然没有出举人老爷,但是秀才可是有几个。人家就可以在那些老爷面前说上几句,少摊派一点。可我们河边村没有,那别人少的就会多摊派到我们头上,你们甘心?”
“话呢,我就说到这,你们好好斟酌。接下来我们就议一议这个族学的要不要办?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李富贵说完就往边上的几位族老看了过去。
“我来说两句。”其中一位族老出声道。“这个族学是利及子孙的好事。我已经没有多少年的活头了,吃多穿少都那样。但是这个族学我们要是办起来了、办好了,以后下到下面我对他们挺起胸膛说一声我们李氏一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不说出几个举人老爷、官老爷,有几个秀才老爷我们也能在周围的村子中高人一等。对于这些事我是举双手同意,要是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帮上忙的,我决不推辞。这就是我的态度。”
但也有人有不同的想法,其中的一位族老就阴阳怪气的说:“谁不知道这是好事,但我们连肚子都还没能填饱又怎么有钱去搞族学?再说了我们当中又没有读书人,族学没有先生又怎么般的起来?”
这位族老说完,祠堂的议论声又是嗡嗡的响起。族学固然是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到,又或者说是在当下而言,他们并不能在这族学中获得好处。
不能说谁对谁错,在这个还在生死线上徘徊的河边村来说,任何一个决定都有可能导致家破人亡。所以只要能够或下去,任何一个改变他们都不愿去做。
李富贵自然也是知道这些问题的,只是能够坐在族长这个位置的他的见识和胆略都不是底下这些只会在地里刨食的泥腿子能够比拟的。
刚开始确实会让村中的人家的生活过的更加紧巴巴的,还不至于让大家过不下去。不过这些都是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要是出现天灾人祸那就几乎是灭顶之灾了。可即使不建这族学出现天灾人祸他们又有多少人能够抗过去呢?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他要找大家过来议事的主要原因,不然以他在河边村的威势直接强硬的推行也不是不行。
“大家静一静。”李富贵出声将议论声压了下去,然后看向李初五说道;“初五,你年轻的时候在外面跑过,见识比我们多,你说说你的想法。”
“对,初五你见识多,你说说你的想法。”
“是啊,初五哥。你说说你的想法。”
李初五听道族长点名,他也是当仁不让的站了出来道;“既然族长让我说两句,那我就说说我的想法,大家听听看是不是这个理。”
“这个事在我看来,宜早不宜迟。要是真如刘爷所说,那我们从明年开始赋税就会开始增加。我们现在也只是勉勉强强将赋税补齐,那么要是明年赋税再继续增加我们就不可能将赋税缴齐了。另外,我们即使现在就开始办族学,也不是立刻就能培养出秀才相公或举人老爷来的。我们早一点办族学就能早一点培养出秀才相公或举人老爷。”
“退一步说,我们就算没能培养出秀才相公或举人老爷也能让族中的子弟识几个字不是?要是明年我们缴不齐赋税,少不得要出去外面找活帮补一下。多识几个字,走出去就得被高看一眼。要是当年我在外面跑的时候多识几个字就不用羡慕那些识字的读书人,也不用只能靠一把力气挣钱。”
“办族学,我是一定支持的,该我出力时我决不后退。”说完,李初五就静静的站在那里。
祠堂里议论声又响了起来。
“初五说的在理。”
“确实,要是多识几个字,以后的出路都能多一点。”
“好了。”族长李富贵开口制止了祠堂里面的议论声,接着说:“建族学事关我李氏一族的未来,这个事也要大家同心协力才能办成。今天也不早了,大家各说各的理也拿不出个点子来。那我们就少数服从多数,要是赞成办族学的就站在右边,要是不赞成办族学的就站在左边。还没过来议事的人家,相熟的就过去叫一下,我们在这等他们一刻钟。要是一刻钟还不过来就当作弃权了。”
待李富贵说完,就有几人匆匆的出去喊没有过来的相熟的人家了。
李初五没有说什么直接就站到了右边,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而先前第二位发言的那位族老也直接站到了左边。
李大义就没说的了,直接就走到父亲李初五身后站定。他家虽然现在过的紧巴巴的,不比村子里的其他人家那样好。可他明白跟着父亲肯定没有错,且他跟着父亲下地的那些年也经常感觉到父亲说到读书人时语气中的那种羡慕。
祠堂中的剩下的其他人也渐渐的分开左右的站好了。在这等待去喊人的时间里,两边的人少不得要相互指桑骂槐。但无论是族长还是族老都没有去制止,他们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之后,这种吵闹肯定还会有不少。
一刻钟就在这种氛围中,很快就过去了。去喊人的全部回来了,也分别选定了左右两边站定。族长李富贵估摸时间差不多过了一刻钟,开口道:“时间到了,不来的就算他们弃权了。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没有?”
李富贵看了一下祠堂内的大家,看没有人再说什么就继续说道:“哪还有需要改变立场的没有?”
同样也没有谁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换到另一边。
“那现在就开始点数了。”话落,李富贵就让人过去点了一下两边的人数。
片刻,就点完了。右边二十三户人家,左边十五户人家。结果也是显而易见大部分人都是赞成办族学的。
“好,现在没什么好说的了,赞成办族学的比不赞成的多。那我接下来就开始着手准备族学的事,今天就先到这,等我这边将事情理清条理了就再召集大家过来商量这个族学该怎么办。时间也不早了,大家散了吧。”李富贵直接就宣布了结果。
赞成的那部分人脸上都带着笑意,三五成群的走出了祠堂。而不赞成的那部分人也很明显的脸色不好看,不过没有在祠堂中继续说什么,同样三五成群的离去了。
今晚,河边村注定是有一大部分的人是无法入睡的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