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末扮张生骑马引仆上开】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后一年丧母,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即今贞元十七年二月上旬,唐德宗即位,欲往上朝取应,路经河中府过,蒲关上有一故人,姓杜名确,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后弃文就武,遂得武举状元,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小生就望哥哥一遭,却往京师求进。暗想小生茧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
明亮的灯光下,陆铭敲击键盘得手速快的离谱,即使动态视力再好的人也只能看见残影。静谧的房间内,敲击键盘的声音清脆悦耳,在陆铭的手下唱着欢快的曲调,潺潺流淌。
凭借出色的记忆力,以及系统的帮助,陆铭很快就将《西厢记》全部打在电脑上。轻轻揉捏手腕,放松因为高速打字而有些酸痛的肌肉,眉目舒缓,嘴角含笑,可见陆铭此刻的心情甚佳。待到手腕的酸痛褪去,陆铭操纵着鼠标,将《西厢记》上传在华文网。
当然,陆铭自是不可能将全本《西厢记》上传,而是仅仅上传第一本。相传当初白居易在浔阳码头,初遇琵琶女,听着琵琶声悄悄问是何人在弹琵琶,但却是琵琶声乍停,琵琶女欲说还休。
嘿,这下白居易的好奇心可就更加愈发高涨,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越是不让你做什么,这是还就成了非做不可的了。所以啊,咱们的大诗人白居易那是千呼万唤,翘首以盼啊,不知道的还以为白居易在等待自己心爱的姑娘呢。
或许琵琶女被白居易千呼万唤的诚意打动,又或许她也想看看这位久负盛名的大诗人,大文豪,竟然真的蒙着面纱,纤纤素手抱着琵琶,自船舱中款款而出。有美一人,见之不忘。正是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半遮半掩”的情态,最是动人。
同理来讲,小说也是如此。畅然阅读,固然痛快不已。然而在读完之后,又有几人能够“重拾旧山河呢。”所以,小说更新应如那琵琶女一般,半遮半掩,撩拨人心。
陆铭之后做了什么,且按下不提。
这边,华文网的编辑张华一如既往的对一本本小说筛选,试图选找潜力股。然而,结局却是不尽人意。这些小说要不就是剧情老套,要不就是文辞不通,数本看下来,只觉眼前昏暗,耳旁打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当张华强压内心的烦躁时,《西厢记》为他打开了新的世界。初看时,直觉作者卖弄文采,兵行险着,竟然用古文来创作小说。怀着轻蔑,张华点开《西厢记》。
第一本讲述崔莺莺与母亲护送父亲的棺椁至普救寺,而张生也因欲前往京师求取功名,来到了此地。两人在普救寺相遇,就此一见倾心。
当读至“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张华的眼前仿佛看见面带羞涩,满目怀春的崔莺莺,读至“此时风物正愁人。怕到黄昏,忽地又黄昏。”,眼前又换了一副风貌,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万种情思,悉堆眉梢。不是那痴儿崔莺莺,又是何人!
文辞之美,超乎想象。初读《西厢记》,只觉不过是小姐与书生的旧时文,细看之下,只觉浪漫华美的气息扑面而来,难以忘怀。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