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南方朝臣诸君建议的借东虏兵伐北虏,你是肯定赞定的了?」
「好教王少保得知,下官只是负责马上冲锋杀敌的,这朝堂上的军政大策,那是兵部诸公考虑的事,下官那敢妄谈。」吴三桂在文武双全的王少保面前一直低眉顺目,但这时也有了一点莫名底气:「但唐时郭子仪借回纥兵破贼收京的故事,人所共知。」
果然聪明人自古如是,自己打不过,当然不会头鉄地硬要送死。
借东虏打北鞑,才是正路。
看来不管是原时空的明末或是这个异时空,借虏平贼或是借东虏击北鞑这一种想法,普遍为朝臣所认同,是有历史上成功案例可循的。
「就不怕易请难送吗?」
「东虏只图财物子女玉皂,让他们打败北鞑后许以财皂缴获作报酬,他们还会不满意吗?」吴三桂冷哼:「我大明万亿人口,他们后金才多少人口?」
道理是对。但可惜明末这个末代皇帝崇祯帝在大事上决策糊涂,硬是没做好南迁甚或太子继位的安排,以至大明在崇祯死后无主,令满清有机可乘,窃据神州。
后世网上键盘侠都知道,若是崇祯能及早迁都至南京,或是早点派大军护送了太子南下,自己殉国后大明有正式继位人,大明仍有大半壁江山,借虏平贼后,有一个正统而统一的大明朝廷,纵使赶不走清兵,保住南明半壁江山仍是可以的。
但王小龙只能唏嘘了。
而在这个时空,借东虏抗北鞑其实真的可行。
也只有现在的燕王朱由检顾念借东虏兵入关会害民,才会坚决反对。
但如今我王小龙来了,大明堂堂正正靠自己的力量打走北鞑,岂不更好?!
「末将自幼习武,少读书,最是景仰历史上文武双全的儒将,如岳爷爷及本朝戚爷爷。」吴三桂:「谁都想像王少保这样,能够率领大明军队,北逐鞑虏,当然便不必倚赖东虏了。」
岳爷爷功高震主,被大宋官家赵跑跑与奸相秦桧以莫须有杀害。
戚继光得到首辅张居正和兵部尚书谭纶的信任,担任蓟州总兵十四年,官拜左都督,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地位显赫。
但张居正过世后被抄家,戚继光也屡次被参劾,退休回乡,晚境凄凉。
这两位大将军都没有好结果啊!
好你个反骨仔,你意有所指吧?!
表现这么明显吗?!
妥妥的不安份分子造反派啊!
王小龙知道在原时空,吴三桂与整个辽东关宁军利益集团,被大明的文官系统和喜欢插手战事瞎指挥又喜怒无常的昏君弄得心惊胆颤,早已有了不臣之心,不但在崇祯帝要求勤王时以无饷为由拖延不救,任由京师被闯军攻破,更私底下与李闯王谈好投诚了。
那知后来见到闯军入京后军纪败坏,又以酷刑追缴赃款,一直爬在大明朝廷上吸食辽饷巨款的他们还不吓坏了,唯有一心背叛扺抗到底了。
「这天下英雄,除了龙闯王,现在的大顺王,下官便只佩服王少保了。」吴三桂:「只可惜末将恨未有机会面见大顺王风釆,深感遗憾。」
又是一个先留后路的腻臣。
马屁加吹捧自己,是什么意思?
「龙闯王救民于水火,又屡次亲自领兵北逐鞑虏,如今更是大顺王兼驸马爷,有治国之能,在下一介武夫,如何能与相比?吴将军夸我过了。」王小龙:「而且当今圣上英明,朝中众正盈朝,文武将才济济一堂。大明朝亦不是靠一两个人治国平天下的。」
「龙闯王呃……大顺王虽不以文武双全闻名,但他善待大明官绅藩王,深知武夫能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他接纳了南宫郡马的诸多治乱世良策,大兴农桑水利,大量种植番薯山药,又以工代赈,设所谓工业工厂,生产各种民生用品,尤其经典型蜂窝煤、香皂、玻璃、精钢等物畅销南北各省,甚至北方边塞与海外,换取海外粮食牛羊,活民无数。但彼之诸般良政,若无天下臣民支持,却也无法好好执行下去。依小将愚见,若非是龙闯王真知灼见,换别的义军头子,如之前的老闯王高迎祥、李闯、张贼等辈,一味以烧杀抢掠,裹挟流民,屠杀乡绅官宦及藩王,大失民心,却肯定做不到这一番大业。」吴三桂:「王少保出自仙门,乃文武双全,又有仙法在身,比之龙闯王不遑多让,深受诸方王候以至朝廷重视,按照实力,实可与龙闯王互争锋头。不知王少保对小将愚见有何指教,还可入法眼否?」
王小龙本来听得不住点头。
忽然见吴三桂面露得意神色,不禁怵然一惊。
这家伙,有问题!
你这是要考究我懂不懂治国之道啊?
你这是押不只两边,甚至连我都要当备选明主了?
你们不是真要来搞黄袍加身吧?!
可是,老子还没准备好啊!
这话题可不能再任由他带着走了。
必须得要反过来考考他。
原来历史上人人臭骂关辽军畏敌如虎,内战内行,对敌只会守城,从来不敢走出城池与后金敌军浪战于野。
如今正要当面再考量他一下。
看看这位吴三桂倒是主战或主和派。
「咱们是武人,文人治国那一套,咱们也别费心了。还是谈打仗的事吧。」王小龙:「借东虏抗北虏这一套说法,你的看法究竟如何?别跟我说什么这是兵部的决策,我想知道你们关宁将门将军们的看法。」
眼见王少保咄咄逼人,吴三桂苦笑:「小将也说过,古代郭子仪也借过回纥兵平定大唐安史之乱,中兴唐室。这其实也就是小将等关宁将门的看法。与其逼得东虏与吾军死战求生,何不援以粮草,联合彼等共击心腹大敌北虏?」
「那么袁蛮子三年平辽的说法,你怎么看?」
与原时空历史上的情况不同,本时空的老皇帝对袁崇焕提出的五年平辽大计并不卖帐,关宁军中对这个来自广东的袁蛮子,褒贬不一。
既佩服他这个敢上前线打仗的文官,但也不是很相信他的那一套战略,但对天降横财谁会拒绝,只要他能从皇帝那里糊弄过来一大笔天降横财,你说什么都是对的,大家肯定都服你。
起码军饷和安家费都有了,打起仗来也可以更卖命了。
那知南方京师那个昏庸老皇帝对这个需要搜刮天下才能供应辽东关宁军五年平辽的大计,留中不发了。
袁崇焕急于上位,竟然再接再厉上奏,只要给他足够权柄军费,他可以三年平辽。
但当然,他要求更多的资源,其中一事,便是要求刚刚大战了北鞑的王少保积极配合他反攻。
但可惜,老皇帝还是选择了与后金议和。
这个机会主义者真是敢冲敢拼,那股冒进精神,后世那是最进取的销售员也要拜服至五体投地,毕竟最拼最不顾一切的销售也是会怕死的,谁也不敢立下军令状去推销高层,销售不达标顶多被开除,但若说要凌迟处死,恐怕便没几个人敢做了。
难怪他在原时空历史上能从出身蜑家子弟这种当时的低下阶层,四十几岁便火箭般爬升到加太子少保、手执上方宝剑的辽东督师。
那种不顾一切也要上位,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广东人常说的:「有前冇后,打死罢就。」
「袁蛮子之提议,其实不外是是稳打稳扎,守住辽东各处要塞边堡,不让彼等轻易入关掳掠壮大,亦令东虏缺失物资粮草,不攻自破。」吴三桂:「到时东虏唯有上表称臣求和一途。」
「你意指此事可行?」王小龙面上似笑非笑地盯着他。
吴三桂沉默一下,片刻后一咬牙:「可我大明朝廷财政亦吃不消这种庞大消耗啊!」说完他也吁出心中一口气。
关宁将门军头们集体靠着吃巨量的辽饷致富发家,但大家心里自知,大明朝廷肯给,大明天下的百姓人民却熬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