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我穿越明末了但金手指丢了 > 第二百六十九章 猛人是蠢人? !
换源:


       因为杨嗣昌身为文官兼政治对手,怕死兼趁机打击政敌是有可能的。

但太监却不可能出于私心干这种事,太监不派兵相救,只可能是怕死或是有皇帝暗中授意。

始终这时祟祯帝真想与大清议和了,只有你卢象升一个硬要打到底。

不整你整谁?!

本来文武双全,又不贪财好色,还很能打,个人武力高强,还能领兵,再加冶理地方一把手,在大明这个乞丐出身建国的老朱家眼里已经是原罪,若非原时空里天下大乱,朱家皇帝要能臣武将去平定天下,保不准皇帝已经要把你当岳鹏举干掉了。

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些名句,你这位饱读诗书能考上进士的进士老爷不会没看过吧?!

你们这些大明读书人,平常究竟在看什么书?!

老朱家的八股科举制度,洗脑程度不会真的如斯恐怖吧?!

不会真的跟后世考高考的学生般,啥杂书都不看,只看课程内教科书跟考题书吧?!

原时空里,他当上了五省总督,成功把流寇高迎祥几十万大军打得崩溃。杀得高迎祥人马散尽,只剩下少数人马退入湖广郧阳。卢象升手下祖宽所部以不熟山势为由,拒绝入山作战,象升无计可施。后来以父亲病亡,丁忧回乡守孝。

这时崇祯帝竟然没夺情留任,便已经很可疑。

祖宽这位祖大寿家仆,便很懂得养寇自重,真要让这位傻瓜大帅真把流寇剿干净了,以崇祯帝那刻薄寡恩的性格,别说升官发财了,搞不好皇帝老儿早下旨弄些什么乱兵害民罪名甚至莫须有一起弄死了。

否则卢象升立下如此剿灭几十万流寇的大功,为何没有夺情留任升官?!

原历史上,卢象升战死后,祖宽归洪承畴。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清兵南下,师援山东。次年济南失守,褫职被逮,以「失陷籓封罪」处死。

本来不召人忌是庸才,在一个单位里,在爬上高位前,一般能力愈高愈要低调,恨不能躲起来默默耕云立功便对了。

然杨嗣昌手握兵权,事事掣肘,切断象升粮饷,屡屡调走象升部生力军,致使号称「总督天下援兵」的象升部只剩区区五千老弱残卒。而太监高起潜拥兵数万,近在咫尺,竟然也不来救?可怜的卢象升,“知事不免,军中大哭,誓与清军决一死战。随拔寨而出,于蒿水桥决战清军。”可怜一代忠臣悍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志不折。终于于孤军无援下力战而死。

或许皇帝老儿也不是想弄死他。可能怕他掌“全天下大军”,深怕一篮子鸡蛋,或是怕他变成了赵跑跑,拿了兵权便跑路了?

可能只要你输了一仗,战略性退一步,打破一下百战百胜的光环,也免得穷光蛋皇帝赏无可赏、封无可封的尴尬局面,一切便不一样了。

但谁知这位死忠的大忠臣大英雄,便真的不顾一切坚决去送死了!

这是真的没想通?还是其实想通了一切,绝望了?!

历史猛人卢象升,死于盛名之累!

这种死忠而愚忠至至死不悔的历史猛人,在古代是连敌人都要钦敬至立碑立传的,满清皇帝乾隆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追谥忠肃。

黄道让作挽联有「数三十九岁名将,岳家哀,卢家尤哀」之语。

但在当时,这等忠臣勇将却被文臣积极诬陷。

大学士杨嗣昌却一意诬陷象升临阵脱逃,派士卒俞振龙等三人前往查看。俞振龙不畏淫威,坚持指认象升遗体,「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张目曰:『天道神明,无枉忠臣。』」千总杨国栋因为不肯顺从杨嗣昌意思修改塘报,坚持象升已战死,而被处极刑。象升遗体停尸八十多日后方为家人收殓,「至明年二月二十八日始大殓,神色如生」。

杨嗣昌死后,时任左都御使刘宗周等廷臣开始上疏为卢象升诉冤,自此朝廷恢复其名誉,以原官加赠太子少师。

但这个刘宗周是个少有的正直人,是个敢顶撞劝皇帝的官。

崇祯九年,朝廷下旨起用刘宗周,授工部左侍郎。他又上疏曰:「陛下求治太急,用法太严,布令太繁,进退天下士太轻。诸臣罪饰非,不肯尽职业,故有人而无人之用,有饷而无饷之用,有将不能治兵,有兵不能杀贼。流寇本朝廷赤子,抚之有道,则还为民」

这种人在当时当然没有好结果,他屡次直言上疏,每受贬斥。

崇祯十四年九月,吏部缺左侍郎,崇祯帝上朝时叹气说「刘宗周清正敢言,可用也」,于是再次起用了他,后官至左都御史。期间,刘宗周整顿吏治,又率廷臣上疏为卢象升诉冤,使得朝廷恢复其名誉。随后,宗周又因故被罢免。

所以,若非正遇上敢言御史,卢象升还差点要含冤到底不得平反。

但在后世,这种忠臣往往煲贬不一,一些键盘侠直骂“傻逼”,驳斥的也有不少。

后世多有评论,认为这是一种抱着殉道者精神,维持大明风骨脊梁的血拼到底死志。

王小龙记得后世的网上是这样评论卢象升为何决死不退,终于战死于对清作战:

明末督师卢象升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在巨鹿贾庄血战中殉国,其宁死不退的选择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悲壮结局,可从以下维度评析:

一、政治困境:主战派的绝地反抗

1.主和派掣肘

·崇祯帝虽有心抗清,却受杨嗣昌、高起潜等主和派影响。卢象升被削去大部分兵权(原统天下勤王兵,实仅得残兵五千),粮饷遭截留,甚至被禁止出战。他的死战实为以性命抗争朝廷绥靖政策。

2.君臣猜忌链

·崇祯帝对武将极不信任,卢象升作为文官督师本已如履薄冰。若撤退避战,必被言官弹劾“畏敌如虎”,甚至可能步袁崇焕后尘下诏狱。战死反而能保全忠名与家族。

二、军事绝境:理性计算后的最大战果

1.地理封锁

·清军多铎部已切断明军退路,卢象升部被围于蒿水桥。当时“骑兵尽殁,步卒仅余”,突围生还概率极低,固守待援虽希望渺茫,却是唯一可能重创敌军的选项。

2.心理威慑

·天雄军素以敢战闻名,若主帅溃逃,不仅河北防线彻底崩溃,更将助长清军气焰。卢象升选择“结阵待敌”,实为用全军玉碎换取震慑清军、唤醒朝野的代价。

三、儒家精神:忠烈气节的终极实践

1.文臣风骨

·卢象升是罕见“出将入相”型人才(进士出身却精于兵事),深受理学“舍生取义”熏陶。其父丧期间本应丁忧,却因国事“夺情”起复,更背负“不孝”心理压力,唯死战可明志。

2.家族传承

·卢氏世代为南直隶宜兴望族,其祖父卢立志便是抗倭义士。这种家族忠烈传统促使他选择“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终极实践。

四、军队特质:“天雄军”的共生关系

1.恩义纽带

·天雄军多由卢象升亲手招募的乡勇、家丁组成,主帅与士卒“同锅而食,同营而寝”。这种私兵化军队的战斗力建立在人格依附上,主帅退则军心散,主帅死战则三军用命。

2.复仇执念

·此前清军屡次入塞屠城,天雄军中多有亲属罹难者。卢象升战前焚毁辎重时直言:“吾辈皆受国恩,唯有死报!”实则是将个人命运与军队复仇情绪绑定。

五、历史隐喻:明朝挽歌的提前奏响

卢象升之死象征着明末军事体系崩溃的多个致命伤:

·文武对立:文官督师制度与武将集团的矛盾

·中央失能:崇祯朝无法有效协调战和两派

·后勤崩溃:精锐部队竟需“三日不食”作战

他的选择绝非单纯愚忠,而是透过必死之局,完成对政治理想的殉道式表达。正如其绝笔所言:“臣力竭矣,不敢负陛下!”——这句话既是对皇帝的告别,更是对那个无可救药时代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