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高考满分,关我叔叔祁同伟什么事 > 第十九章:孔乙己,是在说谁呢?
换源:


       第十九章:孔乙己,是在说谁呢?

网络上,祁川的评论引起了巨大反响,似乎盖过了原本帖子之后,还没完。

更多的网民,也在评论区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陈岩石不是什么好人,现在不过是看着这个有热度了,来横插一杠子。”

有了第一个,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

只不过,他们没有闰土这般勇气,更多的,也都是及匿名留言。

留言的消息,相比于祁川的讽刺,到更是直来直去一些。

“还看望工人,他一个退休的,凭什么看望?”

“你看他笑的,那嘴咧的,都要到耳根了,笑的多开心。”

“这么闲,到不如直接向相关部门申请,把自己养老院搞成个部门得了。”

“你不知道啊?我听别人说,陈岩石的养老院,就相当于第二检察院了,不管是谁办事儿,都要陈岩石点头,点头了才能办,不点头根本办不了!”

评论一条接着一条,无数评论汇聚在一起,竟然硬生生的盖过了那些好评。

那帖子下面,更是成为了舆论战的主战场,无数网民开始骂战。

各种各样的问候,各种各样的辩论,直接炸开了锅。

“陈岩石在养老院看似清廉,其实他一直在关注官场上的事情,真不是东西。”

“肯定是这样的,要不然他咋可能第一时间就来了大风场了?”

“还开口管沙书记叫小金子,谱摆的还真大啊,老不正经。”

“你们没想到,很可怕吗?都退休的干部了,还能这么越俎代庖。”

“那是不是,以后咱们汉东的任何事儿,都得经过人家点头了?”

“那还退休干什么?直接干到死呗。”

网监办的干部们被磨的一个头两个大,看着密密麻麻的评论,也控制不过来。

并且有了上面的指示,更是不能轻举妄动。

若是往常,直接清空评论区,设置个权限就可以。

但现在不行,要么就一开始设置权限,大家都不评论,但一开始好评的时候不设置权限,等后期了之后再设置权限,那不是掩耳盗铃,此地无银三百两了吗?

网监办的加急处置会议也已经开了不知道多少次,但结果都差不多,都是一头雾水,一点消息都没有。

网络上,舆情发展的越来越严重。

各种各样的匿名爆料出现,直接让想正面宣传的事情变得适得其反。

甚至,也引发了一些年轻人的排斥。

造假!

虚伪!

种种标签直接就被打在了陈岩石身上。

但现在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经过开会研究,决定派遣与陈岩石关系好的干部轮番去看望,密切观察陈岩石的状态。

至于舆论,能不让陈岩石知道,就不让陈岩石知道。

毕竟八十多岁了,怎么说也是退休干部。

这些职能部门的压力也很大,铆足了劲。

说句不好听的,就算陈岩石去世了!也不能在这段时间去世!

陈岩石这边也不傻,虽然没有任何人跟自己说这件事,但从总说来看望自己的领导干部这边也能察觉出来什么不对。

细细想来,也能推测出是什么东西。

但,他们没说,陈岩石也不好意思问。

这么一来,直接就给自己弄得有些上不去下不来。

直接被网民们给架到架子上烤了。

另一边的网络上,舆论更是愈演愈烈。

而情绪又是带有煽动性的。

本来这就是汉东省省里的新闻,来评论的,又都是汉东省人。

这么多人,在网络上争执不下,再加上自己在网上怒骂不解气,最终也开始演变为了线上约架。

好在网监办的干部们及时察觉。

也看着这事情确实发展的超出了自己的预料,最终领导班子开会决定。

不能这么放任下去,也不能顾是不是掩耳盗铃了。

在这么放任下去,怕是到时候,犯罪率直接上来了。

索性,直接删除了关于陈岩石的新闻。

这事情看上去就这么简单的冷处理了。

但背后带来的影响,却还没停下。

一众网友冷静了下来,虽然没有约架的情况发生,但更多的,也开始发帖子。

《陈岩石到底是不是为了大风厂?》

《如果陈岩石真是为了工人的话,又为什么后期会舆论造势?》

《是陈岩石的问题,还是后面,另有隐情?》

另一方面,祁川化名闰土发的那一句评论,也引起了热议。

《闰土是谁?》

《解读闰土发言。》

《是疯子,还是清醒?》

网民们分散开来,有的分拨谩骂,有的解读,更有的,直接借着闰土的名字,谎称自己就是闰土,来博取关注。

最终被批评教育之后,在全网公开道歉。

这小插曲,也让闰土的名气更火了。

有的人,更是把闰土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这帖子被祁川看见了,倒是无奈的摇了摇头,只留下了愚昧二字。

事态在持续发酵,也就是在发酵的时候,又有人发现。

闰土,发帖子了!

发布第一时间,大量网民前来观看,点进来之后发现,闰土这篇帖子写的,是一篇短篇小说。

而小说题目只有三个字——孔乙己。

“孔乙己?是人名吗?”

“用人名来当小说名字?”

疑惑声音起来之后,又继续向下看去。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读了几段,便读到了这。

许多网友,看到这,仍是没看出来所以然,可这短篇,却好像带的有什么魔力,让人忍不住继续看。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

网友们看到这的时候,这本书已经差不多到了尾声,看着眼前的内容,似乎是感觉到了什么,又觉得这小说好像就是在说些什么。

可,到底是在说什么呢?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⒂,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看到这,突然,这些网友豁然开朗,瞬间明白!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