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仙侠小说 > 大明江山梦 > 密诏
换源:


       朱允炆向外望去,果见王忠带领七名锦衣卫急匆匆赶来。定眼一瞧,原来是紫禁七星,七人的头领叫何中尧,是皇爷爷最偏爱的大内侍卫。

原来王忠对朱允炆忠心耿耿,眼见道衍和尚功力深厚,竟敢只身前来禁宫之中犯驾,显是有恃无恐,说不定后面还有大队人马接应,赶忙跑去别的宫殿紧急调派侍卫前来保护朱允炆。

不想此时皇宫之中已是人心惶惶,乱成一团。众太监宫女听说燕军已然打进城,都忙着收拾金银细软,准备逃跑,王忠喝斥不住,匆忙之中只找到了忠心耿耿的紫禁七星前来救驾。

王忠进来奉天殿,见朱允炆竟然想自缢,吓得魂飞魄散,冷汗直流,皇上若是自缢而亡,自己可是万死难赎其罪。他深得朱元璋与朱允炆信任,蒙受皇恩,当全意报答。他早已想好,便是性命不在,也要报答朱允炆知遇之恩。

当下王忠跪下颤道:“陛下千万不可寻短,太祖皇帝留有遗诏,关键时刻可救陛下一命。”

道衍此时在一边闭目念佛,对周遭情势只若不见。

朱允炆大奇,难道太祖皇帝早就预料到了今日之事?还留下了保命符箓。问道:“什么遗诏,在于何处?”

王忠道:“恕奴才斗胆。”接着指着殿内正中龙椅上方的牌匾“建极绥猷”对何中尧说道:“此匾额后有一铁匣,你上去将它取下。”

那锦衣卫跪着看向朱允炆,见朱允炆点头,便纵跃而起,左手攀住一块木梁,向匾后看去,见里面果有一黄布包裹的匣子。他拿出匣子,一个转身轻飘飘跃下,跪倒在地,双手高举,呈在朱允炆面前。

朱允炆道:“王忠,此匣内何物,你如何知道匾后有此铁匣?”

王忠道:“是奴才亲手放上去的,匣内是什么东西奴才却不知道。”

朱允炆怒喝道:“大胆,不知道什么东西你竟敢将这铁匣放在朕奉天殿内,朕的头顶之上?此事到底详情如何,你快如实说来!”

王忠慌忙跪下,连连磕头,说道:“奴才罪该万死,奴才罪该万死。启禀陛下,这件事是太祖皇帝的吩咐。

当年陛下被立为皇太孙作为大明储君那日的深夜,太祖皇帝就在这奉天殿内,召见奴才,把这个铁匣交给奴才,让奴才放到匾后。并敕令奴才不得告诉任何人。若陛下您万事平安顺遂,便把这个秘密保留下去。若是陛下万一走投无路,到了生死关头,便把铁匣取出,并一再嘱咐陛下千万按照铁匣内的旨意去做,可救陛下一命。”

朱允炆道:“既是太祖命令,你且起身。”王忠叩谢并站起身来。

朱允炆解开系住铁匣的黄布,见那铁匣已是锈迹斑斑,却并未上锁。他正欲打开铁匣,王忠突然开口说道:陛下,这是太祖皇帝密旨,陛下应独自阅览。”

朱允炆看了一眼远处的道衍,苦笑道:“无妨。”

他掀开铁匣的盖子,掏出里面的物事,竟是一套僧衣,一把剃刀,一张度牒。

朱允炆本想匣内是一道圣旨诏书之类的,万万料想不到会是一套僧服。

朱允炆知道太祖皇帝从前在皇觉寺出过家,后来从了军,一路攻城掠地,当上了皇帝。结合王忠所言,太祖皇帝显然是让自己遇到危难之时避位为僧以逃得一命,难道想让自己走他的老路?

朱允炆突然感到后背发凉,冒出冷汗,太祖皇帝早已驾崩多年,他如何会预料到今日之事,难道皇爷爷早就知道朱棣四叔会造反,会打到南京城内,而给自己留下这么一条后路?

他越想越是不寒而栗,今夜确实发生了太多变故,也留下了太多疑团。他又看了一眼那套僧服,苦笑道:“事已至此,苟活一条性命,所为何来。即使朕想苟且偷生,四叔也未必留朕一命,何况朕早已立誓,与紫禁城共存亡。你们都逃命去吧,朕想独留在此。”

何中尧说道:“陛下切莫灰心,卑职在城外还有千余名弟兄等待接应,卑职还知道一条小路可通城外,陛下宽心,我等誓死必保陛下周全。”

王忠知道皇上此刻心灰意冷,只有先劝陛下离开紫禁城,再慢慢开导。当下也顾不得僭越,指着道衍喝道:“众侍卫听令,速降这道衍妖僧缉拿,生死不论!”

众侍卫也早就听说道衍之名,知道他是朱棣的重要谋士,没想到大名鼎鼎的道衍法师就是眼前这个一直默默诵经的老和尚。若是将他擒获,或可逼朱棣就范。

虽然传闻道衍不不仅兵法战阵厉害,武功更是高的出奇。但当此情势,只盼倚仗着人多势众,能将他生擒活捉。当下互望一眼,领头的何中尧向道衍说道:“道衍大师,得罪了,我们今日只好以多为胜。”

道衍双手合十,说道:“阿弥陀佛,并非老衲夸口,几位怕不是老衲的对手,今日老衲不想杀戮,众位何不听从皇上的旨意,就此离去,另谋去处!”

众人一听,都是气的哇哇大叫,道衍未免太也目中无人,欺人太甚。

何中尧也是心中有气,暗地寻思:你武功高又如何,大不了将我们兄弟通通杀了,可你劝我们置皇上的危难于不顾,临危逃命,可将我们兄弟瞧的小了。

他虽心里生气,口中依然说道:“如此便得罪了。”

道衍笑笑说道:“那老衲就领教一下大内高手的手段。”

何中尧知道道衍不会先行出手,便抽出长剑,一招大漠风沙直刺道衍心口。虽然只使了半招,剑尖却笼罩了道衍整个上半身。

道衍见他出手凝重却又不失灵动,一招未使完,便有江湖宗师的气概。单这一剑,没有十年的勤苦练习根本使不出来,忍不住叫道:“好剑法”。急忙侧身闪避,接着一掌拍向何中尧右胸。

何中尧想不到道衍出手如此之快,已是躲避不及,只能微侧身躯,接着长剑回挑,削向道衍小腹。只听“啪”的一声,道衍的手掌已拍在何中尧右肩,接着疾速后跃,躲开长剑致命一击。

何中尧哇的一声,吐出一大口鲜血。虽然挨了一掌,却没受重伤,只是之前在道衍一掌之下,真气没有调匀,伤了心脉,这才口吐鲜血。幸亏何中尧出剑也是极快,道衍顾忌长剑,这才没用上力道,否则只怕会震碎心肺。

其余六名锦衣卫见道衍一招便伤了几人中武功最高的头领,呼哨一声,立时加入战团,剑光闪动,七柄长剑在大殿中上下飞舞。

道衍虽然以一敌七,却是丝毫不落下风,在七人中穿来插去,腾挪纵跃犹如猛虎捕食。七人虽然伤不得他,他却也难以伤到众人,七人配合紧密,一人出现破绽,余人立即补上。一时之间八人竟然斗了一个旗鼓相当。

这时他早已看出七人都用的是昆仑派剑法。只是不知昆仑派弟子为何会在皇宫中做了锦衣卫。当下朗声说道:“众位都是昆仑派高手,不知为何会进入宫廷,甘为做个小小的大内侍卫。”

紫禁七星确实是昆仑派弟子,为何委身朝廷,却要从当年少林寺英雄大会开始说起。当年昆仑派掌门何太冲夫妇为了谋夺屠龙宝刀,在少林寺中殒命之事,并未流传江湖。

此事并不光彩,少林寺方丈为了两派颜面,也为了两派和气,只将前因后果告诉了昆仑派的代任掌门。

那代任掌门心地善良,也觉这事并不能全然责怪少林派,也担心告诉了门下弟子,门下弟子会去少林寻仇闹事,是以并未通传弟子。何太冲夫妇失踪一案也就成了谜。

昆仑派本与明教有着世仇,有些昆仑派弟子便将掌门失踪怪在了明教头上。

朱元璋本是明教中人,后来朱元璋打败陈友谅,赶走蒙古鞑子,荣登大宝,坐上皇位,担心明教教众不服,会起兵造反,便大肆打压明教,这七名昆仑派弟子为了给掌门人报仇,便脱离了昆仑派,投靠了朱元璋,后来屡立功勋,被朱元璋封为紫禁七星,颇受朱元璋宠信。七人在宫廷中待的久了,长久受皇家威严的熏陶,慢慢习惯了宫廷生活,又感念皇帝知遇之恩,对大明朝忠心耿耿。今夜燕王攻进南京城,七人已经起誓效死命保护朱允炆。

当下何中尧听了道衍之言,哼了一声,说道:“大师武艺高强,已是江湖中一流高手,文韬武略更是无所不精,不也是在燕王手底下谋份差事。”

道衍闻言,冷哼一声,说道:“鸿鹄之志岂燕雀能知。老衲今日本不想多造杀戮,你竟敢对老衲如此无礼,难道当真以为老衲杀不了你吗!”

道衍之所以和七人打成平手,一是有些托大,未带兵器,否则有件宝刀宝剑在手,早已将七人长剑震断,胜负早分。二是马皇后被逼而死,给道衍很大触动,他一直反思自己所作所为到底是对是错,是以很多狠辣的武功并未施展,没有向七人痛下杀手。

道衍说完,正要施展几手绝学,教训一下七星,忽然门外传来一道爽朗笑声,那人接着说道:“大师何等身份,不必和几个锦衣卫置气。这几人就让我们俩打发了如何。”

接着一道清脆声音说道:“不错,大师劳累一晚,请休息一下吧,这几人我替你打发。”

道衍一听,就知道是马和与汪藏海到了。当下蓄满全身劲力,猛的拍出一掌,趁众人闪避之际,跃到门口,果然是马汪二人站在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