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的影像还在继续播放。
仿佛是历史的回声,将抗战世界,甚至古代世界的观看者,彻底拉回到了那个人间炼狱般的时刻。
影像的真实感如此强烈,甚至能让人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硝烟、血腥和绝望的味道。
画面中,溃兵的洪流仿佛没有尽头。
他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从被摧毁的阵地上涌来,汇聚成一股庞大的、灰色的河流,向着后方,向着“安全”的方向流淌。
他们中间很少有人说话,只有鞋子踏在泥泞地面上的声音,低低的喘息声,偶尔传来的痛苦呻吟,以及远处持续不断的枪炮声。
镜头在人群中穿梭。
一个中年士兵,脸上蒙着厚厚的灰尘,嘴唇干裂,他机械地向前走着,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个模糊的女人和孩子。
他的眼睛盯着地面,仿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看到周围的惨状。
另一个画面,几个年轻的士兵瘫坐在被炸毁的建筑角落里,他们相互依偎着,眼神空洞,脸上带着未干的泪痕。
他们的枪就扔在不远处,上面沾满了泥污。他们看起来已经没有任何力气,也没有任何战斗下去的欲望了。
被遗弃的武器装备随处可见,在泥泞和血污中闪烁着冰冷的光芒。
倒下的步枪、被炸翻的机枪、侧翻的火炮,甚至还有损坏的汽车和坦克残骸。
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像沉默的证人,见证着这场巨大的失败和牺牲。
它们是士兵们曾经的依靠,此刻却被无情地丢弃。
远处的天空,几架日军飞机呼啸而过,偶尔投下炸弹,在溃兵队伍附近引起一阵骚乱和爆炸。
士兵们甚至没有抬头看,他们只是本能地躲避,或者干脆认命地倒在地上。
那股麻木和绝望,比死亡本身更让人感到心寒。
就在溃败景象的真实和沉重感达到极致时,天幕下方开始浮现弹幕,数量迅速增加,带着一股强烈的、压抑不住的情绪。
“好真实...看得我喘不过气来。”
“这就是淞沪啊...地狱...”
“心疼这些兵,他们尽力了。”
“麻木...是绝望到极致了吗?”
“勿忘国耻!!!这样的画面不能忘!”
“这是我们民族的伤疤啊...”
“泪目了...我的眼泪不值钱。”
“这减速带...劲太大了...”
“他们太苦了...”
看到如此真实、如此压抑的溃败景象,以及屏幕上涌现的弹幕,各个世界的观看者情绪波动剧烈。
李云龙坐在那里,整个人仿佛被定住了。
他看着画面中那些麻木、绝望的士兵,那双原本总是充满斗志的眼睛里,此刻充满了痛苦和悲哀。
他张了张嘴,却骂不出任何脏话,所有的怒火都被那股沉重的绝望压了下去。
“这...这他娘的...”
他声音沙哑,带着一种巨大的、难以言喻的痛楚,“弟兄们...怎么被打成这样了...”
他用力握紧拳头,指甲掐进了掌心。
那画面中每一个倒下的,每一个麻木的身影,都像是在他心头砍了一刀。
他注意到画面下方涌现的那些“怪字”,虽然看不懂,但从它们的形态和数量,以及伴随而来的那股悲伤的情绪,他隐约觉得,这些“怪字”和他们一样,都在为画面中的同胞感到悲伤。
赵刚脸色苍白,眼泪顺着脸颊无声地流淌。
他紧紧地握着手里的文件,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他知道淞沪会战惨烈,但看到如此真实的影像,他才真正感受到那份巨大的痛苦和民族的沉重。
“这是我们的同胞...他们遭受了何等的苦难...”
他低声喃喃,声音哽咽。
他看着画面下方不断涌现的弹幕,虽然看不懂上面的字,但他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悲伤和同情。
他心中一震——这些弹幕,是来自未来的同胞吗?
他们看到了,他们记住了,他们在为先辈哭泣!
龙文章瘫坐在猫耳洞里,眼神空洞地看着天幕上的画面。
他太熟悉这一切了,那份麻木,那份绝望,那种行尸走肉般的状态,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
画面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表情,都像一把刀子在他心中搅动。
“烂肉...都是烂肉...”
他沙哑地笑着,眼角却有泪水滑落,“妈的...老子也是从这烂肉堆里爬出来的...”
他对画面的惨烈感到悲哀,也对那些在弹幕中表达悲伤的“看客”感到一丝困惑和疏离——他们真的理解这种痛苦吗?
还是只是隔岸观火?
楚云飞站在指挥部外,抬头望着天幕,脸色凝重到了极点。
他作为国军军官,深知这场战役的战略意义和付出的巨大代价。
看到如此真实的溃败景象,他感到一种无地自容的屈辱和深切的悲痛。
这是他所效忠的军队的惨败,是他民族的伤痛。
“这是我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啊...”
他低声叹息,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他既痛心于军队的失利,也对画面中普通士兵的悲惨命运感到深深的悲悯。
他紧紧握着拳头,心中涌现出强烈的决心——绝不能让这样的历史重演!
他看到了弹幕,虽然不理解其内容,但那股强烈的、集体的悲伤情绪,让他感到一种震撼。
古代帝皇们虽然对现代战争的模式感到不解,但“溃败”、“绝望”以及画面中士兵的痛苦,是跨越时代都能理解的。
看到如此大规模、如此真实的溃散景象,他们感到震惊和愤怒。
在他们的认知里,即使战败,也该有奋力抵抗到最后一刻的血性,而不是这种彻底放弃希望的麻木。
秦始皇嬴政脸色铁青,紧紧握着腰间的剑柄,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这...这是何等怯懦?!为何不战至最后一人?!朕的大秦锐士,绝不会如此!”
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后代子民会如此不堪,感到一种巨大的屈辱。
唐太宗李世民看着画面,眉头紧锁,眼中带着一丝困惑和痛心。“兵败乃常事...但军心至此...何等境况?”
他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绝望和压抑,这让他感到不安。
他看向弹幕,虽然看不懂,但那股强烈的情绪让他觉得,这些是后代子孙对这段历史的反应。
朱元璋气得胡子乱颤,指着画面大骂:“废物!一群废物!丢我华夏的脸面!这样的兵,拉出去全部砍了!”
但骂完之后,他眼中又闪过一丝悲哀和无力——这已经是发生在未来的历史,是他无法改变的。这种无力感让他更加愤怒,也更加担忧后世中华的命运。
天幕上的溃败影像持续了一段时间,像一部无声的、充满悲情的纪录片,将那段历史的沉重烙印在所有观看者的心中。
弹幕的洪流也越来越密,承载着来自未来的,无数后代子孙的悲痛、愤慨和警醒。
影像渐渐开始切换,从大范围的溃败全景,开始聚焦到局部。
画面中,出现了一些相对而言,军容更为整齐的部队。
他们疲惫但眼神中依然保留着军人的坚毅,正在混乱的撤退潮中被紧急集结。
镜头拉近,聚焦到一位身穿国军军服、肩扛中校军衔的军官形象。
他看起来很年轻,但神情严肃,脸上带着一股责任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影像显示,这位军官正在一个临时设立的指挥部里,神情专注地听取上级下达的命令。指挥部很简陋,周围是嘈杂的撤退人流。
背景音中,传来清晰而有力的命令声:
“谢团附,司令部决定,留下贵部,固守四行仓库!为大部队争取时间,也为向国际社会表明我军抗战到底的决心!”
军官听到命令,身体微微一震,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仿佛在极短的时间内权衡了什么,但很快,那丝波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钢铁般的坚定。
他立正,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郑重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是!保证完成任务!”他回答得简洁有力,没有丝毫犹豫。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