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八年深冬,凛冽的北风卷着细雪掠过长安城的角楼。太极殿内,炭盆烧得通红,却驱不散殿中弥漫的肃杀之气。唐玄宗翻阅着杨国忠呈递的奏折,指尖在“太子结党营私“的字迹上反复摩挲,龙袍下的手掌早已沁出冷汗。高力士垂首立于蟠龙柱旁,望着皇帝眉间拧成的川字,喉结动了动却未敢言语。
“宣太子进宫。“唐玄宗突然将奏折摔在御案上,朱砂批注的墨迹溅在金砖地面。殿外传来侍卫疾步奔走的声响,高力士望着飘落的雪片,想起三日前在掖庭宫偶遇太子李亨的场景——往日意气风发的储君,眼下眼底布满血丝,手中攥着的《贞观政要》边角已被磨得起毛。
与此同时,亲仁坊杨氏府邸内,虢国夫人正对着铜镜试戴新得的九凤衔珠钗。珊瑚珠串随着动作轻晃,映得她眼角的细纹都镀上了一层金辉。“姐姐,宫里传来消息,陛下要彻查太子。“秦国夫人匆匆入内,手中密信被攥得发皱,“杨国忠那蠢货,竟真的要对储君动手?“
虢国夫人冷笑一声,翡翠护甲划过镜面:“太子早就是眼中钉。妹妹别忘了,若不是太子生母王皇后当年阻拦,咱们杨家早就......“话音未落,前厅突然传来瓷器碎裂声。韩国夫人脸色惨白地冲进来,发髻歪斜:“不好了!御史台突然弹劾杨国忠,说他私吞赈灾粮款!“
三姊妹面面相觑,屋内瞬间陷入死寂。杨国忠平日里嚣张跋扈,树敌无数,却从未料到弹劾来得如此突然。秦国夫人抓起密信凑近烛火,火光照亮信末“匿名呈上“四字:“能调动御史台,又敢与杨国忠作对的......“她猛地抬头,“除了太子,还能有谁?“
雪夜中的东宫,太子李亨跪在祖宗画像前,额间还沾着未干的血迹。“儿臣无能,让母亲蒙羞......“他望着画像中王皇后温婉的面容,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三日前,他在暗中搜集的杨国忠罪证不翼而飞,亲信接连被调离中枢,这一切都昭示着杨氏一门的獠牙已向他逼近。
“殿下,陈玄礼将军求见。“贴身太监的声音打破寂静。太子起身时眼前发黑,扶着供桌才勉强站稳。陈玄礼踏入殿内,铠甲上的积雪簌簌掉落:“末将已联络禁军旧部,只要殿下一声令下......““不可!“太子打断他的话,“贸然动手,正中奸人下怀。“他望向窗外纷飞的大雪,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眼下唯有静待时机。“
次日早朝,太极殿气氛剑拔弩张。杨国忠手持御史台弹劾奏章,言辞激烈:“陛下,这分明是太子党羽的诬陷!“他转身指向太子,“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绝无贪墨之举!“太子出列,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颤抖:“杨大人权势滔天,掌控漕运、盐铁,朝堂上下敢怒不敢言。御史弹劾,并非空穴来风。“
两派争执不下时,高力士突然上前:“陛下,益州刺史八百里加急奏报,吐蕃大军压境!“殿内顿时一片哗然。唐玄宗揉着太阳穴,摆手道:“先搁置争议,即刻商议退敌之策。“散朝时,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杨国忠与太子,龙袍拂过青砖的声响,在寂静的长廊中格外刺耳。
退朝后,杨玉环在昭阳殿焦急踱步。昨夜杨国忠派人送来的密信还藏在袖中,信中提及太子欲联合藩镇将领扳倒杨家。她抓起案上的荔枝,却在剥开的瞬间将果肉狠狠捏烂。“娘娘,陛下驾到。“翠羽的通报声惊得她浑身一颤。
唐玄宗踏入殿内,疲惫地靠在榻上:“爱妃,你说朕是不是老糊涂了?“他望着杨玉环鬓边的珍珠步摇,“杨家与太子,朕该如何抉择?“杨玉环垂眸,将密信悄悄塞进袖中:“陛下圣明,自有决断。只是臣妾听闻,前线战事吃紧,需得一位得力之人督军......“她的声音越来越轻,尾音却似有若无地飘向杨国忠的方向。
当夜,杨国忠在书房反复研读密报。烛火摇曳间,他突然狂笑出声:“太子想借吐蕃之乱扳倒我?“他抓起毛笔,在地图上重重圈出潼关要塞,“那就让你看看,谁才是这长安城的主人!“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月光洒在他扭曲的脸上,宛如恶鬼狞笑。
而在东宫,太子望着夜空的孤星,低声吟诵:“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陈玄礼握紧腰间佩剑:“殿下,末将已安排死士......““不可轻举妄动。“太子打断他,“等,等到那真正的时机......“寒风呼啸而过,吹灭了案头的烛火,却吹不散这长安城愈演愈烈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