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洒在京城的城墙上,于谦站在高处,望着北方天际线。那里,是大同的方向。
他手中握着一份刚送来的战报,纸张边缘还带着血迹,显然是从战场上快马加鞭送回来的。刘禅站在他身后,眉头紧锁。
“宋瑛……真的反败为胜了?”皇帝的声音里透着一丝难以置信。
于谦点了点头,嘴角扬起一抹笑意:“不是传言,是真的。”
他将战报递过去,刘禅接过,目光扫过几个关键段落,脸色由凝重转为震惊,最后竟然笑了出来。
“好啊,这小子有点意思。”
战报上详细记录了大同城外的一场恶战。瓦剌大军突袭边关,宋瑛所率部队被重重包围,几乎陷入绝境。就在敌军将领准备收网时,宋瑛突然像是换了一个人,不仅力斩敌将,还带领残部杀出一条血路,成功突围,并顺势反击,击退了瓦剌前锋。
“这不像是一个普通武将能做到的事。”刘禅低声说道,“他是不是……”
“岳飞。”于谦接话,语气笃定,“他身上有岳飞的灵魂。”
刘禅沉默了几秒,随即点头:“那就更不能放过了。”
---
与此同时,大同城外的临时营地内,篝火映照着一张张疲惫却充满斗志的脸庞。
宋瑛坐在一块石头上,正低头包扎手臂上的伤口。他的铠甲已经看不出原本的颜色,满是尘土与血迹,但眼神依旧锐利如刀。
“将军,您今天是怎么做到的?”副将忍不住问出口,“那种枪法……简直不像人间所有。”
宋瑛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抬头看向远处的夜空。风从草原吹来,带着一股寒意。
“我也不知道。”他轻声说,“只是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一个声音,在我心里说话。”
“什么声音?”
“他说:‘敌未灭,何以家为?’”
副将一愣,随即脸色骤变:“这是……岳武穆的名言!”
宋瑛苦笑了一下:“我也吓了一跳。但我能感觉到,那个灵魂,真的在我身体里苏醒了。”
副将咽了口口水,结结巴巴地说:“那、那您现在……是岳将军附体?”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宋瑛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从今天开始,我不再只是一个守边的总兵。”
他抬头望向远方,眼中闪过一道锋芒:“我要让整个大明知道,宋瑛,不只是个名字。”
---
京城皇宫内,一场朝会正在进行。
“陛下,宋瑛虽立下奇功,但毕竟出身边陲,资历尚浅,若贸然委以重任,恐怕难服众心。”一位老臣拱手道。
“哦?”刘禅挑眉,“那你认为谁更适合带兵抗敌?”
“自然是兵部尚书于大人。”老臣看向于谦,“他智谋超群,忠心耿耿,才是统帅之才。”
“可朕记得,你昨天还在弹劾于爱卿通敌卖国。”刘禅笑着说道,“怎么,今天又改口了?”
老臣脸上一阵尴尬,支吾半天说不出话来。
“好了。”刘禅摆摆手,“宋瑛的战报你们都看了,我说句实话吧——咱们现在缺的不是嘴皮子溜的大臣,而是能在前线杀敌的猛将。”
他环视四周,语气坚定:“所以我决定,任命宋瑛为京畿防御副使,协助于爱卿守城。”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陛下三思!”又有大臣站出来反对,“此人虽有一战之力,但毕竟身份不明,万一……万一他是敌军间谍呢?”
“对啊陛下!”另一位官员也附和,“我们不能把国家安危寄托在一个莫名其妙崛起的边将身上。”
刘禅冷笑一声:“你们怕什么?怕他太厉害抢了你们的位置?还是怕他太正直揭了你们的老底?”
这话一出,不少人脸色发白。
“朕告诉你们,”刘禅缓缓起身,目光如炬,“从今往后,谁要是再敢质疑宋瑛,就等于质疑朕的眼光。明白了吗?”
朝堂一片寂静。
“臣等……遵旨。”众人齐声应道。
---
大同城外,宋瑛接到圣旨的时候,正带着士兵们修筑防线。
“陛下真是雷厉风行。”他看着手中的任命书,嘴角微扬。
“将军,我们现在怎么办?”副将问道。
“当然是练兵。”宋瑛站起身,拔出长枪,“我们要让那些瞧不起我们的人知道,什么叫真正的铁血之师。”
他转身面对整装待命的将士们,声音洪亮:“兄弟们,敌人很快就会再来。这一次,我们不仅要守住大同,还要让他们知道——”
他举起长枪,指向天空:
“大明的边疆,不容侵犯!”
---
京城内,王振站在偏殿角落,手中捏着一封密信。
“宋瑛……原来是这样的人物。”他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忌惮。
“朱祁镇,你以为找了个岳飞就能稳住局势?”他冷笑一声,“我倒要看看,你能撑多久。”
他转身离去,身影消失在夜色中。
---
城墙之上,于谦与刘禅并肩而立。
“你觉得宋瑛能成吗?”刘禅问。
“他已经是了。”于谦答,“只是他自己还没意识到。”
刘禅点点头,望向北方。
“看来,这场仗,我们不会输得太难看。”
风呼啸而过,旗帜猎猎作响。
战争的号角,即将再次吹响。
于谦忽然开口:“主公,你说诸葛亮……还会回来吗?”
刘禅沉默片刻,轻声道:“只要汉室未亡,他就不会真正离开。”
下一秒,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探子飞奔而来,脸色焦急:“报——瓦剌主力已越过居庸关,直扑京城!”
于谦神色一凛:“终于来了。”
刘禅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准备好,迎接我们的客人。”
风更大了,卷起尘土,遮住了视线。
城墙下的影子,正在缓缓逼近。
(完)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