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军事小说 > 那些年的军校日子 > 第二十五章 战友的喜帖与藏在祝福里的默契
换源:


       王浩的婚讯来得比谁都突然。开春的训练场上,他刚跑完五公里,就举着张皱巴巴的照片冲到我面前,照片上的姑娘梳着马尾,笑起来有两个浅浅的梨涡。“班长!我要结婚了!”他的声音比冲锋号还响,震得我耳朵嗡嗡疼。

苏婷婷正在旁边检查通信设备,闻言直起身,手里的万用表还冒着热气:“定在什么时候?得提前说,我们好准备。”

“下下周六!”王浩挠着头笑,“我妈说那天是黄道吉日,宜嫁娶。”他突然压低声音,凑到苏婷婷耳边,“嫂子,我跟你说,我一点头绪都没有,你俩结婚时那套‘手册’,能不能借我参考参考?”

苏婷婷从抽屉里翻出那个蓝色文件夹,封面上的“婚礼筹备手册(通信班版)”已经有点褪色。“早给你准备好了,”她把文件夹往王浩怀里一塞,“从预算表到流程清单,都在里面,自己看。”

王浩抱着文件夹,笑得像捡了宝:“就知道嫂子最好!我这就回去研究!”转身跑没两步,又折回来,手里攥着两张烫金的喜帖,“对了!这是给你俩的,必须来啊!”

喜帖上印着王浩和姑娘的合照,背景是老家的油菜花田,和我当年送给苏婷婷的那束花一模一样。苏婷婷摸着喜帖边缘的花纹:“这姑娘看着就贤惠,王浩有福气了。”

“你还记得咱们结婚时,王浩当伴郎差点把戒指弄丢吗?”我突然笑了,“这次轮到他自己,不知道要紧张成什么样。”

“所以才得帮他盯着,”苏婷婷把喜帖夹在工作日志里,“咱们那本手册,正好派上用场。”

接下来的两周,通信班几乎成了“婚礼筹备办公室”。王浩每天训练结束就抱着文件夹泡在我们宿舍,从喜糖的品牌问到敬酒的顺序,连领带的颜色都要纠结半天。

“嫂子,你说选红色还是蓝色?”他举着两条领带在镜子前比划,“我妈说红色喜庆,我对象喜欢蓝色……”

苏婷婷正在整理设备台账,头也没抬:“看你常服的颜色,藏青色配深蓝色更协调,我帮你在手册里标了‘着装搭配参考图’,自己翻。”

王浩翻到那一页,突然拍了下大腿:“对啊!这里还画着示意图呢!嫂子你太厉害了!”

吉日格勒拿着块新雕的木牌进来,上面刻着“永结同心”,比给我们的那块更精致。“王浩,这个给你,”他把木牌放在桌上,“按嫂子说的尺寸做的,刚好能摆在新房的电视柜上。”

王浩摸着木牌上的花纹,眼睛有点红:“谢了兄弟,我都不知道该说啥了。”

“说啥啊,”刘勇推了推眼镜,手里拿着张表格,“我统计了咱们中队能去参加婚礼的人数,一共二十七人,按手册上的标准,每人随礼两百,我已经收齐了,写在‘礼金登记表’里,你自己核对。”

王浩看着表格上整整齐齐的名字和金额,突然挠了挠头:“其实……我还想请你们帮个忙。”

“你说。”我和苏婷婷异口同声。

“我对象那边的亲戚,我大多不认识,”他有点不好意思,“你们能不能帮我核对下双方的祝福名单?免得敬酒时叫错人,闹笑话。”

苏婷婷立刻拿出笔记本:“把两边的亲戚名单列出来,标上称呼和关系,我们帮你整理成‘祝福顺序表’,到时候按表敬酒,保准错不了。”

那天晚上,我们三个人趴在宿舍的桌子上,对着两张写得密密麻麻的名单核对。王浩的亲戚大多是老家的街坊,名字带着浓浓的乡土气;他对象那边多是同事,名字后面还标着“爱喝酒”“不吃辣”的备注。

“你看,这里有两个‘李阿姨’,”苏婷婷用红笔圈出来,“一个是你妈同事,一个是你对象的舅妈,得标上‘妈妈同事李阿姨’和‘舅妈李阿姨’,免得弄混。”

我在旁边补充:“还有这个‘张叔’,你写的是‘爱喝白酒’,到时候敬酒给他备上高度数的,别拿错了。”

王浩看着我们在名单上写写画画,突然叹了口气:“以前总觉得你们筹备婚礼挺轻松的,现在才知道,要想周到这么多细节,得多费心思……”

“等你结了婚就知道,”苏婷婷把名单整理成两列,左边是男方亲戚,右边是女方亲戚,“过日子比筹备婚礼更要用心,但只要两个人一起,再麻烦也有意思。”

核对到半夜,终于把名单理顺了。苏婷婷把名单分成三份:一份给王浩,一份给新郎新娘的父母,还有一份留给我们,作为“敬酒引导员”的参考。“明天我再帮你把每个亲戚的喜好写上去,”她打了个哈欠,“比如谁不吃香菜,谁对酒精过敏,手册里有‘宾客禁忌表’,照着填就行。”

王浩捧着整理好的名单,突然给我们鞠了个躬:“真的谢谢你们,要不是有你们,我这婚怕是办不成了。”

“跟我们客气啥,”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咱们是战友,你的事就是我们的事。”

婚礼前一天,我们跟着王浩去布置新房。他老家的院子里摆满了红灯笼,墙上贴着大红的“囍”字,和我们在基地的家属房比,多了些烟火气。苏婷婷指挥着我们挂气球:“高低错落才好看,你看这里,留个空隙挂吉日格勒的木牌,正好。”

我踩着梯子贴窗花时,苏婷婷在下面扶着:“往左点,和对联对齐……对,就是这样。”她的声音透过风传来,像我们每次协同演练时的指令,清晰又安心。

王浩的对象端来糖水鸡蛋,笑着说:“早就听王浩说,嫂子和班长是基地的‘模范夫妻’,今天一看,果然默契。”

苏婷婷接过碗,眼里的笑意像揉碎的阳光:“都是从手忙脚乱过来的,你们以后慢慢就有默契了。”她把那本蓝色手册递给姑娘,“这个给你,以后过日子遇到啥难题,翻翻说不定有启发。”

姑娘接过手册,翻到“婚礼筹备总结”那页,上面写着苏婷婷的笔迹:“最好的婚礼,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有人陪你一起操心,一起犯错,一起把不周到变成往后的笑谈。”

婚礼当天,天格外蓝。王浩穿着深蓝色的常服,领带打得笔直,站在门口迎客时,手却一直在抖。苏婷婷走过去,帮他理了理衣领:“别紧张,按咱们核对的名单叫人,错不了。”她把一份祝福名单塞到他手里,“忘了就看一眼,没人笑话你。”

我站在旁边看着,突然想起我们结婚那天,王浩也是这样,紧张得差点把戒指掉进酒里。时光好像绕了个圈,只是这次,我们成了那个站在旁边递名单、稳军心的人。

仪式开始时,吉日格勒捧着木牌走上台,刘勇举着相机拍照,镜头里的王浩和姑娘交换戒指,笑得像个孩子。苏婷婷悄悄碰了碰我的手,眼里的光比台上的聚光灯还亮。

敬酒时,我们拿着祝福名单跟在后面。“这是你妈同事李阿姨,”苏婷婷低声提醒王浩,“她喜欢热闹,多说两句吉利话。”“这位是舅妈李阿姨,”我补充道,“她刚动过手术,别劝酒。”王浩按着我们的提示,游刃有余地应对着,再也没出岔子。

宴席过半,王浩举着酒杯过来,脸通红:“班长,嫂子,我敬你们!这杯酒,敬你们的手册,更敬你们……让我知道,原来两个人一起过日子,是这么踏实的事。”

苏婷婷笑着和他碰杯:“以后好好过日子,有困难就找我们,通信班永远是你的后盾。”

回家的路上,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苏婷婷挽着我的胳膊,脚步轻快得像踩在云里。“你看王浩刚才的样子,”她突然笑了,“是不是像极了咱们第一次值夜班时的紧张?”

“像,”我握紧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军绿色的作训服传过来,“但比咱们当时从容多了,毕竟有手册帮忙。”

“其实手册只是个参考,”苏婷婷抬头看我,眼睛里的晚霞像融化的金子,“真正管用的,是身边有人帮你核对名单,有人帮你扶梯子,有人在你紧张时说‘别怕,有我’。”

路过通信机房时,里面的机器还在“嗡嗡”响。月光透过窗户照在我们的工作日志上,那本蓝色的手册就放在最上面,封面上的字迹被灯光镀了层银。我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不是把手册递过去就完了,而是把我们在峡谷里的等待、沙漠里的扶持、高原上的牵挂,都揉进那些名单、表格、木牌里,让后来的人知道,爱情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婚姻也不是突然降临的完美,而是两个人手拉手,把“我”和“你”,走成“我们”,再把这份“我们”的温暖,悄悄传给下一对。

苏婷婷突然停下脚步,指着机房门口的梧桐树下:“咱们明年也种点油菜花吧,像王浩喜帖上那样,一大片一大片的。”

“好,”我看着她眼里的憧憬,“再请吉日格勒雕个花架,刘勇算预算,王浩……让他来当苦力挖坑。”

她笑得弯下腰,发梢扫过我的手背,像根红绳轻轻缠了下。晚风吹过,带来远处训练场的口号声,和我们第一次并肩站在这里时一模一样。我知道,属于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那些藏在祝福名单里的默契,那些写在手册上的经验,那些在战友婚礼上看到的幸福,都在为往后的日子铺垫——铺垫着更安稳的相守,更温暖的岁月,和无数个“我们”一起,把平凡的日子,过成最动人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