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军事小说 > 那些年的军校日子 > 第二十七章 婚礼中——信号满格的热闹与心跳
换源:


       婚礼当天的太阳,像是被通信兵调到最大功率的探照灯,把训练场的水泥地烤得发烫。张林站在宿舍的穿衣镜前,第三次扯了扯领结——那团红绸在他手里拧成了乱麻,活像去年演习时被他接错的电缆,怎么理都理不顺。

“班长,你这结比BNC接头还难搞!”王浩蹲在他身后,手指在领结里戳来戳去,军靴在地板上蹭出白印子,“周班长特意交代了‘通信兵系法’:先绕三圈,再从中间穿出,跟接电缆头似的,得顺着纹路来!”他说着拽住领结的一端猛地一拉,红绸“啪”地弹开,在张林脖子上勒出道浅红的印子。

“轻点!”张林拍开他的手,镜子里的自己穿着笔挺的常服,肩章闪着银星,偏这领结歪得像台风天的信号塔,“当年学接电缆时你都没这么毛躁。”

“这不是紧张嘛!”王浩挠着头笑,露出两颗小虎牙,“比我自己结婚时还紧张——你俩可是咱们连的‘模范信号组’,仪式上出不得半点岔子!”

正说着,吉日格勒抱着个松木盒走进来,木头上还带着新刻的清香。“周班长让我送来的。”他把盒子放在桌上,掀开盖子时,两座微型通信塔模型在阳光下闪着光——塔尖嵌着的LED灯亮起来,像把星星钉在了木头上。“左边是高原哨所的塔,右边是海岛基站的,”吉日格勒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塔身,“周班长说,这两座塔你们守得最久,得摆在仪式台两侧当见证。”

张林拿起高原那座模型,塔身上刻着道浅浅的凹痕——像极了去年暴风雪后,他和周婷婷用扳手砸开结冰天线时留下的印子。那时周婷婷的睫毛上结着霜,却举着焊枪笑:“等开春了,咱们给它刻道‘功勋痕’。”原来她一直记着。

走出家属区时,训练场上的喧闹声像潮水般涌过来。红毯从东门一直铺到升旗台,红得像条发烫的电波,两侧的通信设备模型摆得整整齐齐:1985年产的老式电报机旁,放着卫星通信车的缩小模型;最显眼的是那台“功勋电台”——外壳上贴着周婷婷手写的标签,“2020年台风抢险,连续72小时无间断通信”,标签边角被胶带粘了又粘,像她总也贴不牢的电台防水贴。

“快看那台电台!”王浩拽着张林的胳膊,嗓门比应急喇叭还响,“去年台风天,就是它撑着最后一条通信链路!你俩在机房守了三天,周班长的军靴都泡烂了!”

张林的目光落在模型旁的照片板上——那是台风天拍的:周婷婷跪在齐膝深的水里接电缆,军裤卷到大腿,露出被水泡得发白的脚踝,手里的扳手举得老高,脸上却笑开了花。照片下面写着行小字:“最佳信号搭档,没有之一。”

红毯尽头,周婷婷穿着婚纱站在信号发射塔下,裙摆像朵被风吹开的云。她看见张林,突然往后退了半步,婚纱的裙撑撞到塔身,发出“咚”的闷响。张林跑过去时,正撞见她对着塔身上的“信号满格”标语深呼吸,肩膀微微发颤,像台正在调频的电台。

“紧张了?”张林帮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纱,指尖擦过她耳后的碎发,烫得像刚关电源的电台散热片。

“有点,”周婷婷抬头看他,眼里的光比塔尖的LED灯还亮,“怕宣誓时声音像被干扰的短波,断断续续的。”她攥着婚纱的手突然松开,从裙兜里掏出颗橘子糖,糖纸皱巴巴的——是他早上塞给她的那颗。

“吃颗糖就好了。”张林帮她剥开糖纸,橘子味的甜香在空气里散开时,文工团的姑娘们突然唱起了《通信兵的情书》。主唱举着话筒站在临时搭的舞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滚动着摩尔斯电码:“......-...-..---/.-----.-..-..-..”(Hello World),唱到副歌时,所有音符都变成了“滴滴答答”的电波声。

“长波里藏着牵挂,短波里裹着情话,”周婷婷跟着轻轻唱,糖在舌尖化开,甜味漫到眼角,“你调谐我的频率,我锁定你的时差……”

仪式开始时,赵队踩着红地毯走上台,手里举着本磨得发毛的通信日志。“我给大伙念段记录,”他翻到夹着红绳的那页,声音比电台的中波还浑厚,“某年某月某日,张林、周婷婷在峡谷执勤,设备突发故障,两人手拉手蹚过齐腰深的洪水,在崖壁上抢修了四小时,保住了指挥链路。”他突然合起日志,目光扫过台下的战友们,“这就是通信兵的爱情——不是花前月下,是设备前的并肩;不是甜言蜜语,是电波里的应答。”

台下的掌声像暴雨砸在机房顶上,把远处靶场的枪声都盖了过去。

交换戒指的环节,吉日格勒捧着红布盘走上台,盘里的两个金属环缠着细红绳,像两道拧在一起的信号波。“这是用退役电缆的铜芯做的,”他把盘子递到两人面前,声音有点发紧,“周班长说,要像拧电缆那样,把两个人拧成一股,再难的干扰都拆不开。”

张林刚要把戒指套在周婷婷的无名指上,她突然拽了拽他的袖子,对着麦克风轻声说:“请各位战友打开电台,调到435.2MHz——这是我们在峡谷执勤时的频率。”

全场的电台同时响起“沙沙”的调谐声。周婷婷举起戴着戒指的手,对着身后的信号发射塔,声音透过电波传遍全军区:“我周婷婷,愿做张林的专属电台,24小时开机,无故障运行,无论风雨干扰,信号永远满格。”

张林的声音混着电波的杂音,清晰地传向每个哨所、每个基站:“我张林,愿做周婷婷的永久基站,全年无休,功率满负荷,无论距离远近,永远锁定她的频率。”

话音刚落,耳机里突然涌进密集的摩尔斯电码。滴滴答答,像无数只手在敲击键盘。王浩举着短波电台跑过来,屏幕上的祝福滚得像条长河:“高原哨所全体战友祝新婚快乐!雪山上的经幡为你们祈福!”“海岛基站发来贺电!浪花拍礁石的声音,是我们给你们的伴奏!”最偏远的雷达站甚至发来张照片——探照灯在夜空打出巨大的“囍”字,下面写着:“三短三长三短不是求救信号,是‘我爱你’的密码!”

周婷婷的眼泪落在金属戒指上,折射出彩虹般的光。她突然踮起脚,在张林耳边说:“你听,全军区都在为我们‘守听’呢。”

宴席设在训练场旁的大棚里,二十张桌子摆成正弦波形,每张桌的中心都立着座微型通信塔模型。王浩端着酒杯穿梭在席间,军绿色的作训服上别着朵红绸花,活像台移动的信号发射机。“班长,嫂子,”他举着酒杯在张林面前站定,酒液晃出杯沿,“我备了个‘通信主题’小游戏,保证比我那场的喂枣环节有意思!”

闹洞房的“通信主题房”设在临时收拾的器材室,墙上贴着张林和周婷婷抢修设备的照片:有在沙漠里顶着烈日焊电缆的,有在雪地里裹着棉被守电台的,最老的一张是两人刚认识时的合影——周婷婷举着万用表,张林拿着烙铁,两人对着镜头傻笑,脸上还沾着焊锡灰。

“第一关!猜呼号!”王浩举着张纸条,像在宣读通信指令,“周班长的电台呼号是多少?答不对,红包可别想拿!”

“B732!”张林想都没想就答。这个呼号周婷婷用了五年,每次通联时,他总能在无数杂音里第一时间捕捉到她的声音,像听到自己电台的基准频率那样亲切。

“答对!”王浩拍了下手,又掏出个密封袋,里面装着团缠成乱麻的电线,绝缘层上还沾着点泥——是去年峡谷执勤时,两人接错的那根电缆。“第二关!五分钟内解开这团线,当年你俩接错时,周班长急得差点哭,现在可得证明你们的默契!”

张林和周婷婷对视一眼,像每次排查线路故障时那样,她捏住线头的一端,他顺着纹路慢慢理。周婷婷的指尖划过某段电线时突然停住:“这里有处压痕,是被石头砸的,当年你就是从这儿接反了正负极。”张林笑着点头,手指在那处压痕上捏了捏——果然,和记忆里的触感一模一样。三分钟不到,乱麻般的电线就在两人手里舒展开,像条通了电的电缆,在灯光下闪着光。

“不愧是‘模范信号组’!”台下的战友们起哄,刘勇举着相机猛拍,“这默契,比咱们的跳频电台还同步!”

最热闹的是抢红包环节。刘勇打开他开发的小程序,大屏幕上跳出无数个旋转的信号塔图标:“摇到‘满格信号’图标的,中最大红包!”孩子们举着手机疯抢,小胳膊摇得像发电报的按键;赵队戴着老花镜,手指在屏幕上戳来戳去,嘴里念叨“这比调电台难多了”;王浩太急,手机“啪”地掉进旁边的电缆沟,捞出来时屏幕还亮着,显示“恭喜您抢到‘信号干扰’——再来一次!”

周婷婷笑得直不起腰,从包里掏出袋大米塞给他:“埋进去,老法子管用。当年海岛基站的电台进水,就是这么救活的。”

第二部分:婚礼中——信号满格的热闹与心跳(续)

闹洞房的“通信主题房”里,笑声快把屋顶掀翻了。王浩搬来个纸箱,里面装着他攒了半个月的“通关道具”,脸上的兴奋劲比当年第一次成功调试短波电台时还足。“别急,游戏多着呢!”他拍了拍箱子,发出“哐当”的响声,“都是结合咱们通信兵日常设计的,保证既有技术含量,又有热闹劲儿!”

周婷婷抱着胳膊笑:“王浩这是把咱们训练考核的项目,全改成游戏了?”

“那必须的!”王浩从箱子里掏出个对讲机,推给张林,又给周婷婷塞了个,“第三关:‘加密通话’!用摩尔斯电码说三句情话,对方猜对才算过。提示一下,周班长当年教新兵时,最爱用‘.-..---...-.’当例题。”

张林捏着对讲机,突然想起新兵连的场景:周婷婷站在讲台上,用教鞭敲着摩尔斯电码表,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发梢,“.-..---...-.”(love)这串码,她写得比谁都用力。他清了清嗓子,对着对讲机按下按键:“...-.......-./....-./-.-----..-”(I miss you)。

电流声里,周婷婷的声音带着笑:“是‘我想你’对不对?当年在海岛执勤,你每天晚上都用这个频率发这串码,以为我听不出来?”

台下哄堂大笑,王浩举着哨子吹了声:“答对!加十分!下一题更难——用电台术语说‘我爱你’!”

张林想了想,突然对着对讲机喊:“周婷婷同志,你的信号强度59 ,干扰为零,我的接收机永远锁定你的频率!”这是他们调试设备时的常用语,当年周婷婷听到这话时,脸比信号灯还红。

“算你过关!”周婷婷笑着按下对讲机,“那我也回你一句:张林同志,你的发射功率稳定,我的接收灵敏度满分,全年无休为你守听。”

刘勇突然举着个平板电脑跑进来,屏幕上是他刚做的“信号匹配”小游戏:“第四关来了!这是我仿着电台调谐界面做的,男女方各选一张‘信号卡’,能拼成完整波形图就算赢,拼错了罚唱《通信兵的情书》!”

卡片上印着各种波形:正弦波、方波、三角波,还有他们最熟悉的跳频波形。张林抽了张正弦波,周婷婷抽的恰好是能与之互补的余弦波,拼在一起时,屏幕上跳出“匹配成功”的字样,还响起电台通联的“嘀嗒”声。

“不愧是老搭档!”刘勇推了推眼镜,“当年在机房调试跳频电台,你俩也是一调一个准,比自动匹配系统还快。”

王浩早就备好了“惩罚道具”——把吉他塞给没拼对的战友,“唱!副歌部分得用摩尔斯电码打节奏!”那战友挠着头弹唱,唱到“滴滴答答都是牵挂”时,手指在琴弦上敲出“......-...-..---”(smile)的节奏,逗得大家直拍桌子。

“第五关!‘电缆传情’!”王浩搬出卷红色的电缆线,线身上贴着无数小纸条,“这是用退役的野战电缆做的,每张小纸条上都有个问题,得两人合作解开——一个拉着线找纸条,一个答题,三分钟内答满五道才算过!”

电缆线像条红蛇盘在地上,周婷婷拉着线头往前走,张林在后面拆纸条。“第一题:张林第一次给周婷婷修电台,修坏了什么零件?”

“是音量旋钮!”周婷婷回头喊,声音里带着笑,“他把十字改锥当成一字的用,差点把旋钮撬下来,后来偷偷买了个新的换上,还说‘是电台自己坏的’。”

张林的脸瞬间红了,又拆出张纸条:“周婷婷给张林织的第一样东西是什么?”

“是护腕!”他抢答,“那年冬天我训练摔伤了手腕,她织了个藏青色的护腕,里面还塞了片暖宝宝,说‘比军医院的绷带管用’。”

电缆线越拉越长,问题也越来越私密。当周婷婷拉出最后一张纸条时,上面写着:“两人第一次牵手,是在什么地方?”

“是在机房!”两人异口同声。那天暴雨冲断了线路,他们在齐腰深的水里抢修,张林怕周婷婷滑倒,下意识牵住她的手,一牵就是三个小时,直到线路接通才发现,两人的手指早就冻得通红,却谁也没松手。

台下的掌声刚落,吉日格勒抱着个木箱走进来,箱子里是十几个小木雕——有通信塔、电台、甚至还有只举着信号旗的小兔子。“第六关!‘默契寻宝’!”他把木雕往地上一撒,“三分钟内,两人同时找到刻着对方名字的木雕,找错了就得表演‘信号兵的跨立’——得像通信塔那样笔直,坚持一分钟!”

木雕上的名字刻得歪歪扭扭,是吉日格勒连夜赶工的。张林一眼就看到了刻着“婷婷”的通信塔,塔尖还刻着颗小爱心;周婷婷也同时拿起刻着“张林”的电台木雕,侧面刻着他们的相遇日期。两人举着木雕相视而笑,像当年在仓库里同时找到丢失的电缆接头时那样默契。

“这关必须过!”王浩拍着大腿,又从包里掏出个信封,“终极关!‘电波传书’!这里面是你们当年的通信日志摘抄,得一人读上句,一人接下句,接错了……”他故意拖长音,“就得给在场每个人发颗橘子糖!”

信封里的纸条泛黄,是周婷婷当年的字迹:“今日机房值班,张林同志煮的泡面太咸,但他把自己的鸡蛋给了我。”

张林立刻接:“今日发现,周婷婷同志吃泡面不爱放香菜,下次得提前挑出来。”

“今日调试设备到凌晨,张林同志趴在桌上睡着了,我给盖了军大衣,他打呼的声音像电台的杂音,还挺好听。”

“今日发现,周婷婷同志的通信日志里,画了只举着烙铁的小兔子,很像她自己。”

一句句读下来,台下渐渐安静了,只有窗外的风吹过通信塔的“呜呜”声。最后一张纸条上,是赵队的笔迹:“某年某月某日,张林、周婷婷在峡谷成功抢修线路,他们的默契,比任何通信协议都可靠。”

周婷婷的眼泪掉在纸条上,晕开了墨迹。王浩突然喊:“这关不用罚!因为……”他从背后拿出个蛋糕,上面用奶油画着两座依偎的通信塔,“这是咱们全连凑钱订的,祝你们像这两座塔一样,永远并肩,信号满格!”

蛋糕刚切到一半,刘勇突然举起手机:“大家快看电子祝福墙!有新消息!”大屏幕上,各单位的祝福还在滚动,最新一条来自基地幼儿园——是军嫂们带着孩子画的画:两个穿着军装的小人,手拉手站在通信塔下,天上的星星都画成了信号塔的样子。

“还有互动游戏!”刘勇点开个新界面,“‘信号接力’——每个人发一句对新人的祝福,连成一段话,最后由赵队宣读!”

祝福像潮水般涌来:“愿你们的日子像加密电台,永远没有干扰!”“下次执勤,给你们备双份橘子糖!”“记得给孩子起个带‘波’字的名字,比如‘张电波’!”

赵队清了清嗓子,把祝福连成段:“通信一连全体战友祝张林、周婷婷新婚快乐!愿你们的爱情像永不中断的电波,跨越山海,穿透风雨,永远锁定彼此的频率。以后的日子里,有故障一起排除,有荣誉一起分享,像守护通信链路那样,守护好属于你们的小日子。”

深夜的机房里,张林和周婷婷换上常服,电台还在“沙沙”响。周婷婷突然调出个加密频道,对着麦克风说:“张林同志,收到请回答。”

“收到,信号59 ,无干扰。”

“现在发布新任务,”她的声音带着笑,“余生漫长,需两人协作完成:晨起一起检查‘生活电台’,确保柴米油盐频道畅通;睡前共同调试‘情感频率’,保证喜怒哀乐信号清晰。遇到矛盾时,启用‘协商协议’,不许单方面关机。能做到吗?”

张林握紧她的手,指腹摩挲着她无名指上的铜戒指——那是用他们亲手接通过的电缆芯做的,带着电流般的温度。“保证完成任务。”他对着麦克风,也对着自己的心说,“我的电台,永远为你开机。”

窗外的月光落在电台屏幕上,波形图跳得平稳又温柔。这场婚礼的小游戏里,藏着他们所有的过往:是电缆里的牵挂,是电波里的应答,是无数个并肩守在机房的夜晚,熬成了此刻的甜。而未来,还有更多“游戏”等着他们——不是闹洞房的热闹,是柴米油盐的琐碎,是风雨同舟的默契,是两个通信兵,用一生的时间,把“信号满格”的承诺,写成最温暖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