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家师方孝孺,开局就被诛十族? > 第6章 削藩岂不是自掘坟墓?
换源:


       “何错之有……”

方孝孺喃喃地重复着这四个字。

先前被李子城用“百姓”架上去的悲壮感渐渐冷却,一个更根本、更尖锐的问题浮现出来,像毒蛇般噬咬着他原本坚定的信念。

他沉默了很久,久到厅堂里的烛火都“噼啪”爆了一个灯花。

终于,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更像是在问自己,而非李子城:

“子城……你说……若没有燕王,这天下……会不会更乱?”

这句话问出来,连方孝孺自己都感到一阵心惊肉跳。

这简直是在动摇他毕生信奉的“正统”!

建文帝才是先帝钦定的继承人!

可靖难四年,战火纷飞,建文帝的优柔寡断和用人失当也是事实。

朱棣这个他口中的“乱臣贼子”、“倒行逆施”的藩王,却实实在在打赢了这场仗,坐稳了应天府。

他的能力,他的手腕……

尤其是李子城描绘的那个“千里平原沃血”的未来,真的仅仅是因为朱棣好战吗?

没有朱棣,建文帝……或者说其他人,就一定能带来太平吗?

这个认知的颠覆,比让他去死更痛苦百倍。

“子城,你……你来说说,燕王接下来究竟会先做什么?”

厅堂厚重的雕花木门外,一道高大、穿着玄色常服的身影如同融入阴影的猛虎,静静地伫立着。

燕王朱棣的脸上,方才因李子城“暴君”言论而起的雷霆之怒已经隐去大半。

纪纲屏息凝神地站在朱棣身后半步,腰间的绣春刀仿佛都感受到了主人绷紧的神经。

他几次欲言又止,想请示是否进去拿下那个口出狂言的少年,但朱棣只是微不可察地抬了抬手。

纪纲立刻噤声,后背的冷汗更多了。

他知道,陛下是要听下去。

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到底还要说出什么狂言!

厅内。

李子城压低声音,带着一种少年人特有的“知无不言但恐招祸”的谨慎。

“恩师……学生接下来的话,恐有些不方便说……”

方孝孺眉头一皱。

“此间唯有你我师徒二人,门庭紧闭,隔墙无耳!有何想法,但说无妨!天塌下来,有为师顶着!”

李子城深吸一口气。

“学生以为,燕王殿下登基之后,第一件要做的大事,必是——削藩!”

“什么?!”

方孝孺死死地盯着李子城,仿佛第一次认识这个弟子,声音都变了调。

“削藩?!你……你说削藩?!”

这个答案,太过于石破天惊!

太过于……一针见血!

方孝孺是建文旧臣,建文帝当初为何削藩,为何激起燕王靖难,他比谁都清楚!

可如今,刚刚靠藩王身份“靖难”成功、即将登基的燕王朱棣,他上位后第一件事,竟然也是削藩?!

这简直是……是莫大的讽刺!是绝顶的权谋!

门外的阴影里,朱棣垂在身侧的双手瞬间紧握成拳!

削藩!

这两个字狠狠扎进了他的心脏!

一股冰冷的杀意瞬间弥漫开来,连纪纲都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他再也忍不住,凑近朱棣耳边,声音压得极低,带着颤音:“陛下!此子妖言惑众,妄测天心!臣请……”

“噤声!”

朱棣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

他要听!他倒要看看,这个李子城,究竟能妖孽到何种地步!

他凭什么敢断言削藩?

厅内,方孝孺从极度的震惊中勉强回神。

“削藩……子城,你何出此言?燕王他可是藩王之首!他……”

“正因为他是藩王之首!正因为他是靠着‘藩王起兵’这条路成功的!”

李子城打断老师的话。

既然开了口,就要把方孝孺彻底“钉”在“为了百姓必须规劝朱棣”这条路上!

“恩师请想,燕王殿下能成功靖难,靠的仅仅是他一己之力吗?宁王殿下麾下的朵颜三卫铁骑,其他几位藩王或明或暗的默许甚至支持……这些力量,都是他成功的基石!”

李子城向前一步,逼近方孝孺。

“可也恰恰是这些力量,让燕王殿下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藩王,尤其是手握重兵的藩王,对龙椅上的帝王意味着什么!”

“那是悬在头顶的利剑!是随时可能再次点燃‘靖难’烽火的火药桶!”

“恩师,学生斗胆问一句,您觉得,一个刚刚通过藩王造反坐上龙椅的帝王,他会允许同样的剧本,在他自己的儿子、兄弟、侄子们身上重演吗?”

“他会允许自己成为下一个建文帝吗?”

方孝孺沉重地点了点头。

无需李子城再多说,作为曾经的核心重臣,他太明白帝王心术,也太明白朱棣的性格了!

刚愎、雄猜、掌控欲极强!

这样一个靠造反上位的皇帝,怎么可能容忍卧榻之侧再有他人酣睡?

削藩,势在必行!

这根本不是一个选择问题,而是一个关乎新朝生死存亡的必然举措!

李子城的分析,如同拨云见日,将最赤裸裸的权力逻辑摆在了他的面前,让他无法反驳,甚至……心生寒意。

这少年,对帝王心思的揣摩,竟如此老辣!

李子城看到方孝孺被彻底说服,立刻将话题拉回“劝谏”的核心。

“所以,恩师!您如今既已决定效仿魏征,做燕王的一面明镜,那么学生以为,您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起草一份登基诏书,让燕王名正言顺那么简单!”

他目光灼灼,直视方孝孺动摇的眼睛。

“您应该明白,以燕王殿下的势力和决心,削藩已是定局,无人可挡!”

“您若强行阻拦,非但徒劳无功,更可能激怒新君,导致血流成河,牵连无数!这难道就符合您为了百姓的初衷吗?”

李子城的声音陡然拔高。

“不!恩师!您真正的价值在于——在燕王这柄注定要落下的‘削藩’屠刀之下,以您的影响力、您的身份、您的谏言,在中间斡旋!去规劝!去力争!去为那些可能因此事获罪的宗室、官员、乃至无辜者,争取一线生机!去尽力减少杀戮!”

“去让这场必然发生的权力更迭,少流一些血!这才是您作为一代谏臣,作为心系天下的大儒,此刻最该做、也最能做的事情啊!”

方孝孺被李子城描绘的“谏臣使命”深深击中了!

是啊,比起无谓的、注定失败的抵抗,在风暴中心尽力保全,减少牺牲,这才是真正的“为生民立命”!

“子城……你所言,为师明白了。只是……”

“削藩,谈何容易?尺度如何把握?当年建文皇帝……唉,操之过急,手段酷烈,这才……这才逼反了燕王,酿成今日之祸!”

“若燕王再行削藩,他又会如何做?为师即便想劝,又该从何劝起?如何才能让这削藩,做得更‘合理’一些?不至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