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太傅非臣 > 第二十四章 暗流微澜 公主心绪
换源:


       (一)

雪后初霁,阳光透过云层,在银装素裹的庭院中投下清冷的光斑。古潼静立窗前,面上已恢复一贯的沉静如水,仿佛昨夜那场风雪中的短暂交汇只是一场幻梦。唯有指间无意识摩挲的动作,泄露了心底未曾平复的波澜。与朱允炆那小心翼翼靠近却又戛然而止的互动,像一根细微的丝线缠绕在心尖,既带来一丝微弱的暖意,又牵扯着更深的忧虑。

“潼哥!太阳晒屁股了!宫里来人了!”沈白浪咋咋呼呼的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他探进半个脑袋,脸上带着宿醉未醒的惺忪和看热闹的兴奋。

古潼眉心微蹙:“宫里?”这个时候,谁会来?

“是长华宫的人,说是奉贵妃娘娘懿旨,给先生送些节下的用度,以示抚慰。”沈白浪挤挤眼,“我看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肯定是那位小公主撺掇的。”

古潼眸光微动,瞬间明了。昨日宝庆公主冒险前来,心意赤诚,但终究于礼不合。贵妃此举,既全了公主的关切之心,又将这份“恩赏”摆在明面上,免去了私相授受的嫌疑,滴水不漏。

他整理了一下衣袍,迎了出去。来的是一位面容和善的中年女官,带着两名捧着锦盒的小内侍。

“古先生安好。”女官笑容得体,行礼如仪,“贵妃娘娘念先生清正,暂居府中静思,特命奴婢送来些日常用物及笔墨纸砚,望先生安心休养,静候陛下明察。”

“臣,叩谢贵妃娘娘恩典。”古潼躬身行礼,态度恭谨,无可指摘。他示意沈白浪接过赏赐。

女官目光在古潼脸上停留一瞬,笑容更深了些:“娘娘还特意吩咐了,这其中一盒新进的湖笔徽墨,还有几本难得的孤本棋谱,是宝庆公主殿下听闻先生雅好此道,特地求了娘娘,一定要给先生送来的。公主殿下说,先生闲时或可解闷。”

话语点到即止,却将宝庆公主那份干嘛超出寻常的关切,巧妙地包裹在贵妃恩赏和晚辈对师长的敬意之中。

古潼心中了然,再次躬身:“公主殿下厚爱,臣感佩于心。请女官代臣叩谢娘娘隆恩,并转达对公主殿下的谢意。”

女官满意地点点头,又寒暄几句,便带人离去。

(二)

沈白浪凑过来,打开锦盒,啧啧称奇:“嚯!这墨,这纸,这棋谱……小公主这是把她私库里的好东西都搬来了吧?潼哥,你这‘先生’当得可真是值当。”

古潼没有理会他的调侃,目光落在那些显然精心挑选过的礼物上。湖笔精致,徽墨清香,棋谱更是罕见版本,绝非随意拿来充数。这份用心,已然超出了一个学生对师长的一般敬意。

他眼前浮现出宝庆公主那日塞给他食盒时亮晶晶的眼睛,和昨日被徐至谦吓到后下意识躲向他身后的依赖模样。那是一个被保护得很好、未经世事、全凭喜恶行事的少女最直白的情感流露。纯粹,热烈,不加掩饰。

这与朱允炆那被礼教重重束缚、充满痛苦挣扎的隐忍情感,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对比。

古潼轻轻叹了口气。这份纯粹的善意他感受得到,但也仅止于此。在他复杂沉重的世界里,这份少女情愫显得过于轻盈,甚至……是一种他无法回应也无暇顾及的负担。他必须谨慎处理,既不能伤了公主的心,更不能让这份好感演变成无法控制的麻烦。

他将礼物仔细收好,特别是那几本棋谱,倒是正合他意,可以用来打发这漫长的“禁足”时光,也能暂时将思绪从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中抽离片刻。

(三)

午后,古潼正在书房翻阅棋谱,试图沉浸于黑白世界的厮杀以静心,院门再次被轻轻叩响。

这一次,来的竟是宝庆公主本人。她换了一身鹅黄色的宫装,披着白狐裘斗篷,像是雪地里一朵娇嫩的迎春花,只是神情有些忐忑,不像昨日那般理直气壮。身后只跟着一个心腹小宫女。

“先生……”她站在门口,有些扭捏,“我……我来看看贵妃娘娘赏的东西,先生可还合用?”这个借口找得并不高明,甚至有些笨拙。

古潼心中微叹,面上却露出温和的笑意,将她请进书房:“有劳殿下挂心,娘娘恩赏,皆是上品,臣感念不尽。殿下请坐。”

宝庆公主小心地坐下,目光快速在书房内扫过,看到那几本棋谱被放在书案最顺手的位置,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嘴角忍不住上扬:“先生在看棋谱?那本《忘忧清乐集》的孤本,可是我求了父皇好久他才允我拿去誊抄的!”

“哦?竟是殿下誊抄之作?”古潼适当地表现出惊讶和赞赏,“殿下笔法娟秀工整,更难得的是棋谱图谱绘制精准,实令臣惊叹。”他这话半是真话半是引导,将话题固定在“棋艺”和“师长赞许”的安全范围内。

宝庆公主被夸得小脸微红,顿时忘了紧张,兴致勃勃地说起来:“我平时无事也喜欢摆摆棋子,只是宫里没人愿意认真陪我下,都说让着我,没意思得很!先生,你的棋艺肯定很好,改日……改日若有机会,能指点我一二吗?”她抬起头,眼中满是期待,那光芒几乎让人无法拒绝。

古潼看着她纯粹渴望的眼神,仿佛看到了被困在深宫中的另一种孤独。他沉吟片刻,温和道:“殿下聪慧,于棋道既有天分亦有兴致,实乃好事。若有机会,臣自当与殿下切磋探讨。”他用了“切磋探讨”一词,既答应了请求,又将姿态保持在师长的范围内,界限分明。

即便如此,宝庆公主也已欣喜万分,仿佛得到了什么了不得的承诺,脸上的笑容明媚得晃眼。她又絮絮叨叨说了些宫里的趣事,像只快乐的小雀。古潼大多时候安静地听着,偶尔温和地回应一两句,引导着话题走向,既不冷落她,也绝不逾越半分。

直到日头偏西,宝庆公主才依依不舍地起身告辞。走时,心情明显比来时雀跃了许多。

送走公主,古潼回到书房,看着窗外渐沉的落日,目光深邃。与公主这番互动,看似平常,却在他心中敲响了警钟。公主的情愫虽稚嫩,却真切。而陛下年事已高,公主的婚事,恐怕迟早会被提上日程。今日种下的因,不知将来会结出怎样的果。

他必须更加小心。在这暗流涌动的宫廷中,任何一丝看似微小的涟漪,都可能在未来掀起意想不到的波澜。而他与朱允炆之间那艰难维持的、脆弱的平衡,再也经不起任何意外的冲击了。这份公主悄然滋生的心绪,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另一重变数。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