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玄幻小说 > 寒门匠相 > 第二十二章:战后重整与漕运新机
换源:


       援军入城的那日,运河边的柳树都飘着软絮。巡抚亲率的明军队伍踏过驿道桥时,铁蹄踏在木板上“咚咚”响,惊得水里的鱼窜出水面。林震领着陈小七等人在城门口迎候,巡抚翻身下马,一把攥住林震的手,眼眶泛红:“林大人,临清没丢,你立了大功!”

“是陈技正和百姓们的功劳。”林震侧身让开,指了指陈小七。巡抚转头看过来,见他裤脚还沾着泥,脚腕缠着麻布,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在东昌府就听说了,临清有个能让铁水退敌的巧匠,果然是你。”

陈小七赶紧拱手:“都是分内之事。”

巡抚没再多说,先去城隍庙慰问伤兵,又到粮仓查看存粮。等忙完这些,已是傍晚,他在府衙设了便宴,只叫了林震、陈小七和援军将领三人。

酒过三巡,巡抚放下酒杯,沉声道:“鞑子这次南侵,盯着的不只是粮,是运河漕运。临清卡在运河腰上,要是被他们占了,南边的粮运不到北边,北边的兵就撑不住。”

援军将领接话道:“巡抚大人说得是。鞑子在东昌府留了残部,怕是还想打临清的主意。咱们得赶紧把漕运护起来。”

林震看向陈小七:“漕运的船,大多是木船,遇上鞑子的骑兵劫船,根本没法挡。你能不能想个法子,给漕船加些防备?”

陈小七愣了愣——他只改过农具、兵器,没碰过漕船。但他去过运河边,见过漕船的样子:船身宽,吃水深,船舷矮,确实挡不住箭。他想了想,道:“可以在船舷加层铁挡板,不用太厚,能挡箭就行。另外,船尾可以装个铁锚,遇袭时能快速停船,不至于被冲散。”

“铁挡板重,会不会让船沉了?”援军将领问。

“用薄铁,每块宽半尺、长三尺,钉在木舷上,不重。”陈小七解释,“我让铁匠铺打些带钩子的铁条,把挡板勾在船舷上,拆装也方便。”

巡抚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巡抚衙门拨五十两银子,你赶紧赶制铁挡板,先给十艘漕船装上试试。”

这差事比守城还急。第二天一早,陈小七就带着焦老三、老周去运河边量船舷尺寸。漕运把头姓孙,是个络腮胡的汉子,听说要给船装铁挡板,皱着眉道:“陈技正,这船装了铁,会不会走得慢?耽误了运粮日期,我可担不起。”

“孙把头放心,”陈小七拿出尺子量着,“薄铁不沉,我再把挡板做成弧形,顺着水流的方向,不挡水。”他蹲在船边,用石笔在船舷上画记号,“每艘船装二十块挡板,两天就能装完,不耽误你开船。”

孙把头还是不放心,蹲在旁边看着。陈小七也不催,只顾着量尺寸、画图纸。焦老三和老周则在岸边搭了个临时铁匠炉,先打了块样品挡板——薄铁敲得平整,边缘磨得光滑,不会刮坏船舷。

“你看,”陈小七把样品递给孙把头,“这挡板轻得很,你试试。”孙把头接过挡板掂了掂,果然不重,这才松了口气:“行!陈技正,你咋说咋弄,我让船工们都听你的。”

有了船工帮忙,进度快了不少。铁匠铺的伙计们在岸边打挡板,船工们在船上钉钩子,陈小七和焦老三来回检查,生怕挡板钉得不牢。到第三天傍晚,十艘漕船的铁挡板都装好了,远远看去,船舷上多了圈黑亮的铁边,倒比以前精神了不少。

孙把头让人把船开到水里试了试,走得跟平时一样快,高兴得直拍陈小七的肩膀:“陈技正,你这手艺真神!以后漕船再遇袭,咱也有底气了。”

可麻烦偏在这时来了。第四天一早,陈小七正带着人给第十一艘船装挡板,突然见苏幕僚匆匆跑来,脸色发白:“陈技正,林大人被巡抚叫去东昌府了,说是……说是有人告他私藏兵器。”

陈小七手里的锤子“当”地掉在船上:“谁告的?”

“还能有谁?东昌府知府。”苏幕僚压低声音,“他之前就跟林大人不对付,这次见林大人守了临清立了功,眼红了,就联合几个士绅告林大人私造铁枪、铁炮,想图谋不轨。”

“胡说八道!”焦老三忍不住骂了句,“那些兵器都是用来守城的,咋成私藏了?”

“知府手里有‘证据’——说是从赵二家搜出了林大人给他的兵器图纸。”苏幕僚道,“赵二跑的时候没带走,被知府的人找到了,正好拿来做文章。”

陈小七心里一沉——赵二那厮,死了都不安生。他攥紧拳头:“我去东昌府找巡抚大人说清楚!那些图纸是我画的,跟林大人没关系!”

“你不能去。”苏幕僚拉住他,“巡抚现在正在气头上,你去了说不定会被知府扣住。林大人走的时候说了,让你别管,他自己能说清楚。”

可陈小七哪能不管。林大人是他的靠山,也是临清百姓的靠山,要是林大人被冤了,临清迟早还得乱。他想了想,对苏幕僚道:“你帮我盯着漕船的事,我去趟铁匠铺。”

到了铁匠铺,焦老三正带着伙计们打铁锚。陈小七把事情一说,焦老三把锤子一扔:“这还了得!林大人要是被抓了,咱之前守的城不白守了?小七,你说咋弄,我跟你干!”

“我想找巡抚大人递个呈子,”陈小七道,“把兵器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图纸是我画的,铁料是巡抚拨的,兵器都是用来守城的,有全城百姓作证。可我人微言轻,呈子递不上去。”

“找孙把头!”焦老三突然道,“他跑漕运,常去东昌府,认识巡抚衙门的人。让他帮忙递呈子,肯定能递上去。”

陈小七眼睛一亮——他咋忘了孙把头。他赶紧往运河边跑,找到孙把头,把事情一说。孙把头听完,拍着胸脯道:“陈技正,林大人是好官,咱不能让他受冤!我这就开船去东昌府,保证把呈子递到巡抚大人手里!”

当天下午,孙把头就带着呈子开船去了东昌府。陈小七站在岸边看着漕船走远,心里像揣着块石头。焦老三走过来,递给他个窝头:“别担心,孙把头靠谱。再说,林大人没做错事,巡抚大人是清官,肯定能查清楚。”

接下来的几天,陈小七一边盯着漕船的铁挡板,一边等着东昌府的消息。百姓们也听说了林大人被诬告的事,都急得不行——有去城隍庙烧香的,有让陈小七想想办法的,连李氏都让招娣给林大人烧了些纸钱,求他平安。

第五天傍晚,孙把头终于回来了。他刚下船就往府衙跑,见了陈小七,激动地喊:“成了!陈技正,成了!巡抚大人看了呈子,又找了几个临清的百姓问了话,知道林大人是被冤枉的!知府被巡抚大人骂了顿,还罚了他三个月的俸禄!”

陈小七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腿一软差点坐地上。孙把头扶着他,又道:“林大人也回来了,就在后面的漕船上,马上就到!”

果然,没过多久,就见一艘漕船靠了岸,林震从船上走下来。他瘦了些,眼下有黑眼圈,却笑着朝陈小七招手:“小七,我回来了。”

陈小七赶紧跑过去,激动得说不出话。林震拍着他的肩膀:“辛苦你了。巡抚大人说了,漕船的铁挡板改得好,让你把临清所有的漕船都装上,银子不够再跟巡抚衙门要。”

“真的?”陈小七眼睛一亮。

“真的。”林震点头,“另外,巡抚大人还说,要在临清设个漕运器械局,让你当局正,专门管漕船和运河上的器械改良。”

陈小七愣了愣——局正?比技正还大,能管整个漕运的器械?他有些慌:“我……我怕是不行。”

“你行。”林震看着他,眼神认真,“你不光有手艺,还有心。临清的漕运要靠你,运河的安危也要靠你。”

正说着,焦老三带着铁匠铺的伙计们跑来了,手里还拿着个新打的铁牌子,上面刻着“漕运器械局”五个字。“小七,不,陈局正!”焦老三把牌子往陈小七手里一塞,“这牌子咱早就打好了,就等你上任呢!”

百姓们也围了过来,笑着喊:“陈局正!陈局正!”

夕阳落在运河上,把水面染得通红。陈小七攥着手里的铁牌子,又看了看身边的林震、焦老三,还有围着他的百姓,突然觉得心里踏实了。从一个差点饿死的匠户,到现在能管漕运器械的局正,他走了很远的路。

可他知道,这不是结束。鞑子还没退,漕运还得护,临清的百姓还需要他。但他不怕——手里有手艺,身边有朋友,还有这满城的信任,就算前面有再多的坎,他也能凭着这双手,敲出条亮堂的路来。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