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四合院:从58开始的平淡日常 > 第16章 忧国忧民,一封信寄往《人民日报》
换源:


       解决了贾张氏这个心腹大患,林凡的日子终于寻回了一丝久违的安宁。

院子里的风言风语消停了,他那间小小的耳房,也成了无人敢轻易叨扰的清净地。

白日里,他在信托商店跟着李学峰,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关于老物件的知识。偶尔露上一手,总能让李学峰和店里的老师傅们惊掉下巴,为店里捡回意想不到的宝贝。

夜幕降临,他便回到自己的小天地,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细细擦拭、研究白天淘换来的旧物。那些带着岁月包浆的器物,在他眼中,比金子还要迷人。

这天午后,阳光正好,暖洋洋地洒在身上。林凡搬了张小马扎,坐在院里,手里摊着一张收来的旧报纸,看得津津有味。

他的目光在字里行间扫过,忽然,一行加粗的黑体字,像一根钢针,猛地刺入他的眼球。

《关于深入开展“除四害、讲卫生”爱国卫生运动的社论》。

他的呼吸停顿了一瞬。

视线继续下移,当“老鼠、苍蝇、蚊子”这几个词后面,赫然跟着“麻雀”二字时,林凡的血液仿佛在刹那间冻结。

来了。

它终究还是来了。

那股午后的暖意荡然无存,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他手里的报纸,此刻重若千钧。

作为一名来自后世的灵魂,他比这个时代任何人都清楚,这薄薄一张纸上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将在未来掀起何等滔天的巨浪。

一场席卷全国的“打麻雀”运动。

一个看似英明、实则愚蠢到极点的决策。

他的脑海中,不受控制地浮现出历史课本上那些冰冷的文字和图片。无数的麻雀尸体堆积如山,人们敲锣打鼓,欢庆胜利。

紧接着,便是大自然的报复。

失去了天敌的害虫,铺天盖地而来。遮天蔽日的蝗群,啃食着青翠的庄稼,将万亩良田化为一片枯黄。

随之而来的,是粮食的大幅减产,是那场席卷了整个国度、刻印在民族记忆深处的大饥荒。

那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

那是无数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是无数张绝望而麻木的面孔,是一段用生命和血泪书写的沉痛悲剧。

“不。”

林凡的嘴唇无声地开合,指节因为用力而捏得发白,那张旧报纸被他攥出了深深的褶皱。

“不行!”

这个念头从心底最深处咆哮而出,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他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改变不了大的潮汐方向。

但这件事,关乎无数人的生死存亡。

他必须试一试!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他也要将这辆疯狂的马车,从悬崖边上拉回来!

他现在的身份,只是一个信托商店名不见经传的学徒工。

但因为献上那份兵工厂的图纸,他的名字,已经在某些高层领导那里挂上了号。

他说的话,或许……真的有人能听进去。

那个夜晚,林凡彻夜未眠。

他关上房门,将那盏陪伴了他无数个夜晚的煤油灯捻到最亮。

灯芯发出的“噼啪”声,是这死寂的夜里唯一的声音。

他铺开稿纸,握紧了那支半旧的英雄钢笔。笔尖触碰到纸面的瞬间,一股前所未有的使命感,贯穿了他的全身。

文章的题目,他几乎没有犹豫。

《论麻雀之功过,生态平衡不可违》。

他将后世系统性的生物学、生态学知识,掰开揉碎,用这个时代最朴素、最直接的语言,重新组织和阐述。

“食物链”。

“生态系统”。

这些在当时闻所未闻,甚至可以称之为惊世骇俗的概念,在他的笔下,被清晰地勾勒出来。

麻雀吃粮食,这是事实。但它同样也捕食大量的害虫,这是被所有人忽略的、更大的事实。

他详细论证了麻雀在一个区域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

他用最严谨的逻辑,推演了大规模捕杀麻雀之后,必然会引发的“次生灾害”——害虫成灾,蝗群肆虐。

他甚至引用了国外数个有明确记载的农业案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狂热行为,最终,都必将遭到大自然最无情、最残酷的反噬!

这不是一篇空洞的说教文章。

字里行间,是他对这个国家、对这片土地上人民最深沉的忧虑。

洋洋洒洒,近万字。

他写了整整一夜。

当窗外透进第一缕熹微的晨光,林凡才终于停下了笔。

他放下钢笔,活动了一下早已僵硬的手指和脖颈。双眼布满血丝,眼眶下是浓重的青黑。

他看着桌上那厚厚一沓、墨迹未干的稿纸,它们承载的,是一个现代灵魂的全部希望与责任。

林凡小心翼翼地将稿纸整理好,装进一个崭新的牛皮纸信封。

他一笔一划,用尽全身的力气,郑重地写下收件地址。

“《人民日报》总编辑收”。

天光大亮,他走出院门,来到邮局。

将那封沉甸甸的信,投进了绿色的邮筒之中。

“哐当”一声轻响。

做完这一切,他胸中那股翻腾了一夜的气息,终于缓缓吐出。

尽人事。

听天命。

他不知道这封信的命运将会如何,是石沉大海,还是能掀起一丝波澜。

但他知道,自己必须这么做。

这是一个渺小的个体,对这个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时代,所能尽到的,最大的一份心意。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