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清风微漾涔心亦守 > 第十二章 少府监来了个小学徒
换源:


       黑风口战事平息后的第三个月,永宁寺的修复工程正式动工。

这日清晨,少府监的雕花木窗刚推开半扇,便听见墨锭研磨的轻响。

周漾穿着江怀月的青色官袍,正伏在案前画永宁寺的梁架详图,笔尖在榫卯结构图上顿了顿——她总爱在刻榫卯节点时,用指甲轻轻刮擦图纸边缘,仿佛这样能更清晰地摸到木头的纹理。

“江录事,陈郎中家的小公子来了。”

杂役的声音伴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穿着短打的少年撞进门来,腰间还别着把没开刃的小刻刀,裤脚沾着泥点。

周漾抬眼,便见那少年正踮脚去够案上的营造尺,被她伸手拦住时,还梗着脖子嘟囔:“我哥说少府监的图纸比工部司的好玩。”

这便是工匠世家陈氏的三公子陈浅,年方十三,上面有两个兄姐,大哥在工部当差,底下还有个刚会走路的小妹。因性子顽劣,被其父——现任工部郎中陈砚强行塞进少府监当学徒,同僚们怕惹麻烦,全推到了素来严谨的“江怀月”面前。

周漾将一支没用过的狼毫推给他,小拇指微翘着点向案上的《考工记》:“先抄三遍‘匠人营国’篇。”

见少年噘嘴,她忽然想起幼年时父亲教她认图纸的模样,声音软了些,“建筑如人,根基若断,便无亭亭玉立之姿。这书里藏着造房子的根本,也藏着做人的道理。”

陈浅撇撇嘴,却还是乖乖坐下,手指无意识地抠着书页边缘。

周漾看着他,忽然想起《考工记》里那句“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当年父亲总说,这句不仅是讲工艺,更是说人要顺时顺势,才能成事。

正说着,赵涔亦的亲卫匆匆进来,递上一张字条:“永宁寺清基已毕,可即刻动工。”

周漾提笔在图纸上签下“江怀月”三个字,将《考工记》往陈浅面前推了推:“我去永宁寺盯着开工,你在府衙里把书读透,尤其是‘轮人’‘匠人’两篇。等我回来,要考你怎么用‘规’‘矩’测屋角弧度。”

陈浅眼睛一亮,摸出腰间的小刻刀在指间转了个圈:“考得过有奖励吗?”

“奖励你跟着去永宁寺看斗拱拼装。”周漾拿起工具箱,里面那把父亲留下的营造尺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

“但前提是,你得说出‘天有时,地有气’的道理。”

少年立刻埋头翻书,周漾走出房门时,正撞见赵涔亦站在廊下,金丝藏在袖中,手里拿着太史局新制的地脉仪。

他朝她扬了扬下巴,眼底带着笑意——想来是听见了方才的对话。

“陈郎中倒是会找人。”赵涔亦与她并肩往外走,低声道。

“这孩子的祖父当年和周伯父一起修过白马寺,手里的榫卯手艺是一绝。”

周漾脚步一顿,想起白马寺那座历经地震不倒的观音阁,正是靠着陈家祖传的“燕尾榫”才得以保全。

她忽然明白,陈砚将儿子送来,或许并非偶然。

快到寺门时,身后传来陈浅的喊声,少年举着《考工记》追出来,脸涨得通红:“我知道了!‘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造房子和做木活一样,得顺天应地,还得有好材料和好手艺!”

周漾回头,看见他手里的书页被风吹得哗哗响,夹在里面的半片干枯桃花掉了出来——竟和她从听雨亭找到的《营造法式》残卷里夹着的那片,有几分相似。

她朝少年点头,转身走进晨光里。

工具箱里的营造尺轻轻晃动,像是在应和着远方即将响起的开工号子。

而少府监的窗下,陈浅正捧着《考工记》,第一次认认真真地读起了那些曾被他视作枯燥的字句。

三日后,永宁寺的工地上,周漾蹲在地基旁查看夯土密度,忽然听见赵涔亦低声说:“陈浅托人送了张纸条,问‘矩尺测直角时,要不要算上木材的伸缩度’。”

她握着营造尺的手顿了顿,指尖抚过土层里嵌着的瓦当,忽然笑了。

原来那些被战火与冤案掩埋的手艺与传承,正像这寺里的新砖旧瓦,在不知不觉间,悄然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