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星土壤里的槐花香
火星的黎明带着铁锈色的冷。晓星跪在“宇宙花田”的培育舱里,手里捧着块刚采集的火星岩,岩缝里嵌着些淡金色的粉末——是“火焰雪”的花粉,经过三年生长,这株跨越星际的向日葵已经能在火星红土里结出饱满的种子,花粉甚至能渗入岩石,留下属于地球的印记。
“第1096天,种子含油量突破预期值,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成功分解了火星土中的高氯酸盐。”她对着记录仪轻声说,指尖划过培育舱壁上的刻度,那里标着从槐安里带来的黑土用量,“今天该给新播的‘宇宙籽’掺第三批地球土了,刘静太奶奶说‘故土是最好的肥料’,果然没错。”
舱外传来机械臂运转的嗡鸣,是空间站送来的补给舱。晓星穿上航天服出去接应,补给舱的舱门上贴着张熟悉的贴纸——槐安里老槐树的剪影,旁边写着“小禾寄”。拆开舱门,一股淡淡的槐花香扑面而来,是小禾用真空包装寄来的新采槐花,旁边还有个木盒,里面装着“时光茶馆”的新茶,茶包上印着张照片:张爷爷坐在老槐树下,身边围着群孩子,每个人手里都举着颗向日葵籽,笑得像火星的阳光。
“晓星姐,火星的花盘转得快吗?”木盒里的全息芯片播放着小禾的影像,少年已经长成挺拔的青年,身后的“世界花田”比三年前扩大了三倍,“张爷爷说,您寄回的火星种子在地球开花了,花盘总朝着西北方,像在看您的方向。”
影像里,小禾蹲在株奇特的向日葵前,花盘一半是火星红,一半是槐安里的金黄,花瓣边缘泛着极光般的蓝:“这是用您带回来的种子种的,我们叫它‘星际信使’,根须在土里盘成了北斗七星的形状。对了,小木哥在漠河建了‘极光种子库’,说要让北极的雪和火星的沙在种子里相遇。”
晓星把槐花撒在培育舱的土壤里,槐香混着火星土的铁锈味,竟有种奇异的暖意。她忽然想起离开地球前,张爷爷塞给她的那把槐树种:“带着这个,就像带着整个槐安里。”现在,这些树种在空间站的生态舱里长成了幼苗,根系透过营养液,在舱壁上画出细密的网,像给冰冷的空间站织了件绿色的毛衣。
二、地球花田的星图
槐安里的夏夜总带着潮湿的热,小禾蹲在“星际信使”旁边,用光谱仪测量花盘的转动角度。这株用火星种子培育的向日葵确实透着股“外星味”,花盘转动速度比普通品种快两倍,夜里会发出极淡的荧光,像把火星的星光带回了地球。
“第365天,荧光强度与地球磁场变化同步,根须延伸长度达2.7米,土壤样本检测到与火星土壤相似的微生物群落。”小禾在观测本上记录,字迹已经有了晓星的影子,“晓星姐说得对,种子真的能带着记忆旅行,你看这根须的走向,和她在火星日志里画的星图一模一样。”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小李推着轮椅上的张爷爷来了。张爷爷的视力不如从前,却总爱来花田“摸花”,粗糙的手掌抚过花盘,像在辨认老朋友的轮廓:“这花的纹路比‘初心’品种密多了,是记了太多路吧?从槐安里到火星,够它琢磨一辈子的。”
小李把个铁皮盒递给小禾,里面是各国花田寄来的观测数据:“阿根廷的‘火山红’和火星种子杂交成功了,花盘能耐受60度高温,花瓣像裹了层岩浆;巴黎的‘中法合璧’结出了三色籽,一颗带槐花香,一颗带薰衣草味,还有一颗……尝起来像火星的味道。”
“什么味?”小禾好奇地问。
“像嚼着沙砾的甜。”小李笑着拧开个玻璃瓶,里面装着些淡红色的液体,“这是用火星种子榨的油,张爷爷说要尝尝‘星星的味道’。”
张爷爷抿了口油,咂咂嘴:“有槐安里的底子,也有火星的硬气,好!”他指着花田尽头的新建筑,“种子博物馆明天就开馆了,把这瓶油放进去,告诉后人,咱们的向日葵,能上九天揽月。”
博物馆的展柜里,已经陈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种子:漠河的“雪顶”籽裹着冰壳,海南的“海葵”籽沾着海盐,巴黎的“普罗旺斯”籽带着薰衣草香,最中央的展柜留着空位,等着放晓星即将寄回的第二批火星种子。展柜的玻璃上刻着行字,是刘静工作手册里的话:“种子没有国界,更没有星球界,它们只认阳光和土壤。”
三、跨星的根系网络
火星的沙尘暴来得猝不及防,培育舱的警报器发出尖锐的嘶鸣。晓星看着监控屏幕上翻滚的红雾,迅速启动土壤保温系统——“火焰雪”的根系虽然坚韧,却最怕极端低温,沙尘暴会让舱内温度骤降15度,必须用从地球带来的泥炭土覆盖根区,这是刘静日记里记的“土法保温术”,没想到在火星派上了用场。
“晓星博士,地球传来紧急数据!”通讯器里传来空间站同事的声音,“‘星际信使’在地球遭遇极端天气,花盘受损,但根须完好,正在向土壤深处生长。”
晓星调出地球的实时影像,槐安里正下着暴雨,“星际信使”的花盘被风吹得倾斜,根须却在泥土里疯狂延伸,像在寻找更稳固的支撑。忽然,她注意到根须的走向与培育舱里“火焰雪”的根系形成了镜像——地球的根往下扎,火星的根往上长,仿佛在星际间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
“这是……根系共鸣!”晓星恍然大悟,刘静的工作手册里隐晦提过“植物跨地域感应”,没想到在星际尺度上得到了验证,“它们在互相传递信息,地球的根告诉火星的根‘如何抗灾’,火星的根在教地球的根‘如何适应极端环境’。”
沙尘暴平息时,火星的朝阳刚好升起,金色的光穿过培育舱的玻璃,照在“火焰雪”的花盘上。晓星惊喜地发现,受损的叶片旁抽出了新的嫩芽,嫩芽上沾着些从地球带来的槐花粉——是小禾寄来的槐花在失重环境下散开,恰好落在了新芽上。
“原来你们早就认识了。”她笑着给新芽培土,“在地球是邻居,到了火星还是伙伴。”
当天晚上,地球传来消息:“星际信使”不仅存活下来,还在暴雨后结出了新的种子,籽壳上同时印着火星的经纬线和槐安里的坐标,像枚跨越星际的邮票。
四、永不褪色的回声
晓星返回地球那天,恰逢槐安里的“种子节”。飞船穿过大气层时,她从舷窗望去,“世界花田”已经连成一片金色的海洋,花盘组成了巨大的星图,中心是老槐树的位置,周围环绕着七大洲的轮廓,甚至还有个小小的火星剪影。
舱门打开的瞬间,她听见了熟悉的《花信谣》——张爷爷带着孩子们在唱歌,小禾和小李举着块木牌,上面写着“欢迎种子回家”,木牌的背面,刻着所有在火星开花的向日葵名字。
“晓星姐,您看!”小禾拉着她跑到“星际信使”前,这株经历过风雨的向日葵已经长得比人高,花盘中心的籽排列成了完整的星图,每粒籽上都能看到清晰的纹路,“这是火星的种子在地球结的籽,我们叫它‘回声’,因为它记得火星的风,也记得槐安里的雨。”
张爷爷颤巍巍地递给她个锦盒,里面装着枚用“回声”籽压制的徽章,正面是火星的剪影,背面是老槐树的年轮:“这是给你的,刘静丫头当年说‘最好的勋章是种子做的’,现在应验了。”
晓星把徽章别在胸前,忽然注意到老槐树的树干上多了块新石碑,上面刻着行字:“根在槐安里,花开全宇宙。”碑旁的泥土里,埋着个新的时光胶囊,里面装着火星的土壤、地球的花籽、还有她在火星写的观测日志,胶囊口系着根红绳,红绳上串着颗火星种子和颗槐安里的向日葵籽,紧紧挨在一起,像对久别重逢的伙伴。
夕阳西下时,所有人都坐在老槐树下,分享着用“回声”籽榨的油炒的南瓜子。瓜子的味道很特别,带着火星的粗粝和地球的甘甜,像把两段时空的记忆嚼在了嘴里。
“晓星姐,下一步去哪?”小禾的眼睛亮晶晶的,像藏着星星。
晓星望着天边的晚霞,晚霞像极了火星的黎明:“去更远的地方,带着槐安里的土,带着‘回声’的籽,让每个星球都知道,地球有群会种向日葵的人,他们的根,永远扎在故乡的泥土里,却能让花开遍宇宙。”
老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像在应和她的话。晓星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就像“回声”的种子会飞向更远的星系,槐安里的故事也会随着根系的延伸,在每个有阳光的角落,留下属于地球的回声,留下永不褪色的约定。
夜色渐浓,“世界花田”的荧光灯亮了起来,花盘转动的轨迹在地上画出流动的星图,像把火星的夜空搬到了槐安里。晓星和小禾、小李一起,在花田边埋下新的种子,每颗种子都裹着点火星土和槐安里的黑土。
“刘静太奶奶,”晓星轻声说,“您看,种子真的能记得所有路,从槐安里到火星,从现在到未来。”
风吹过花田,带着槐花香和火星的味道,在老槐树的枝叶间打着旋,像首跨越星际的歌,唱着根的坚守,唱着花的勇敢,唱着每个播种者心里,那片永远向着阳光的花田。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