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的春寒料峭,让黛玉又有些懒懒的,清晨起来便觉得胸口发闷,咳了几声。
紫鹃端来温水和丸药,脸上是掩不住的忧色。
“姑娘,该用药了。”
黛玉刚要蹙眉,便听得小丫头报:“老太太来了!”
黛玉忙要起身,贾母已扶着鸳鸯的手走了进来,止住她道:“好孩子,快别动,仔细又头晕。”
贾母在榻边坐下,仔细端详着黛玉的小脸,眉头微蹙:“瞧着气色还是弱了些。紫鹃,平日里这窗子可常开?”
紫鹃忙回:“回老太太,姑娘怕风,不敢常开。”
贾母摇头:“这就是了。这屋里头,炭盆烧得旺,门窗又关得紧,气息不流通,好人也要闷出病来,何况是你?”
她说着,便吩咐鸳鸯:“去把那边窗子支开半扇,莫要对风吹着玉儿便是。”
一股带着竹叶清气和泥土芬芳的微风缓缓流入,顿时冲淡了屋内的沉闷。
贾母又对黛玉道:“我年轻时候听个云游的老郎中讲,人呐,不能总闷在屋里。身子弱,更需循序渐进地活动。”
“如今天气好,你每日早晚,让紫鹃扶着,就在这院里的回廊上慢慢走一走,看看竹子,透透气,比吃什么补药都强。”
黛玉有些迟疑:“外头有风……”
“傻孩子,不是让你去风口站着。”
贾母笑道,“这廊下背风,走走无妨。总躺着,气血不流通,身子越发懒了。听话,试试看。”
“那屋子也别总严严实实地捂着,每日早晚开窗通通风,换换清气。不必远走,就在这院子前后,看看竹子,听听鸟叫,比吃什么补药都强。”
黛玉心中微暖,又有些讶异。
外祖母往日也关心,多是赏些滋补药材或精致吃食,这般细致到“开窗通风”“散步换气”的嘱咐,却是头一遭。
她乖巧点头:“外祖母说的是,玉儿记下了。”
紫鹃在一旁听着,暗暗称奇。老太太这番道理,听着新鲜,却又在情在理。
她最清楚姑娘的症候,每逢春秋必犯嗽疾,可不就是因着贪暖怕风,总不肯动弹么?
若真能依着老太太的法子,说不定……
她心中涌起一股希望,忙应道:“老太太放心,奴婢记下了,定每日督促姑娘走走。”
……
看着黛玉苍白的小脸上终于有了一丝活气,林晞心中稍慰。
这女孩儿心思太重,又常年困于药罐之间,身心皆病。引入一些现代的养生观念,或许能慢慢改善她的体质。
但更让她忧心的,是黛玉对宝玉那份日渐萌芽的情愫。
宝玉是个好孩子,但绝非良配。他给不了黛玉需要的安全感和专一。
如今两人年岁渐长,虽养在她院里,情愫怕是已悄悄萌芽。
方才听见宝玉在学堂被先生夸奖时,玉儿眼中一闪而过的微光,没能逃过她的眼睛。
不能再让他们这般“耳鬓厮磨”下去了。
若任由这段感情发展下去,只能是悲剧一场。
幸好,现在还早。
至少,得让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找到除了宝玉之外的精神寄托和人生价值。
“玉儿,”贾母轻轻握住她微凉的手,“我寻思着,总住在我这院里,你们姐妹兄弟一处,虽热闹,于你静养却未必最佳。”
“等日后我给你单独收拾一处幽静轩馆,你带着丫头们自在住去,读书、写字、养身子,岂不便宜?”
黛玉眼中掠过一丝讶异,随即是淡淡的失落,但更多的是对外祖母细致关怀的感动,低声道:“但凭外祖母做主。”
贾母拍拍她的手,心中已开始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