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日占码头。
这里与对岸租界的繁华恍若两个世界。探照灯的光柱如同惨白的巨蟒,在堆满货箱的场地、泊位和铁丝网围栏间来回扫视。荷枪实弹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士兵牵着狼狗,三人一队,踏着整齐而僵硬的步伐巡逻。高耸的瞭望塔上,机枪的轮廓在灯光下若隐若现。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咸腥、铁锈和一股隐隐的肃杀之气。
吴默像一贴没有重量的影子,潜伏在码头外围一片荒草丛生的废弃地基里。这里原本是民房,在去年的冲突中被炮火摧毁,如今成了野草和老鼠的乐园,距离码头核心区约三百米,中间隔着开阔地和铁丝网。
他取出德制望远镜,调整焦距,瞳孔微微收缩,如同最精密的仪器,开始扫描整个码头。
第一步:静态观察。记录探照灯的扫描规律、瞭望塔的视野死角、巡逻队的路线和间隔时间。他发现,日军的巡逻看似严密,但存在模式化的漏洞。每两班巡逻队交错而过的间隙,会有大约一分半钟的视觉空白区域。探照灯的移动也有固定的节奏。
第二步:动态分析。他重点关注了堆放钨砂的区域——那是三号仓库旁一片用防水帆布覆盖的巨大堆场,周围拉起了明显的警戒线,有固定哨。运输船是一艘约三千吨级的旧式货轮“鹤丸号”,已经靠泊,正在装运其他货物,钨砂预计是最后装船。
第三步:风险评估。强攻是不可能的。即使以他目前的身手和空间能力,面对成建制的军队和严密的火力网,也是死路一条。必须智取。
他的目光落在了码头的供电系统上。主电线从远处接入,经过一个变压器,然后分散到码头各处,包括探照灯和部分照明。如果能破坏供电,制造大面积黑暗,混乱中将有机可乘。
但变压器有坚固的外壳和守卫,直接破坏难度大,且容易暴露。
另一个念头浮现:混进去?
他观察着进出码头的中国劳工。他们穿着统一的破旧号褂,在日军刺刀的监视下,像牲口一样搬运着货物,动作稍慢便会招来呵斥甚至枪托。检查极其严格,搜身、核对身份牌(良民证),几乎不可能伪装潜入。
时间一点点过去,夜色渐深。吴默的大脑飞速运转,结合望远镜的观察和前世特种作战的知识,一个个方案被提出,又被否定。
直接远程狙击?射程不够,且无法破坏大量钨砂。
用炸药?如何安放?如何保证效果?
纵火?钨砂不易燃,效果有限。
似乎陷入了死局。
就在这时,他的望远镜镜头扫过“鹤丸号”的吃水线附近。船体上附着着一些贝类和水藻,显得有些肮脏。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
水下!
码头的防御主要针对地面和水面,但对水下……这个时代的技术手段有限!如果他能从水下接近货轮……
这个想法让他心跳加速。他仔细评估着可能性:他需要潜水装备,这个时代只有简陋的潜水服,而且目标太大。闭气潜入?三百米的开阔水域,加上水下作业时间,对肺活量是极致考验。而且,江水浑浊,水下情况不明。
“暗影核心”系统似乎感应到了他突破性的思路,界面微微闪烁:
【检测到宿主制定高风险高收益计划,符合“破袭”任务精神。临时辅助功能解锁:“内息术(初级)”。可大幅降低宿主氧气消耗,延长闭气时间至15分钟。是否加载?】
加载!吴默心中默念。
一股清凉的气流瞬间融入他的呼吸节奏,他感觉肺部似乎变得更加空灵,对氧气的利用效率显著提升。15分钟!这给了他实施水下计划的理论基础!
计划迅速在他脑中成型:
潜入点:在上游一公里处下水,借助江水顺流而下,避开正面防线。
接近目标:利用“内息术”和娴熟的水性,潜泳接近“鹤丸号”船底。
破坏方式:不使用炸药(爆炸会引来围剿,且钨砂不易被彻底摧毁)。他的目标是——让这批钨砂“消失”!
次元空间!目前30m3的空间,足以装下数量惊人的钨砂!他要像幽灵一样,从船底直接“搬空”部分甚至大部分钨砂!这比爆炸更彻底,更诡异,更能造成心理震撼!
撤离:完成后,同样利用水流潜泳撤离,在下游预定地点上岸。
一个完美的、极具“孤影”风格的行动计划!无声无息,让货物凭空消失,这比任何爆炸都更能挑战日军的逻辑,留下无尽的恐惧和谜团。
接下来两天,吴默暂停了对码头的直接侦查,转而开始为水下行动做准备。
他购买了油布、胶水、细绳,亲手制作了一套简陋但实用的潜水服和呼吸管(主要起掩饰作用,真正依靠的是内息术)。他搞到了一张详细的黄浦江水文图(从旧书铺淘来),研究了潮汐和流速。他甚至在夜间找到一处偏僻江岸,亲自下水测试了自制装备和内息术的效果。
一切就绪。
行动前夜,吴默将状态调整到最佳。他仔细检查了装备:自制潜水服、匕首、防水手电、以及一块用油纸包好的怀表。次元空间清空,准备容纳那沉甸甸的“战利品”。
他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眼中没有丝毫犹豫或恐惧,只有绝对的冷静和一丝即将狩猎的兴奋。
“鹤丸号”的钨砂,他志在必得。这将是“孤影”送给日寇的一份“厚礼”。
次日,农历十五,大潮。月黑风高,正是幽灵出没时。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