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历史上的三国 > 第七章:形式主义
换源:


       董卓:为什么大家都不认可我?

士人:因为你不配。

答案简单明了。

我们士人只在东汉开始那会风光过,当时有信任我们的皇帝,支持我们的百姓,没多久外戚上台、宦官乱政,导致我们被苦苦压制,无法发挥出真正的作用,现在好不容易清除了宦官,准备带领东汉重现盛世,你凭什么来横插一杠,你不过是从西边来的野蛮人,一个乡下土包子,除了能拿起屠刀威胁他人,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其余的什么都不会,以德服人你永远做不到,只有我们才能成为这个国家的精神领袖,带领人民走出阴霾。所以你夺走的,我们必将亲手夺回来。

董卓的麻烦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由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渤海郡太守袁绍、陈留郡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各领部众数万人,组成关东联军,推举袁绍为盟主,共同起兵讨伐董卓。一时间天下人纷纷为之侧目,期待他们能够清除国贼董卓,恢复汉室荣光,带领人民走向幸福安康的生活。可这一次他们要失望了,仅仅过了三个多月,声势浩大的关东联军就已名存实亡。细看之下,失败早已注定。

初露峥嵘

在当上典军校尉以后,曹操心中重燃起了报国的梦想,那时他的愿望就是帮助朝廷讨平叛乱,因功封侯爵,升任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刻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辈子就满足了。

可惜天不遂人愿,没多久董卓的到来打乱了他的计划,当然这时的曹操还不需要太过沮丧,只要他努努力,梦想还是有机会实现的,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跟着董卓混。

可我们的曹某人并不是趋炎附势之辈,在仔细分析研究了董卓集团的发展前景后,发现这家集团倒闭的可能性大概率为百分之百,既然如此还是早点走为妙。

然而,在回家的途中也没有一路顺风,劫道的没遇上,倒是差点被朋友坑了。在途径成皋县时,曹操去拜访了好朋友吕伯奢,史料上对此事记载了三种版本,大概就是对方贪图他财物或者可能贪图他财物,曹操迫于被动或者迫于主动杀了他们。

最重要的是,逼得他说出了这一生中最著名的话“宁可让我辜负别人(宁我负人),也不能让别人辜负我(毋人负我)。”我们的罗贯中同志为了在小说中体现出曹操自负的本色,稍加润色,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从对一个人,变成了对所有人,从此奸雄曹操人尽皆知。

经此波折后,曹操快马加鞭继续出发,可没想到他跑得快,董卓的下发抓捕他的公文更快,在跑到中牟县(今河南中牟县)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被当地官吏逮捕了,幸好有人知道他是曹操,向上级请求释放了他。

此事过后,这让曹操坚定了必除董卓的决心。随后继续赶路,在走到陈留郡时,遇到了老朋友陈留郡太守张邈,老友见面,自然少不了一套寒暄,两人对于各自的想法进行了一番深入交流后,发现目标一致:都想对董卓动手。既然如此,择日不如撞日,双方宣布共同起兵、召集人马、征讨董卓。

招兵买马,钱是最重要的,曹操手中的钱都花光了,招到的人手还是远远不够,这时慷慨大方的陈留人卫兹和他结成同盟,站出来资助了他,因为他和曾经那几个看好曹操的人一样,认为“平定天下者,必此人也。”由于卫兹当时没有正式官职,暂且依附在了张邈这边。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曹氏家族得知曹操起兵,也派了几个年轻有为的族人前来帮助曹操,人多了,也需要管理,指望曹操一个人,那得累死,外人不一定可信,族人就成了亲信,这里面的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人,都为曹操征战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了财团的帮助、家人得支持,曹操最终集结了五千多人马,但这些还不够,之后曹操号召天下人一起讨伐董卓,为匡扶汉室而战。此消息一出,得到了许多人的一致响应,之后便有了关东联军的出现,由于曹操没有朝廷正式任命的官职,袁绍让他暂代奋武将军一职。

消息传到洛阳,每日在皇宫中左拥右抱开怀畅饮的董卓立刻放下了手头上的享乐,紧急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他心里清楚,想要保住现有的生活条件,必须先解决这帮人。

会议上,董卓的意思简单明了,既然他们要打,那我们就奉陪到底,毕竟对于打仗来说,身经百战的他早已是驾轻就熟。既然您都有主意了,还找我们干啥?群臣们无人反驳,场面顿时安静了下来。

正在这时,尚书郑泰站了出来,他认为没必要大动干戈,首先袁绍、张邈这些官家子弟,只会高谈阔论、纸上谈兵,无军事之才,临阵交锋根本不是您的对手。其次他们的官职都是自封的,没有尊卑之分,表面上和睦,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肯定不会齐心协力,只会坐观成败,而且崤山以东地区的百姓已经太平很久了,贸然出兵反倒会惊扰到他们,从而损害您的威望。

郑泰的一席话既提出了意见,又陈述了原因,最后还无形中拍了马屁,说得董卓是连连点头,十分高兴,当场同意了他的建议。

看人看事郑泰其实一向很准,先前就曾警告过何进,希望不要招募董卓进京,可何进不听,后面的发展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董卓乱政,操控大权。而这次他看似替董卓分忧,实则是为关东联军着想,因为他早已看透关东那帮人起不了什么作用,董卓大军一到,他们根本挡不住,既然这样,还不如保存实力,日后再战。

不得不说,郑泰对于事情的走向已经达到了洞若观火的地步,关东联军之后的发展大概印证了他的说法。为什么说大概?因为其中有一个变数,那就是曹操。

关东联军成立后,在崤山以东可谓部下了天罗地网。

盟主袁绍、河内郡太守王匡驻军河内郡。

冀州牧韩驻军邺城。

豫州刺史孔驻军颖川。

后将军袁术驻军鲁阳。

兖州刺史刘岱、陈留郡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奋武将军曹操共同驻军酸枣。

看着装备精良、人马众多、粮食富足的十多万大军,曹操充满了信心,知道踏平董卓已不再话下。可很快现实给了他无情的打击。

曹操在待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盟友们好像忘了当初组建联盟的目的,每天都在饮酒作乐,丝毫没有进攻董卓的欲望。细探之下,发现原来大家都畏惧董卓的势力,无人敢带头进攻。要是这样下去,别说剿灭国贼了,连县城都出不去。

曹操不甘心,于是他准备做那只出头鸟,向大家证明董卓没有那么可怕,当然事前他还是希望大家能一起行动,便召开会议,声情并茂地陈述了我方的优势,董卓的劣势,并告诉他们现在是打董卓的最好时机,不可丢失。

一番口舌之后,还是有点效果的,虽然绝大部分人依旧无动于衷,但还是打动了少数人,比如济北相鲍信和曾经共同起事的张邈。

鲍信集结全部兵力支持了曹操,可谓毫无保留,而张邈的举动就值得深思了,只派遣手下将领卫兹带领部分人马跟随曹操,自己则坐在军营里等待消息。这也为他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有了人马的补充,曹操信心十足,计划带兵向西先占据成皋,慢慢向京城靠拢,然后再去攻打董卓。

可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乎意料,在走到汴水一带时,曹操没遇到董卓,却遇到了他的手下将领徐荣,反正早晚都要打,既然遇到了,就先拿他练手。

此战异常惨烈,整整打了一天,卫兹和鲍信的弟弟鲍韬力战而死,鲍信身受重伤,曹操也被流箭射伤,士兵死伤殆尽,由于曹操兵力少于对方,最终拼尽全力也没能取胜。打不过,只能跑了,但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曹操唯一的逃命工具——马,由于受伤也跑不动了。幸好关键时刻部下曹洪把马让给了他,才得以乘夜逃走。

虽说初战失利,但还是起到点作用的,徐荣当时准备一鼓作气进攻酸枣县(关东联军分部),后来仔细想想,曹操兵少都能力战一整天,酸枣估计更难攻下,便带兵撤退了。

但他不知道的是,那帮人目前只顾着吃喝玩乐,只要他敢进军,对方除了大败,没有第二种可能。

曹操带着残兵败将回到酸枣,看到众人还是如往常一样推杯换盏、不思进取,简直气不打一处来,合着我在外辛辛苦苦打仗,你们在家无所事事。

但事已至此,曹操只能耐着性子再次进行了一番劝说,可众人的反应掐灭了他最后一丝希望,在他们看来,你都没打赢,我们去胜算也不大,反正都是输,还不如在此地休养生息。

正所谓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曹操不在期盼着联盟有所作为,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分部,带着少数人马出去单干自谋发展,他知道迈出这一步,会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但他仍就义无反顾的一头扎进乱世的浪潮中,为匡扶汉室而努力。

联军后面的结局正如郑泰所预料的那样,各方只顾自己的利益,无人带头,甚至还起了内讧,没多久由于粮食耗尽,最终一哄而散,关东联军就此沦为了天下人的笑柄。

起点

想要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天,没员工是不行的,我们的曹老板由于在汴水一战中消耗巨大,首要任务自然是要召集人手。

这次运气不错,没花多大功夫就筹得士兵五千多人,有必要说明的是,这些不全是他招来的,其中大部分都是属下和好友赞助的。

当然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也许是没经过自己的面试,新员工对他不够信任,期间竟然出现了士兵叛乱,幸亏曹操发现及时,提剑连杀几十人才得以成功化解危机。

在离开联盟分部后,一直没找到固定的落脚点,曹操只得暂时厚着脸皮驻扎在袁绍所在的河内郡,毕竟曹操只是脱离了酸枣那边,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宣布离开,盟主袁绍依旧算是他的上级,加上两人还有童年好友这层关系,袁绍也不好意思赶他走。

但一直寄居在别人的地盘上也不是个事儿,所以在恢复实力后,曹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个住得地方。

可哪里才是呢?

这时,鲍信建议他可以考虑往黄河以南的方向发展,正巧那边遭到了黑山军(隶属黄巾军)袭击。

当然,那边也不是没人抵御,作为东郡太守的王肱就第一时间冲到了最前面,准备替老百姓抵挡住这帮叛贼,以证明他存在的价值。但他实在是有心无力,平常也就能捏捏软柿子,哪见过这么大的场面,没多久便败下阵来。

这么好的机会,自然没道理放过,既然你王肱不行,那就换我来。曹操立即领兵进入东郡,不同于王肱的失败,他用一场大胜化解了东郡的危机。袁绍听闻此事非常高兴,有人帮自己的势力扩张到兖州区域(袁绍反正是这么认为的),也省了自己不少事,作为盟主的他为了鼓励曹操再接再厉,当即趁热打铁上表曹操为东郡太守。

乱世中,地盘自然是有能力者的得之,这几乎是大家默认的事实,原太守王肱很识时务,主动退位让贤,新太守曹操顺利接管,他把军队驻扎在了顿丘县,办公地点安在了东武阳县,避免了被一锅端的可能。

很快,曹操迎来了上任来的第一次挑战,对手还是黑山军,这次由大将于毒带队,他们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提前得到了情报,做出了战略部署。既然他的主力军在顿丘,那东武阳防御肯定薄弱,到时我们去进攻,他必定来救援,这时我们在路上设伏,前后夹击必能一举击溃。

要是一般人估计就上当了,可曹操非同一般。于毒攻打东武阳的消息传来后,手下众部将纷纷建议曹操前去救援。

但曹操可不这么想,他来了个反向推论,用孙膑围魏救赵的例子告诉众人,如果现在我们去攻打他们的大本营,他们肯定会立刻撤离回来救援,这样东武阳不解自救,可如果他们不来,以我们的实力肯定能攻破他们的大本营,但他们却攻破不了东武阳。拖到最后,胜利者依旧是我们。曹操的这份谋略和自信,将在他未来的军事生涯中不断地上演。

于是,曹操统领军队集体向西前进。另一边于毒等人在听说曹操去打老家后,纷纷无心恋战,毕竟老婆孩子都在那,便立刻掉头往回赶,一边跑还一边联系队友眭固在半路进行拦截,曹操军队主要胜在战斗力强而不是人多,真要是拼个你死我活,自己这边也讨不了什么便宜。

所以看到目的达成,曹操就开始撤退,但在走的时候还是遇见了拦在途中的的黑山军,曹操没道理放过这次练兵的机会。黑山军首领眭固信心满满地准备迎接曹操的挑战,却反被早就得到情报的曹操打了个措手不及,最终惨败收场。打完紧接着曹操又顺带教训了一下盘踞在内黄的反叛势力白波军,才心满意足地回到家。

就这样,曹操用三战三胜的战绩彻底奠定了在东郡的统治地位,老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危了,因为新任太守就像是一睹钢铁城墙,为他们抵挡来自外面的狂风暴雨。

此时,一个人从袁绍军营里默默离开,选择投奔了曹操。这个人名叫荀彧,他将在曹操最危急的时刻力挽狂澜,带领大家共渡难关。

可正当各路诸侯都在为了争夺地盘而打得热火朝天之时,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京都长安传来了一则好消息:董卓死了。

——————————

新人写书,请多多支持,踊跃发表评论。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