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落土的星星 > 第四十八章 教室里的约定
换源:


       晨读课的铃声刚落,楚运欢就从书包里掏出志愿表,笔尖悬在“报考院校”一栏上方,指尖微微发颤。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纸页上,把“博川师范学院”几个字照得格外清晰——经过田埂上的商量,他终于不再犹豫,要把这个藏在心里许久的目标,郑重地写下来。

“唰唰”的笔尖划过纸张,黑色的字迹在格子里落下,一笔一划都透着股坚定。写完最后一个“院”字,楚运欢长舒一口气,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讲台,讲台上放着片玉米叶书签的简笔画——这是他和农村、和物理的联结,也是他未来想带给学生的“田埂知识”。

“写好了?”吴文娇的声音从旁边传来,她探过头,看见志愿表上的“博川师范学院”,眼睛突然亮了。没等楚运欢回应,她就翻开自己的志愿表,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旁画了颗星星,星星旁边写着:“以后咱们可以搭档教语文和物理,我讲‘从泥土里长出的诗’,你讲‘农具里的力学’,肯定能让学生喜欢。”

楚运欢看着吴文娇笔下的星星,突然觉得心里暖暖的。他想起两人在操场边约定“一起考博川师范”的夜晚,想起她帮自己改英语作文时的认真,现在这个约定终于具象成了志愿表上的文字和图案,像两颗紧紧靠在一起的种子,即将在同一片土壤里发芽。

“咱们还可以一起设计课程,”楚运欢的灵感突然涌上来,“比如用你的语文课讲《桃花源记》,我就用物理课讲桃花源里的水车原理;你教学生写‘家乡的庄稼’,我就带他们用玉米叶做力学实验。”吴文娇笑着点头,在志愿表上添了个小小的水车:“这个主意好!到时候咱们的课肯定是学校最受欢迎的。”

两人正说得热闹,王磊抱着篮球冲了进来,篮球服的袖口还沾着汗。他把自己的志愿表往桌上一拍,“体育教育”四个字被红笔描得格外粗,像田埂上刚栽下的玉米苗,笔挺挺地立着:“从今天起,我每天陪你晨跑,你帮我补物理,我帮你练体能——高考要考体育呢,你体能要是不过关,再好的成绩也白搭。”

楚运欢看着王磊的志愿表,忍不住笑了——他的字虽然歪歪扭扭,却把“博川师范学院”几个字写得格外认真,旁边还画了个篮球架,篮筐里挂着颗星星。“行啊!”楚运欢拍了拍他的肩膀,“每天早上五点,操场见,谁迟到谁请吃烤红薯。”

王磊用力点头,从书包里掏出个记满篮球战术的本子:“我还把物理公式和篮球结合了,你看,‘抛物线运动’就是投篮时的轨迹,‘摩擦力’就是鞋底和地面的抓地力。”他指着本子上的草图,“以后我教体育,也能用这些知识给学生讲战术,让他们觉得体育不只是跑跳。”

赵晓慧抱着厚厚的笔记本走过来,她的志愿表上填着博川师范的英语专业,封面上贴着片晒干的薰衣草。“这是我整理的‘三农词汇’笔记,”她把笔记本递给楚运欢和吴文娇,“里面有‘agriculture’‘irrigation’这些和农村相关的单词,还有对应的例句,比如‘The farmers use new methods to improve agriculture’(农民用新方法发展农业),说不定高考作文能用上。”

楚运欢翻开笔记,里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单词的用法,还画了小小的玉米、拖拉机图案帮助记忆。“太实用了!”他指着“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这个词,“上次写‘家乡的变化’作文,我就想不起来这个词,现在有了你的笔记,肯定能写得更好。”

互助组的成员们围在桌旁,志愿表一张张铺开,像一片小小的“梦想田”:楚运欢的物理教育配玉米叶,吴文娇的汉语言文学配星星,王磊的体育教育配篮球架,赵晓慧的英语专业配薰衣草。阳光落在这些志愿表上,把每个人的笑容都镀上了层金边。

“叮铃铃”的上课铃响起时,李老师抱着厚厚的招生简章走进教室。她把一张博川师范学院的简章放在楚运欢桌上,扉页上是她娟秀的字迹:“我的老师就是这所学校毕业的,他常说,教育是让更多人看见光的事业。”

楚运欢轻轻翻开简章,突然发现里面夹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年轻的李老师穿着师范学院的校服,站在学校门口,身边的老人戴着老花镜,笑得格外慈祥——正是李老师常提起的恩师,那个教她“错题是路标”的老教师。

“这张照片我保存了二十年,”李老师的声音带着点怀念,“当年我和你们一样,也是农村出来的复读生,犹豫要不要报师范。是我的老师告诉我,农村孩子更懂农村,更能帮农村的孩子看见光。”她指着照片里的老人,“现在他已经退休了,在老家的村里办了个小课堂,教孩子们读书写字。”

楚运欢摩挲着照片的边缘,突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李老师帮吴文娇申请助学金,想起她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大家,想起她办公室那盏总为学生亮着的灯,突然明白,教育的光就是这样一代代传递的——从李老师的恩师,到李老师,再到他们这些即将报考师范的学生,像田埂上的玉米,一茬接一茬,把希望传下去。

“我把这张照片送给你,”李老师笑着说,“等你考上博川师范,也可以在学校门口拍张照片,将来传给你的学生,让他们也知道,教育是件有温度的事。”

楚运欢小心翼翼地把照片夹回简章,心里突然充满了力量。他看着身边的吴文娇、王磊、赵晓慧,看着他们志愿表上的梦想,看着李老师眼里的期待,突然觉得,教室里的这个约定,不只是几个人的高考目标,更是一群农村孩子对教育的承诺——他们要带着从农村学到的知识,回到农村,让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孩子,能通过教育看见光,走向更远的地方。

下午的自习课,楚运欢把博川师范的简章贴在课桌右上角,旁边是他的志愿表和李老师送的老照片。王磊也把自己的志愿表贴了上去,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晨跑路线图:“明天早上五点,操场见,谁也不许迟到!”

吴文娇把赵晓慧的“三农词汇”笔记复印了几份,分给互助组的每个人:“咱们每天背五个单词,周末一起默写,争取高考英语都考到 110分以上。”赵晓慧则拿出英语听力材料:“每天晚自习前,咱们一起听二十分钟,提高听力成绩。”

教室里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每个人都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着。楚运欢帮王磊补物理时,会用篮球举例讲运动学;王磊陪楚运欢晨跑时,会教他调整呼吸节奏;吴文娇和赵晓慧则一起整理语文和英语的复习资料,分享学习心得。

放学时,楚运欢背着书包,手里攥着那张老照片,脚步轻快地往家走。路过村口的小卖部,张大山正在给村民们分新到的化肥,看见他,笑着喊:“楚家小子,听说你报了博川师范?好好学,将来回村里教孩子,我给你当助教!”

楚运欢愣了愣,随即笑着点头:“好啊!到时候我教物理,您教种地,咱们一起给孩子上‘田间课堂’。”张大山的耳朵有点红,从口袋里掏出个烤红薯塞给他:“路上吃,别饿肚子。”

回到家,楚运欢把老照片拿给父亲看。父亲拄着拐杖,仔细端详着照片里的老人:“这就是李老师的恩师?看着就是个实在人。”他把照片递还给楚运欢,“你要像他们一样,做个好老师,别辜负了李老师的期望,别辜负了村里人的支持。”

楚运欢点点头,把照片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他翻开博川师范的简章,看着里面的校园照片、专业介绍,突然觉得,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了。他拿出笔,在简章的空白处写下:“我要成为像李老师和她恩师那样的人,让教育的光,照亮农村的每一片田埂。”

第二天早上五点,楚运欢准时出现在操场。王磊已经在那里等着了,手里拿着两个热乎的馒头:“我从食堂买的,晨跑前垫垫肚子。”两人沿着跑道跑起来,晨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条并肩前行的路。

“等咱们考上博川师范,”王磊边跑边说,“我要加入学校的篮球队,你要加入物理兴趣小组,吴文娇加入文学社,赵晓慧加入英语角,咱们都要成为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

楚运欢笑着点头,风在耳边吹过,带着春天的气息。他知道,教室里的约定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他们要用汗水和努力去实现的梦想。只要他们一起坚持,一起努力,总有一天,他们会站在博川师范的校园里,一起迎接属于他们的未来,一起把教育的光,带回生他们养他们的这片土地。

晚自习时,楚运欢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日记本上:“今天和吴文娇、王磊、赵晓慧约定,一起考上博川师范,一起回农村教书。李老师说,教育是让更多人看见光的事业,我想,我们就是要成为那束光,照亮农村孩子的梦想。”他在旁边画了四个挨在一起的小人,分别拿着物理书、语文书、篮球和英语词典,小人上方画着颗大大的星星,星星下面写着“我们的约定,一定实现!”

月光透过窗户照在日记本上,把字迹照得清清楚楚。楚运欢合上本子,心里充满了期待——他仿佛已经看到,几年后,他们几个人站在乡镇中学的校园里,楚运欢在讲台上用农具讲物理,吴文娇在教室里教学生写“家乡的诗”,王磊在操场上带学生打篮球,赵晓慧在语音室里教学生说英语。而李老师和她的恩师,正站在远处,笑着看着他们,像看着田埂上茁壮成长的庄稼,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