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 5天的清晨,复课班的教室门口堆着几箱崭新的器材——最上面的箱子印着“物理实验套装”,打开一看,里面不仅有烧杯、酒精灯,还有台迷你抽水机模型,塑料水管弯成的弧度,像极了楚运欢帮张大山修过的那台灌溉机。
“这是学校申请的‘复课生冲刺基金’买的,”李老师抱着本厚厚的乡土语文教材走进来,封面上印着“乡村教育实践读本”,里面夹着张泛黄的纸条,写着“赠复课班:愿你们从土地里汲取力量”,是教育局工作人员特意留下的,“还有 100本乡土教材,里面有不少‘玉米地叙事’的范文,吴文娇正好可以用它教大家写作文。”
楚运欢拿起抽水机模型,手指拨动里面的齿轮,突然笑了:“李老师,咱们今天就能用它讲‘流体力学’!之前只能在黑板上画简笔画,现在有模型,张磊肯定能更快理解。”张磊凑过来,眼睛亮晶晶的:“楚哥,我能先试试吗?我想看看水流过水管时,是不是真的像你说的‘快小慢大’。”
“当然可以!”李老师把实验桌搬到教室中央,“今天的物理课,咱们就在多媒体教室上,投影仪已经调试好了,重点班的老师还特意说,让咱们优先用。”这话刚说完,教室后门就传来脚步声——重点班的刘老师抱着本物理练习册走进来,脸上带着点不好意思的笑:“李老师,楚同学,能不能借你们的抽水机模型用用?我们班学生总搞不懂‘水管压强’,听说你们用‘玉米地浇水’的思路讲得特别清楚,想过来取取经。”
楚运欢笑着把模型递过去:“刘老师,您客气了!只要是为了学生好,没什么不能分享的。其实关键就是把模型和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这根粗水管,就像玉米地的主灌溉管,水流慢但压强大;细水管就是分支管,水流快但压强小,跟浇玉米时‘远地用粗管,近地用细管’的道理一样。”
刘老师听得频频点头,掏出手机拍了段模型演示的视频:“太感谢了!之前我总用课本上的公式推导,学生们听得一头雾水,你这么一说,连我都觉得清楚多了。等下我就带我们班学生来听你们的课,也学学‘玉米地分垄法’整理考点。”
上午的物理课,多媒体教室坐满了人——复课班的学生围着实验桌,重点班的学生坐在后面,手里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楚运欢的讲解。楚运欢把抽水机模型接在水龙头下,打开开关的瞬间,水流顺着细管喷出,他指着水流轨迹:“大家看,细管处的水流喷得远,说明速度快,这就是‘流速大压强小’;粗管处水流慢,但能推动更远的距离,就是‘流速小压强大’,跟咱们给玉米地浇水时,捏紧水管口水流更远的原理一模一样。”
张磊突然举手:“楚哥,那要是水管堵了,是不是就像玉米地的灌溉管被杂草堵住,水流会变急?”楚运欢点头:“没错!这就是‘局部阻塞导致流速变化’,咱们之前修抽水机时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清理完杂草,水流就恢复正常了。”台下的刘老师赶紧在笔记本上写下“玉米地堵管=局部阻塞”,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锄头。
下午的语文课,吴文娇抱着乡土教材站在讲台上,翻开里面的《玉米地的四季》:“大家看这篇范文,作者把‘播种’比作‘埋下希望’,‘收获’比作‘兑现承诺’,咱们写作文时也可以用这种‘土地隐喻’。比如写‘坚持’,就可以写玉米苗从发芽到成熟,经历过冰雹却依然结果;写‘互助’,就写村民一起灌溉、一起收割的场景。”
她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片玉米地,每个玉米穗上都标着作文关键词:“发芽=初心,生长=努力,结果=收获”。刘萌萌举手:“吴姐,那我写《我的高三》,能不能把复课班的日子比作‘玉米生长’?比如刚开始像小苗一样弱小,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慢慢长高,最后结出‘梦想的穗子’?”
“当然可以!”吴文娇笑着点头,“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写出来肯定能打动阅卷老师。咱们复课班的故事,本身就是最好的‘土地叙事’。”
而操场的体育场馆里,王强正在练篮球——学校特意把场馆开放时间调整到复课班的课后,还给他配了新的篮球鞋,白色鞋面上印着“博川师范”的 logo。他运球、起跳、投篮,动作一气呵成,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没停下脚步。“强哥,歇会儿吧!”楚运欢提着瓶矿泉水跑过来,“别太累了,明天还要练体育专项考的项目。”
王强接过水,灌了一大口:“没事,我想再练会儿。之前总怕体育特长生考试过不了,现在有场馆、有新鞋,还有你们的支持,我肯定能考上博川体育教育,以后回村里教娃们打球!”他拍了拍楚运欢的肩膀,“楚哥,等高考完,咱们一起去博川师范的篮球场打球,我教你扣篮!”
傍晚的考前动员会上,林校长站在主席台上,目光扫过复课班的方向,突然走下来,对着楚运欢他们深深鞠了一躬:“之前是我狭隘了,只看重升学率,忽略了你们的努力和梦想。你们用‘玉米地物理’提升成绩,用漫画为自己发声,用团结赢回公平,证明了复课生的价值。在这里,我向复课班的全体师生道歉,也祝大家高考顺利,都能考上心仪的大学。”
台下突然响起热烈的掌声,楚运欢站起来,接过话筒,声音清亮:“林校长,我们要的不是道歉,是公平——现在学校给了我们应有的资源,我们会用成绩证明,我们配得上这份公平。也想告诉所有像我们一样的复课生:只要不放弃,就算从土地里出发,也能朝着阳光,长出属于自己的高度。”
动员会后,张阿姨提着保温桶来到教室,里面装着刚煮好的玉米粥,还卧着个溏心蛋:“娃们,快趁热喝!这是用新收的玉米煮的,甜得很,喝了能攒力气,明天好好冲刺!”她给每个人盛了一碗,递到吴文娇手里时,特意多放了勺红糖:“文娇,你胃不好,多喝点甜的,考试时别紧张。”
吴文娇接过粥碗,眼眶有点热:“张阿姨,谢谢您。等我考上博川师范,一定回来教村里的娃写作文,让他们也能把玉米地的故事写进作文里。”张阿姨笑着点头:“好!阿姨等着那一天,到时候咱们全村都去送你!”
高考前一天的傍晚,楚运欢、吴文娇、王强、赵晓慧四个人来到操场,坐在看台上,最后一次做“玉米地呼吸训练”。楚运欢指着远处的玉米地,声音放得很轻:“吸气——像拔玉米苗,慢一点,让根扎稳,数三秒;呼气——像埋玉米种,轻一点,别惊着芽,数四秒。明天考试,别紧张,就像平时模考一样,遇到不会的题,就想想咱们在玉米地讲题的日子,肯定能找到思路。”
吴文娇跟着做呼吸训练,手指摸了摸口袋里的玉米叶书签和迷你星星灯——玉米叶是楚运欢送的,星星灯是她自己做的,灯串上还系着片玉兰花瓣。“楚哥,我有点紧张,”她小声说,“怕考不上博川师范,怕让大家失望。”
“不会的,”楚运欢从书包里掏出张照片,是他们埋“时间胶囊”时拍的,四个少年站在老槐树下,手里举着玉米叶,“你看,咱们一起对抗过资源歧视,一起帮王强筹款,一起守护李老师,这么多困难都过来了,高考只是最后一道坎,咱们肯定能过去。”
王强抱着篮球,拍了拍:“吴姐,别担心!就算考不好,咱们也能一起想办法,大不了明年再考,我陪你一起复读!”赵晓慧则掏出画笔,在看台上画了个小小的玉米苗,旁边写着“明天加油,博川见”:“这是咱们的‘幸运符’,明天考试时,我会在心里想着它,你们也要想哦!”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看台上,落在画着玉米苗的地上,像一串即将绽放的省略号。楚运欢看着身边的伙伴,突然觉得,高考不再是一场孤独的战斗,而是他们青春里最盛大的约定——约定着一起走进博川师范的校园,一起在玉米地里挂星星灯,一起把复课班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回到教室时,李老师正在帮每个人检查准考证和文具:“楚运欢,你的 2B铅笔削了两支,放在笔袋最外层;吴文娇,你的橡皮上写了名字,别跟别人弄混;王强,你的体育专项考准考证放在透明文件袋里,别折了;赵晓慧,你的画笔别带太多,够用就行。”
她把博川师范的招生简章分给四个人,上面还夹着张她当年的高考准考证复印件:“这是我最后的‘幸运物’,分给你们,沾沾喜气。记住,不管明天考得怎么样,你们都是老师的骄傲,都是从玉米地里长出来的、最坚韧的孩子。”
夜色渐深,复课班的灯还亮着。楚运欢在整理物理错题本,最后一页画了个抽水机模型,旁边写着“快小慢大”;吴文娇在看乡土教材,里面的范文被她标满了红色批注;王强在看体育专项考的注意事项,笔记本上画着篮球的抛物线;赵晓慧在画“高考加油”漫画,最后一格是四个小人站在博川师范门口,手里举着玉米叶和星星灯。
他们知道,明天就要走进高考的考场,去迎接属于自己的挑战。但他们不再害怕,因为他们有崭新的实验器材,有温暖的乡土教材,有彼此的陪伴,有李老师的祝福,还有那片始终在心里生长的玉米地——这些都将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陪着他们,朝着梦想的方向,坚定地前进。
而此时的校长办公室,林校长看着复课班教室的灯光,轻轻叹了口气。他从抽屉里掏出复课班的进步记录,上面的红勾密密麻麻,突然觉得,自己之前追求的“一本率”,在这些孩子的梦想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他拿起笔,在记录的最后一页写下:“教育的意义,不是培养所谓的‘优等生’,而是守护每个孩子的梦想,让他们都能从自己的土地里,长出属于自己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