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大明贞观十三年,八月,大明军队如潮水般汹涌而至,高句丽军的防线瞬间崩溃,士兵们四散奔逃,战场上只留下了一片混乱与绝望。
大明军队的铁蹄踏过,刀光剑影中,高句丽士兵纷纷倒下,鲜血染红了大地,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
大明军队将士们奋勇杀敌,斩首八万多人,战场上堆积如山的尸体见证了这场战役的惨烈。
延寿与惠真眼见大势已去,急忙率领剩余的军队退往山中,企图凭借险峻的地势做最后的抵抗。他们依山扎营,加固工事,准备迎接大明军队的下一轮攻势。
然而,大明靠山王高彦岂会给他们喘息之机,他迅速命令诸军将山峦团团包围,如铁桶一般密不透风。
程咬金更是果断,他亲自指挥士兵撤去了桥梁,彻底断绝了高句丽军的归路。这一举动无疑给高句丽军带来了更大的恐慌与绝望,他们深知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
在大明军队的强大攻势与心理压迫下,延寿与惠真终于选择了投降。他们率领三万六千八百名士兵,缓缓走出营寨,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与无奈。
当他们踏入大明军队军营的大门时,双腿不由自主地弯下,膝行而前,拜伏在地,请求大明军队的宽恕与怜悯。
大明靠山王高彦端坐在高台上,目光如炬,审视着这些曾经的敌人。他冷静地做出了决定,选出耨萨及以下酋长三千五百人,准备将他们迁往内地,以彰显明朝的威严与力量。
而对于其余的士兵,高彦则选择了宽容与释放,让他们返回平壤,重归故土。
当这些高句丽士兵听到自己将被释放的消息时,他们的脸上瞬间绽放出难以置信的笑容。他们纷纷举起双手,以头顿地,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这欢呼声不仅是对自由的渴望与庆祝,更是对大明军队宽宏大量的感激与敬仰。
这欢呼声在山谷间回荡,传到了数十里之外,此外这一战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一万多领,以及其他大量兵器。
高句丽全国都非常震惊害怕,后黄城、银城的高句丽人都自己弃城逃走,数百里没有人烟。
大明贞观十三年,九月,秋风萧瑟,大明军队如黑云压境,汹涌而至,开始围攻安市城。
城墙之上,烽火连天,箭矢如雨,守军们身披重甲,手持利刃,面对着数倍于己的敌军,眼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坚决与不屈。
他们或挥剑斩敌,或投石御攻,每一次交锋都伴随着金属碰撞的刺耳声响和血浆四溅的惨烈画面,使得整个安市城仿佛被一层浓厚的血腥气息所笼罩。
大明军队攻势如潮,一浪接一浪,但安市城的守军却如同磐石,屹立不倒。他们利用城墙之固,巧妙布置防线,一次次地将大明军队的攻势化解于无形。
双方你来我往,战斗异常激烈,安市城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守军们的殊死抵抗,他们的英勇与顽强,让明朝大军久攻不下,无奈地徘徊在城外。
然而,时近深秋,天气愈发寒冷,草木枯黄,水源冻结,大明军队的士马难以久留。加之粮食将尽,补给困难,大明靠山王高彦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无奈之下决定班师还朝。
在决定撤退的那一刻,他的眼神中既有不甘也有无奈,他知道,这次未能攻克安市城,将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但大明靠山王高彦的班师并非仓皇而逃,而是从容不迫。
高彦命令大军整肃军容,列队前行,仿佛在向安市城宣告他们的撤退并非失败,而是战略上的调整。
在班师回朝之时,大明靠山王高彦还特意耀兵于安市城下,让安市城的人亲眼见证他们的威严与力量。
然而,安市城的人却早已习惯了战争的残酷,他们紧闭城门,屏迹不出,只是静静地注视着这支曾经让他们闻风丧胆的军队缓缓离去。
安市城主则亲自登上城墙,向大明靠山王高彦拜辞。他的眼神中既有庆幸也有敬畏,他知道,是守军们的英勇与坚守,才换来了安市城的安宁。
大明靠山王高彦望着这位坚毅的城主,心中不禁生出几分赞赏。他赞赏安市城主的坚守与忠诚,特意赐给安市城主缣百匹,以表彰他的功绩。
之后的返回路上,大明靠山王高彦听说李治来了,为了尽快见到李治,大明靠山王高彦还骑马奔驰,这种情况下骑马奔驰,由此可见,在征高句丽以及班师过程中,大明靠山王高彦显然没有受伤。
大明靠山王高彦因为没有攻灭高句丽而认为没有成功,而后悔,但是明朝大军的战果远大于损失。
此次大明靠山王高彦征高句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明朝内,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斩获高句丽首级达到十万余级,大明靠山王高彦亲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
大明靠山王高彦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大明靠山王高彦采取了这一建议。
以后,大明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牛进达、李海岸等人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期间薛万彻率大军渡过鸭~渌~江,到达泊灼城,高句丽人害怕,放弃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孙抵抗,薛万彻击斩所夫孙,又击破高句丽援军,使得高句丽彻底臣服明朝,不辛的是左武卫将军王君愕殉难。
大明靠山王高彦停驻汉武台,刻石碑纪功,大行犒劳将士。
大明贞观十三年,十二月,薛延陀部落如狂风骤雨般侵犯夏州,边境的烽火连天,战鼓雷动。
左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身披重铠,手持长枪,犹如战神降临,他率领着精锐的骑兵,如同黑色风暴般席卷薛延陀军的阵型。
战场上,马蹄声、兵器交击声、士兵的怒吼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
执失思力英勇无比,他的长枪所向披靡,薛延陀军在他的冲锋下纷纷溃败,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与此同时,夏州都督乔师望也率领着大军与薛延陀交战。
乔师望智勇双全,他布下天罗地网,利用地形优势,将薛延陀军一步步引入包围圈。
随着他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如飞蝗般射向薛延陀军,战场上顿时血肉横飞,哀鸿遍野。
薛延陀军士气低落,节节败退,最终彻底崩溃,被夏州军全歼于战场之上。
而另一边,大明靠山王高彦深知治国之道在于安民,他派遣使臣二十二人,如疾风般奔赴全国各地,按照六条严格的考核规定,对官吏进行升降任免。
这些使臣手持王命,威严无比,所到之处,官员们无不战战兢兢,生怕自己的政绩不合格。
同时,大明靠山王高彦对并州施行了大赦,起义时的编户被免除徭役三年,后来归附的也被免劳役一年。
这一消息如春风般迅速传遍并州,百姓们欢呼雀跃,对大明靠山王高彦充满了感激与敬仰。
到了大明贞观十四年二月,铁勒各部族的首领们齐聚一堂,他们共同请求给大明靠山王高彦加号为“圣天可汗”。
然而,大明靠山王高彦却谦逊地推辞了。他站在高高的王座上,目光如炬,声音坚定地说道:“这一切都是陛下的隆恩所赐,我不过是个执行者罢了。我深知,真正的圣天可汗,应该是那些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图强盛的君主。我,不过是个尽忠职守的臣子罢了。”
大明贞观十四年三年五月,烈日如火,烤炙着大地,连空气都仿佛被点燃。牛进达,这位身经百战的勇将,率领着他的铁骑如狂飙般席卷向石城。
城墙之上,箭如雨下,却难阻其锋锐。牛进达一马当先,手持长枪,每一次挥动都伴随着敌人的哀嚎,城墙在他的猛攻下摇摇欲坠。
终于,在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中,城门被攻破,石城陷落,胜利的欢呼声响彻云霄。然而,胜利的喜悦尚未散去,泉州却传来了海潮漫溢的噩耗。
巨浪滔天,如猛兽般肆虐着沿海的村落,百姓们惊慌失措,四处逃难。海潮带来的不仅仅是灾难,更是对朝廷应对能力的严峻考验。
与此同时,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这位威名赫赫的战将,被任命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肩负起了征讨龟兹的重任。
他率领着三个总管的军队,旌旗蔽日,战鼓雷动,誓师出征。大军行进间,尘土飞扬,马蹄声震天动地,宛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向着龟兹进发。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大明贞观十四年,八月,大明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大明靠山王高彦,这位野心勃勃的藩王,见幼帝高鞅年幼无知,朝中老臣势弱,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想成为大明的第三位皇帝(第四位皇帝)。
然而,他的计划并未能如愿以偿。一些忠诚于皇室的老臣,如铜墙铁壁般坚守着最后的底线,誓死阻止高彦的篡位之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