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大明贞观十四年,十二月,高彦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脸上满是苦恼与愤怒。就在这关键时刻,门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
李治带着一个人大步流星地走进了书房。他们的到来,仿佛给这沉闷的空气带来了一丝转机。
那个人直视着高彦,沉声道:“殿下勿忧,吾等已有一计,可助殿下成就大业,殿下可知金刀计!”
金刀计是反间计中一次完美的运用,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大将军王猛为陷害前燕皇叔慕容垂所用,借慕容垂金刀,诓慕容令归国,王猛用计心思缜密,天衣无缝。
枋头之战,前燕大败东晋,前燕慕容氏政权避免了退回龙城的命运,慕容垂一行人投奔前秦,而这一走,自毁长城的前燕,正式进入亡国倒计时。
得知慕容垂投奔的消息,前秦天王苻坚亲自到郊外相迎,颇有曹操跣足迎许攸的味道,可丞相王猛却不那么认为,作为当时的一等一的谋略家,王猛自然知道慕容垂非寄人篱下之人,早晚必成为前秦的敌人,于是劝谏天王除掉慕容垂,以绝后患。
苻坚,公认的忠厚,自然是不同意。王猛多次进谏不成,心一横,你不杀慕容垂,我就制造机会让你杀。论治国,王猛是王佐之才,论心机论用计,王猛也是狠毒。
慕容垂惊得魂飞魄散,当真祸从天降,连辩解也不敢辩解,仓促出逃,结果在蓝田被追兵赶上,押回长安。令王猛没想到的是,苻坚并没有责备慕容垂,相反安慰慕容垂。
灭燕几年之后,王猛病死,可以说慕容垂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果不出王猛所料,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分崩离析,慕容垂复国,史称后燕。
完美无瑕的金刀计遇到了‘仁义无双’的前秦天王苻坚,不知道大明靠山王是否是前秦天王?
大明靠山王高彦听完密探的低语,那金刀计中的每一个细节如同暗夜中的磷火,在他脑海中逐一闪烁。他的眉头紧锁,嘴角勾起一抹既狡黠又狠辣的弧度,仿佛能亲眼看见那把无形的利刃,在幽暗中穿梭,精准无误地指向那些老谋深算、阻碍他登基的朝中重臣。
空气仿佛凝固,每一丝呼吸都沉重得能听见回音。
高彦的双眼渐渐充血,兴奋的光芒在其中跳跃,如同即将喷薄而出的火山熔岩。他紧握的双拳因用力过度而指节泛白,青筋暴起,仿佛要将所有的不甘与愤怒都凝聚在这一瞬间。低沉而有力的咆哮在密室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敲击在他自己的心头,也震颤着周围空气的分子:“好!就依此计行事!”
随着这一声决断,整个空间似乎都为之一震。高彦的身影在摇曳的烛光下显得格外高大,他的眼神中既有决绝也有疯狂,那是一种孤注一掷的决绝,也是对权力无尽渴望的疯狂。
他开始在密室中踱步,每一步都踏出了即将掀起滔天巨浪的前奏,每一步都预示着宫廷政变的风暴即将来临。
与此同时,大明的朝堂之上,气氛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张。
大臣们表面上依旧维持着往日的礼仪与风度,但私下里,眼神交流间充满了猜疑与戒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至极的气息,就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让人心绪难安。
连平日里最不起眼的小吏,也感受到了这股不同寻常的压力,行事愈发谨慎小心,生怕一不小心就卷入了这场即将爆发的风暴之中。
在这场权力的游戏里,每个人都是棋子,也都是赌徒。
而高彦,已经下定了决心,要用这场精心策划的政变,赌上自己的一切,只为那至高无上的皇权宝座。
风暴的中心,正是这位大明靠山王,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都在无声地宣告着:一场改变大明命运的宫廷政变,正如同乌云压境,悄然酝酿,只待那一刻,雷霆万钧,震撼天下。
大明贞观十五年,一月,寒风凛冽,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正在悄然铺开。
他们的计划名为“金刀计”,旨在不动声色间,将那些反对高彦称帝的大臣一一拔除,且不留丝毫把柄。
随着一个个反对者的倒下,高彦的野心愈发膨胀,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权力的渴望与冷酷。
大明贞观十五年,二月,高彦终于决定迈出那决定性的一步,面对年幼的皇帝高鞅,那双曾经纯真无邪的眼眸中此刻充满了恐惧与无助。
高彦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冰冷而决绝:“鞅儿,为了大明的未来,为了家族的荣耀,你必须退位让贤。”
言罢,他轻轻一挥衣袖,身旁的亲信立刻上前,将高鞅软禁于偏殿,一场无声的政变就此完成。
高彦登基大典之日,天空阴霾密布,仿佛连天都在为之哀悼。他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俯瞰着满朝文武,宣布自己为大明第三位皇帝(实际第四位皇帝),尊号“圣主”。
然而,这“圣”字背后,是多少鲜血与阴谋的堆砌,又有多少人心中暗自诅咒,唯有天知。
京城内外,流言四起,关于金刀计的种种猜测与推测如同野火燎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而高彦,这位新晋的“圣主”,却在权力的巅峰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与寒意。他的心中,或许也有一丝愧疚与不安,但这一切,都被对权力的无尽渴望所掩盖。
大明贞观十五年四月,高彦下诏书五月在泰山祭祀天地,改元贞观为圣主。
此时成为皇帝的高彦坐在最上方,两只眼睛紧紧的盯着台下的狄仁杰,眉头微皱,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萧炎推荐的弟子狄仁杰这个小家伙,真的有丞相之才。
就连萧炎都不知道,他如今已经做到了一百多年后大将郭子仪的为官境界,功高盖主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
做官能做到这个程度,可以说只要自己不作死,那必然是可以荣华富贵一生,平平安安到老的。
大明圣主元年五月,作为一个皇帝,高彦所要关心的东西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江山!高彦深思熟虑后,毅然决然听取萧炎的计划派出了智勇双全的王玄策担任正使,蒋师仁则以其沉稳果敢被委以副使重任,一行三十余人,肩负着大明的荣耀与使命,踏上了出使天竺的征途。
自古以来,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心中往往将江山社稷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其他的一切,在浩瀚的国土面前,都黯然失色,仿佛只是点缀在壮丽画卷上的细微笔触。
高彦,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更是将这份执着推向了极致。他的面容总是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毅,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却又时常闪烁着对未知征服的渴望。他身着龙袍,那金黄色的绸缎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绣着腾云驾雾的蛟龙,似乎预示着他内心无尽的野心与霸气。
对于高彦而言,对外战争不仅仅是疆域的扩张,更是转移国内矛盾的一剂良药。每当朝堂之上,各种势力暗流涌动,对现状的不满如同暗潮般汹涌时,他就会大手一挥,下令出征:“对现状不满了?去打战吧!让边疆的烽火燃起,让士兵们的呐喊掩盖朝中的窃窃私语。”
他的声音洪亮,带着不容抗拒的力量,仿佛每一句话都能激发士兵们心中的热血与荣耀。
若是对某位大臣心生不满,或是觉得朝纲不振,需要一股新的力量来提振士气,高彦依然会选择战争作为那把锐利的剑:“对大臣不满了?去打战吧!让战场的硝烟考验他们的忠诚与智慧,让胜利的果实成为他们新的追求。”
他的嘴角偶尔会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那是一种对权力游戏深谙于心的自信,也是对人性弱点精准拿捏的体现。
即便是面对自己内心的空虚与不满,高彦亦不会逃避,而是以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投身于战争之中:“对自己不满了?还是去打战吧!在沙场上寻找自我,在胜利中证明价值。”
如今的大明王朝,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早已是兵强马壮,铁骑如林。
多年前那场对西域三十六国的征战,虽然耗时良久,历经艰难险阻,但并未对明朝造成实质性的损耗,反而如同一次洗礼,让帝国的军魂更加坚韧不拔。
明朝对西域三十六的战争大家都看在眼里,明朝军队的强大战力也给大家带来了日渐膨胀的野心。
正所谓狼行千里吃肉,如今兵强马壮的明朝想要更多新鲜的血肉来果腹!
场中的气愤开始变得炽热了,在也在萧炎的意料当中,此时的他微微一笑,然后添上了最后一把火。
明朝的能工巧匠,犹如繁星点点,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技术天空,他们的智慧与技艺,至今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在这片匠心独运的土地上,当初战国时期白起与墨家大师墨子所构想的“滑轮组复合弩”,经过无数匠人的不懈探索与实践,终于在明朝工部的精心打造下得以实现,成为了那个时代军事技术的一项巅峰之作。
这些能工巧匠们,身着粗布衣衫,双手布满岁月的痕迹,眼中却闪烁着对工艺极致追求的光芒。他们或蹲或立于繁忙的工坊之中,周围散落着各式各样的工具和半成品的弩机部件,每一件都经过精心雕琢,透露出不凡的质感。
滑轮组的每一个铜环、每一根绳索,都经过严格筛选与精密装配,确保了力量的高效传递与弩箭的精准发射。
如今,明朝的硬弩,已非往昔可比,其威力直逼传说中的三石强弓。
这些硬弩,木身坚实,漆色沉稳,镶嵌着细密的金属装饰,既显威猛又不失雅致。匠人们在弩臂上巧妙地设计了减重槽与加强筋,使得即便是在全副武装的士兵手中,也能轻松拉开,展现出人体工学与力学原理的完美融合。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当这些硬弩在百步之内发射时,其弩箭犹如黑色闪电,带着撕裂空气的呼啸,能够轻易洞穿三重厚实的硬甲,甲胄在弩箭之下仿佛薄纸一般脆弱。
每一箭出,必伴随着敌人倒下的身影,其威力之大,足以令战场上最勇敢的战士也心生畏惧,简直堪称冷兵器时代的“大杀器”。
这些硬弩的诞生,不仅是明朝军事力量的彰显,更是无数匠人心血的结晶,它们见证了那个时代对技术的尊重与追求,以及工匠精神的璀璨光辉。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能工巧匠与他们的杰作,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永远照亮了华~夏~文明~进步的道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