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大明圣主元年七月,王玄策和蒋师仁穿越崇山峻岭,跨越大漠荒原,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四大天竺的国王们得知大明使团即将到来,纷纷派出使者,携带着璀璨的宝石、珍贵的香料以及各式各样的奇珍异宝,准备与王玄策一行共赴明朝,朝贡人皇,以表臣服与友好。
这些使者们脸上洋溢着期待与敬畏之情,整个天竺半岛似乎都因这即将到来的盛事而沸腾起来。
然而,命运却在这一刻悄然转折。中天竺王尸罗逸多,这位曾经的贤明君主,突然离世,如同晴天霹雳般震撼了整个国度。
国中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权力的真空迅速被野心所填补。
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一个久怀异志的野心家,趁机篡夺了王位,并以铁腕手段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新王上位的第一件事,便是发动所有军队,以拒王玄策。
他深知明朝使团的到来意味着什么,一旦让他们成功抵达明朝,自己的篡位之事必将大白于天下,引来无尽的麻烦与灾难。
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在炎热的天竺大地上爆发了。
跟随王玄策的四十多骑兵,虽然英勇无畏,但在那伏帝阿罗那顺倾国之力的攻击下,终究还是败下阵来。
他们被敌人重重包围,经过一番殊死搏斗后,最终失败被擒。
敌人趁着胜利的余威,大肆劫掠了诸国贡献给商的财物,金银珠宝散落一地,火光冲天,哀嚎遍野,一片狼藉。
王玄策在混战中侥幸逃脱,孤身一人,衣衫褴褛,满脸尘土,穿越了敌人的重重封锁,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吐蕃。
王玄策站在简陋的案几前,手握狼毫,笔走龙蛇,一份份檄文在他笔下迅速成形。墨香与战意交织,每一字都似锋利的箭矢,射向四方。
檄文发出,如石破天惊,一万吐蕃铁骑与七千泥婆罗精骑汇聚而来,马蹄声如雷鸣,战旗猎猎作响,士气如虹。
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并肩而立,两人眼神坚毅,望着眼前这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联军,心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他们一声令下,大军如潮水般涌向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
城墙上,中天竺的守军惊慌失措,箭矢如雨,却难以阻挡联军如怒涛般的攻势。
战斗在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中展开,刀光剑影,血肉横飞。
吐蕃勇士们挥舞着长刀,每一次挥砍都伴随着敌人的哀嚎;泥婆罗骑兵则以灵活的骑术和精准的箭术,不断削弱着敌人的防线。
王玄策与蒋师仁身先士卒,穿梭于战场之中,他们的身影成为了联军心中的灯塔,引领着士兵们奋勇向前。
经过三天三夜惨烈的激战,茶镈和罗城的城墙终于被攻破,联军如洪水般涌入城内。刀光剑影之下,中天竺的士兵纷纷倒下,城内的街道被鲜血染红。
最终,斩首三千余级,敌人被溺死者更是多达两万,江面上漂浮着的尸体见证了这场战役的惨烈。
阿罗那顺见势不妙,趁乱逃走,企图收拢散兵再战。
然而,蒋师仁早已料到他的打算,亲自率领一支精兵埋伏在阿罗那顺的必经之路上。当阿罗那顺带着残兵败将出现时,蒋师仁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将阿罗那顺团团围住。
经过一番激战,蒋师仁亲手擒获了阿罗那顺,俘斩敌人数以千计,战果辉煌。
与此同时,余众在国王妻子的带领下,退守乾陀卫江,企图借助天险抵抗联军的进攻。蒋师仁毫不迟疑,立即率军追击。
江面上,战船穿梭,箭矢纷飞。
经过一番激烈的江上交锋,蒋师仁凭借出色的指挥和士兵们的英勇,最终击败了敌军,俘获了中天竺国王的妻子、王子等重要人物,为这场远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经过王玄策那场震惊寰宇的“一人灭一国”壮举,整个世界史的画卷上留下了空前绝后的浓墨重彩一笔。
然而,明朝的朝堂之上,却并未因这天竺战事的辉煌而泛起丝毫波澜。
天竺,在明朝决策者的眼中,不过是偏远之地的蕞尔小国,王玄策在那片异域土地上洒下的热血与智慧,换来的胜利果实,竟如同石沉大海,未激起一丝应有的浪花。
王玄策凯旋归来,满心以为会受到英雄般的礼遇,却只见冷清的街道与漠然的目光。他的心中,不禁泛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
在这个信息闭塞、等级森严的时代,一个人的荣耀,往往需要借助口耳相传或是官方的颂扬,方能流传于世。
而王玄策的功绩,就像夜空中一闪即逝的流星,未能照亮世人的双眼,便悄然消逝于无边的黑暗之中。
就在这样的沉默与遗忘中,东天竺王尸鸠摩却以一种近乎谦卑的姿态,向这位被本国遗忘的英雄表达了敬意。他派遣使团,携带着三万头健壮的牛马,浩浩荡荡地穿越了千山万水,来到明朝边境。
这些牛马,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对王玄策武勇与智慧的最高赞誉。
除此之外,尸鸠摩还精心挑选了上等的弓、锋利的刀以及镶嵌着宝石的缨络,作为礼物赠予王玄策,每一件都闪耀着胜利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那场不朽的战役。
与此同时,迦没路国也闻风而动,他们深知王玄策的威名,决定以异物献瑞的方式,表达归顺与敬仰之情。
使团中,珍奇异兽、奇珍异宝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更令人瞩目的是,他们还带来了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上面详细标注了天竺各国的地理位置与风土人情,这份珍贵的资料,无疑为明朝了解这片遥远土地打开了一扇窗。
最为动人的是,迦没路国的国王,竟在信中恳请明朝赐予他们一尊老子像。在他们心中,老子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和平与包容的象征,他们希望通过供奉老子像,祈求两国的友谊如同老子思想一般,流传千古,永不褪色。
一时间,天竺各国纷纷响应,使者络绎不绝,带着各自的礼物与敬意,涌向明朝。
整个天竺大地,仿佛被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所点燃,人们谈论着王玄策的名字,传颂着他的英勇事迹,尽管这些声音在明朝本土显得微弱,但在天竺,却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寸土地,激发着人们对这位远方英雄的无限敬仰与向往。
圣主元年九月,秋风萧瑟,战鼓之声似乎仍在边疆回响,明朝大军以雷霆万钧之势,轻松地击溃了气势汹汹的吐蕃军队。在那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明朝的勇士们如同猛虎下山,箭如雨下,铁蹄轰鸣,将吐蕃军打得节节败退。
吐蕃之主松赞干布,望着自己军队的溃败,眼中闪过一抹不甘与绝望,最终只能无奈地下令撤退,退出了党项、白兰羌、吐谷浑等地。
败退的路上,吐蕃士兵们面露菜色,士气低落,曾经的骄傲与嚣张早已荡然无存。松赞干布坐在简陋的马车中,手中紧握着一块象征着吐蕃荣耀的宝石,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一败,不仅失去了土地,更失去了与明朝平起平坐的机会。
为了保全吐蕃的存续,松赞干布不得不放下身段,派遣使者带着厚重的礼物前往明朝都城,表达谢罪之意,并甘愿称臣。
明朝的大殿上,松赞干布的使者跪伏在地,将一件件珍贵的宝物呈上,每一件都闪耀着异样的光芒,似乎在诉说着吐蕃的诚意与恭顺。
明朝君臣对吐蕃的示好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惊喜,他们深知,这不过是权宜之计。
然而,既然吐蕃已经表现出了足够的恭顺,且并未违反明朝的霸权,明朝也就没有必要再对吐蕃进行过多的牵制。
于是,一场可能爆发的更大规模的战争,就这样在微妙的平衡中被悄然化解。而就在这个微妙的时刻,明朝内部也发生了一场震动。
圣主元年十月,秋风更加凛冽,整个明朝,都笼罩在一种微妙而紧张的氛围中。
一方面,吐蕃的恭顺让明朝暂时得以喘息;另一方面,内部权力的更迭又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圣主元年十一月,自从明朝开始了对外战争以来,高彦这个战争狂人就沉浸在了领土扩张的巨大愉悦当中,每天上朝都是讨论跟战争有关的东西,至于其他的东西都很少过问。
圣主元年十二月,徐世绩带着三十万远征军班师回朝了,高彦带着文武百官出城十两迎接,整个长安一片欢腾。
而萧炎也准备了一马车的礼物,带着自己的儿子去了徐世绩的家。
明朝向欧洲派出远征军,并且征服了七分之一的欧洲领土,不但让世界见识到了明朝的力量,同时也让徐世绩的名字在明朝更加响亮。
很快新年开启,高彦大赏众臣,新年过后就是大明圣主二年一月,高彦在武媚娘的勾~引之下同床共枕行了苟且之事,很快高彦封了三十多岁的武媚娘为才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