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在神龙政变彻底结束隋商唐(武周)时期的女帝乱世以后,重新成为皇帝的李显想娶上官婉儿为妃子,不过上官婉儿要求亲手杀了武曌给家族报仇,李显思考以后同意了上官婉儿的要求。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夜色如墨,寒风凛冽,上官婉儿身着一袭精致的唐代齐胸襦裙,裙摆随风轻轻摇曳,仿佛暗夜中的一朵血色蔷薇。
上官婉儿的手中紧握一柄寒光凛冽的利剑,剑尖轻触地面,发出细微却令人心悸的声响。她的步伐坚定而决绝,每一步都似乎在践踏过往的恩怨情仇,直向着武曌所居的深宫迈进。
宫灯昏黄,映照出武曌房间内的奢华与孤寂。
武曌,这位曾权倾一时的女皇,此刻正端坐于铜镜前,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那双眸子依旧锐利如鹰。她似乎预感到了什么,眉宇间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突然,门扉被猛地推开,冷风夹杂着上官婉儿决绝的身影涌入室内。
武曌猛地抬头,目光与上官婉儿那充满复仇火焰的眸子相遇,惊讶与不解瞬间在她脸上交织。
上官婉儿没有片刻犹豫,身形如同鬼魅般一闪而至,利剑带着破风之声,划破长空,直指武曌项间。
“砰!”一声闷响,武曌的头颅应声而落,鲜血四溅,染红了上官婉儿的衣裙,也染红了这段纠缠多年的恩怨。
房间内,只有上官婉儿急促的喘息声和血液滴落的滴答声,交织成一首悲壮的复仇之歌。
消息迅速传至李显(高显)耳中,他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
窗外,乌云密布,仿佛预示着即将来临的风暴。李显沉默良久,最终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对外宣称,武曌在上阳宫的仙居殿,因病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二岁。”
李显(高显)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是对过往的释怀,还是对未来的不安?
神龙二年,武曌的葬礼隆重而庄严,李显(高显)亲自监督每一个细节,力求完美。
然而,在这庄严的背后,是他与上官婉儿之间那微妙而紧张的关系。
葬礼结束后,李显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婚礼,整个皇宫上下都沉浸在一种微妙而紧张的氛围中,仿佛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而上官婉儿消失不见。
唐中宗李显(高显)前后两次当政,在通天宫复位,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李显(高显)因为心中那份深沉的执念——求娶上官婉儿并让她亲手终结武则天的性命以为家族雪耻,一步步踏入了命运的漩涡。
李显(高显)私下与上官婉儿密谋,那夜的烛光摇曳中,两人的影子交叠,眼神中既有决绝也有无奈。
然而,武则天死后上官婉儿却如同晨雾般消散,无影无踪。在李显在位那漫长的五年半时光里,他派遣了无数密探,搜遍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却始终未能寻得她的踪迹。这份失落与遗憾,如同巨石般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在此期间,李显的统治却逐渐偏离了轨道。他对皇后韦氏的放纵与纵容,让韦氏野心勃勃,欲图掌控朝纲;女儿安乐公主更是骄~奢~淫~逸,目中无人。
而武三思,这个狡猾的政客,凭借着李显的宠信,在朝中编织起一张庞大的权力网,陷害忠良,弄权专国,将朝廷搅得乌烟瘴气。
大臣们人心惶惶,百姓苦不堪言,朝政混乱不堪,如同风雨中的烛火,摇曳欲灭。
终于,那个决定命运的夜晚来临。李显(高显)在宴会上被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暗中下毒,他痛苦地挣扎,眼中满是不甘与绝望。
那毒药如毒蛇般侵蚀着他的身体,让他呼吸困难,意识逐渐模糊。他回想起自己一生的起伏跌宕,上官婉儿的倩影在脑海中一闪而过,最终化为一片黑暗。
李显(高显),这位曾满怀希望的帝王,终年五十五岁,就这样在权力的斗争中黯然陨落。
李显(高显)死后,韦皇后如愿以偿地掌握了朝廷大权,然而她的统治并未持续太久。
李旦之子李隆基,暗中联合了禁军将领,策划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
那一夜,京城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不安,火把照亮了夜空,喊杀声震耳欲聋。
禁军如潮水般涌入皇宫,与韦皇后的亲信展开了殊死搏斗。血光四溅,刀光剑影,整个皇宫仿佛陷入了一片修罗场。
最终,李隆基凭借着智慧与勇气,成功推翻了韦皇后的统治,拥立自己的父亲李旦为帝。
同时,他将那些作恶多端的奸臣一一清除,为朝廷带来了一丝久违的清明。
然而,这场政变所留下的伤痕,却如同烙印般深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提醒着人们权力的诱惑与危险。
另一边!
狄仁杰一生刚直不阿,知人善任,为唐王朝连连举荐德才兼备的良臣,政绩颇丰,被朝野公认为“唐祚送俊之臣”,有“北斗之南一人而已”之誉。尤其在武则天执政时,以不畏权势著称,直言力谏,成为一代名相。
此时,年迈的狄仁杰独自一人沉浸在书房的昏黄灯光中,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眸正凝视着桌上摊开的《六军镜》与《卫公兵法》。
这些由李靖一生征战数十载所总结的兵书,每一笔都似乎蕴含着铁马金戈的肃杀之气,纸张间仿佛还能嗅到战场上烽火连天的气息。
狄仁杰的手指轻轻滑过泛黄的纸页,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波澜,感叹着英雄迟暮,世事如棋局局新,无常才是这世间最真实的法则。
整理完这些兵书后,他又转而拾起孙思邈留下的道家医书,那上面记载着无数救死扶伤的秘方与养生之道,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智慧。
狄仁杰轻轻叹息,这些珍贵的典籍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映照出他内心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
心中五味杂陈的他,终是放下了手中的书卷,缓缓起身,拿起一壶陈年老酒,踉跄着步入院中。
月光如洗,银辉洒满一地,清冷而孤寂。
狄仁杰抬头望向那轮皎洁的明月,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情感,似乎正酝酿着一场自我对话的风暴,准备将满腹心事化作一句句自嘲与感慨。
然而,就在这份静谧即将被打破之际,一阵莫名的寒意悄然袭来。狄仁杰猛地一惊,目光如炬,扫视四周。
只见夜色中,一男一女悄然现身,他们的身影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既神秘又莫测。
狄仁杰心中一震,袁天罡和李淳风《推背图》中的预言竟在此刻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与现实交织在一起。
狄仁杰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心中暗自思量:“袁天罡和李淳风研究的推背图果然非同小可,他们真的找上门来了。”
这份突如其来的震撼,让狄仁杰一时间竟忘了言语,只是呆呆地望着面前这两位多年未见,却又似乎从未离开过的‘故友’。
而就在这时,一阵微风拂过,带来了两位不速之客身旁的另一抹熟悉气息。
狄仁杰定睛一看,只见高长恭与上官婉儿并肩而立,他们的出现如同一阵清风,吹散了狄仁杰心中的迷雾,却也让他更加疑惑不解。
狄仁杰在见过多年不变的‘故友’高长恭和上官婉儿,不久以后狄仁杰病逝。葬于白马寺东南侧。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策划了一场震动朝野的“唐隆政变”。
政变成功后,李旦被拥立为帝,坐在那高高在上的龙椅上,他的眼神中既有胜利的喜悦,又夹杂着对未来的迷茫。他心中暗自思量,欲重用狄仁杰这位昔日的名臣,以稳朝纲。
然而,当使者匆匆归来,带回狄仁杰已逝的噩耗时,李旦的脸色瞬间苍白,仿佛被抽离了所有的力气。他望着空旷的大殿,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悲凉,对朝政的热情也随之消散。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李旦愈发无心治理国家,朝堂之上,政令懈怠,朝臣们人心惶惶。
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李旦宣布退位,成为太上皇,但大权仍紧握手中,不肯轻易放手。
然而,这不过是权力游戏中的一个缓兵之计,真正的掌权者,已在暗处蓄势待发。
太子李隆基,自小便对权力有着无尽的渴望。他深知,只有彻底铲除太平公主及其势力,才能真正掌握这个国家的命运。
于是,在他登基的第二年,一场更为激烈的权力斗争悄然拉开序幕。
李隆基亲率精兵,以雷霆万钧之势,对太平公主及其同党发起了致命一击。那一夜,宫城中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动地,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
最终,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被一一诛杀,李隆基终于得以全面归政,将大唐的江山牢牢握在了自己手中。他站在高高的城楼上,望着脚下繁华的都城,眼中闪烁着胜利的光芒,心中却也不免泛起一丝波澜。
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牺牲,但为了这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都值得。
而李旦也在开元四年去世,时年五十五岁,葬于桥陵。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