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唐朝吞并大半个欧洲以后,十几年光阴匆匆而过,欧洲的官员也已经换了好几批,如今萧炎已经不再过问这些事了,而是全都交给了长子萧战。
萧战的成长是让萧炎感到骄傲的,而萧豫也没有让他失望。
如今二儿子萧豫手下已经掌管了超过百万的兵马,在他的威慑下,整个欧洲境内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出现过大乱子了。
萧战和萧豫都有了自己的事,萧熊当然也没闲着。
如今的萧炎作为名副其实的“欧洲王”,只要是他下的命令,执行力度自然是非常高的,所以第二天早上的时候,远航需要的一切物资都已经准备妥当了。
当薛仁贵和秦斩踏上战船的那一刻,他们还有些不敢相信,因为就算是当初他们奉命从唐朝出发的时候,也是准备了三天左右的时间。
两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而萧炎的船队也停靠在了唐朝的登州港口,下了船之后,萧炎只带了几百人的护卫队就前往长安了,至于剩下的人,则让他们原地驻扎。
此时太平公主,凭借着拥立睿宗登基的不世之功,如同一只隐匿于朝堂深处的猛虎,频繁伸出利爪,干预国家大事。
太平公主的身影穿梭于金碧辉煌的宫殿之间,每一步都踏出了对权力的无尽渴望。那双锐利的眼眸,时刻审视着朝堂上的风吹草动,任何细微的变动都逃不过她的洞察。
太平公主她深知太子李隆基乃人中龙凤,精明强干,不仅在朝野间声望日隆,更对她参政的图谋构成了巨大威胁。太平公主的心中,一股阴霾悄然滋生,她暗自筹谋,企图另立一位易于操控的太子,以确保自己的权势不受动摇。
于是,她开始秘密联络朝中亲信,编织起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只待时机成熟,便一举将李隆基拉下太子之位。
而李隆基,这位年轻有为的太子,岂能坐以待毙?他心中燃烧着不屈的火焰,誓要捍卫自己的地位,更不愿成为他人手中的傀儡。
夜深人静之时,他常常独自在书房中沉思,谋划着如何打破太平公主的阴谋,保护大唐的江山社稷不受侵扰。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决绝与智慧,仿佛一头蓄势待发的雄狮,随时准备迎接挑战。
睿宗皇帝初登大宝,面对朝中的纷扰,他起初总是先听取太平公主的意见,再征询太子的看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了李隆基的非凡才能与正直品格,心中的天平开始悄然倾斜。每当看到李隆基在朝会上侃侃而谈,条理清晰,睿宗的脸上总会浮现出满意的笑容,而这份笑容,在太平公主看来,却是刺眼的威胁。
于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如同两股汹涌的洪流,在朝堂这个狭窄的空间内激烈碰撞。
每一次朝会,都充满了暗流涌动,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不安。
太平公主时而冷言讥讽,时而暗中设局,试图削弱李隆基的势力;而李隆基则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坚韧,一次次化险为夷,稳住了阵脚。
朝堂之上,两人的交锋愈演愈烈,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
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范门内,明目张胆地劝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严词拒绝,阴谋才未能得逞。
太平公主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愈演愈烈,睿宗对此感到不安。
李旦怕在这样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乱,又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改元先天。
只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李旦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太平公主和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唐高祖堂弟李德良之孙)、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寺卿唐晙、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胡僧惠范合谋推翻李隆基,并且太平公主准备以御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甚至已经计划在李隆基饮食下毒。
魏知古将之报告李隆基,李隆基与王琚、张说、崔日用讨论后,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召集弟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及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也是玄宗的内兄)、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率先采取行动。
先天二年七月的时候,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装家兵三百余人,各骑马。
李隆基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先杀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乱中自裁而死。
在萧炎的帮助之下,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
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是为“先天政变”。
自此以后,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这一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李隆基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以雷霆万钧之势彻底巩固了摇摇欲坠的皇权,但当时的形势却如同风雨中的烛火,岌岌可危:那场惊心动魄的兵变,如同锋利的刀刃,狠狠地割裂了朝廷的脊梁,使其元气大伤,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不安。
如今李隆基已经登基称帝了,而局势也已经稳定了下来,这时候已经不需要铲除异己,而是要建设发展了。
换而言之,就是之前的那些酷吏,已经到了该清理的时候了。
在李隆基为称帝之前,周兴、来俊臣等人可谓是弄得天怒人怨,已经到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在萧炎的建议之下,周兴是第一个倒霉的,李隆基将这事交给了来俊臣去办,于是来俊臣就去请周兴喝酒了。
听到来俊臣的问题,周兴的脸颊因酒精的刺激而泛起了红晕,他眯着眼睛,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仿佛即将展示的是他最为得意的杰作。
“这还不容易吗?”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轻蔑,仿佛是在嘲笑那些自以为能逃脱他手段的罪犯。他猛地一拍桌子,震得碗碟叮当作响,引得周围宾客纷纷侧目。
来俊臣不动声色,静待下文。
周兴见状,更是来了兴致,他挥手示意侍从拿来一只硕大无比的陶瓮,放置在酒席中央。众人面面相觑,不明所以,但空气中已经弥漫起了一股不祥的气息。
周兴亲自指挥着下人,在瓮的四周堆起了干柴,火星四溅,火舌逐渐舔舐着瓮壁,发出噼啪作响的声音,让整个酒席的温度都骤然升高。
“再把那人扔进瓮中”周兴的声音因兴奋而变得尖锐,他手舞足蹈地比划着:“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事他会不承认?哈哈哈哈……”
周兴的笑声在酒席间回荡,带着几分癫狂和残忍,让在座的宾客都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
就在这时,周兴的笑声戛然而止,因为他突然意识到,来俊臣的眼神变得异常冷冽,仿佛能穿透人心。
还不等他反应过来,来俊臣已经站起身来,大手一挥,几个彪形大汉便从暗处涌出,迅速而熟练地将周兴制住。
周兴挣扎着,怒吼着,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来俊臣冷冷地看着这一切,仿佛在看一场无关紧要的表演。等到周兴被完全控制,他才缓缓开口:“周大人,你的办法确实很好,不过今日,我倒想请你亲自体验一下。”
说完,他便示意手下将周兴拖向那只已经烧得通红的大瓮。
周兴的脸上写满了惊恐和不可置信,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竟然会落得如此下场。
酒席上的宾客们此刻都屏住了呼吸,紧张的气氛几乎凝固。
在“请君入瓮”以后,周兴惨死,索元礼和万国俊也跟着被李隆基处死,而来俊臣则是最后一个被杀的。
作为四大酷吏之首,来俊臣的恶名号称“可治小儿啼哭”,在他被处死的那天,他的仇家争先恐后的上去割他的肉吃,而李隆基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才明白来俊臣又多么的招人恨。
对于李隆基来说,显然不会放过这个笼络人心的机会的,于是亲自下诏数落来俊臣的罪恶,并说了这么一句话。
来俊臣被灭九族,而李隆基再一次收获无数声望,成了最后的大赢家。
而远在长安的萧炎也知道了李隆基处死这四个酷吏的事,还专门写了一封信称赞李隆基做得不错,并且再一次嘱咐李隆基,以后还是的把工作的重心放到唐朝的建设上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