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大唐国都,街道之上,曾经繁华喧嚣的景象已被一片死寂所取代,偶尔传来的几声更鼓,更添了几分凄凉与萧瑟。
吏治的混乱与腐败,如同蛀虫般侵蚀着大唐的根基,官员们或贪墨成性,或尸位素餐,百姓们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李隆基深知,若不及时整治,大唐的江山社稷恐将毁于一旦。
于是,在这危急存亡之秋,李隆基毅然决然地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那些真正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来做宰相,以挽救大唐于水火之中。他的决定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给沉闷的朝堂带来了一丝希望的光芒。
在这方面,李隆基展现出了他非凡的眼光与卓越的胆识。他能够穿透层层迷雾,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符合时代需求的贤才。如著名的宰相姚崇,他智慧过人,治理有方,总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宋璟则以清廉著称,他铁面无私,严惩贪腐,使得朝纲为之一振;张说才华横溢,文采飞扬,他的政策建议往往能直击要害,为朝廷带来诸多益处;而张九龄更是以他的正直与远见闻名,他的存在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朝堂上的污浊之气。
李隆基的这些举措,如同一剂猛药,让大唐的朝政逐渐焕发了生机。朝臣们纷纷效仿,竞相展示自己的才华与忠诚,整个朝廷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朝气。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李隆基那精准无误的选人用人之道。
开元初年,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百废待兴,急需一位能拨乱反正、引领国家走上正轨的舵手。
李隆基,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目光如炬,看中了多谋善断、才华横溢的姚崇。在一个秋意渐浓的午后,李隆基与姚崇相约于渭水之畔的川地。
渭水波光粼粼,秋风萧瑟,两人并肩而立,目光坚定而深邃。李隆基开门见山,直言不讳地提出希望姚崇能出任宰相,共谋国是。
姚崇听后,并未立即表态,而是沉思片刻,而后缓缓开口:“陛下若真心求治,臣愿献‘十事要说’,以助陛下安定天下。”言罢,姚崇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缓缓展开,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十条治国之策。
李隆基接过帛书,逐条阅读,只见上面写着“勿贪边功,以免劳民伤财;广开言路,以纳谏言;奖励正直大臣,以正朝纲;勿使皇族专权,以防内乱;勿使宦官专权,以保朝纲清明……”每一条都切中时弊,直指国家要害。
李隆基读罢,神色凝重,但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抬头望向姚崇,一字一顿地说道:“卿之所言,正合朕意。朕一一应允,卿可放心。”
姚崇听后,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他深知李隆基的决断与魄力,也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
于是,他再次躬身行礼,郑重地说道:“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此时,渭川之上,秋风更加猛烈,吹得两人衣袂飘飘,仿佛连天地都在为这场君臣相得的会面而欢呼。李隆基紧紧握住姚崇的手,两人的目光在这一刻交汇,仿佛达成了某种无声的默契。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隆基果然按照姚崇的“十事要说”逐一执行,国家逐渐走上了正轨。朝野上下,人人称颂,姚崇的名字也因此成为了开元盛世的代名词之一。
而那场渭川之约,更是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激励着无数君臣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姚崇上任伊始,朝堂之上风云变幻,他以其铁腕手段,毅然决然地协助李隆基展开了一场针对功臣宿将的深刻变革。
那些昔日战场上威风凛凛、如今却渐渐成为朝野隐患的功臣们,在姚崇的冷静部署下,逐一被贬谪远方,朝堂为之一清。
同时,他雷厉风行地杜绝了斜封官这一腐败之源,让那些凭借关系而非才能爬上高位的官员无所遁形,朝野上下无不为之震动。
整治外戚之事更是惊心动魄,姚崇巧妙布局,不动声色间削弱了外戚势力,使得皇权更加集中,李隆基的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对姚崇的信任与日俱增。
紧接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蝗灾如乌云般笼罩在大唐的天空下,黄河南北,蝗虫遮天蔽日,所到之处,庄稼尽毁,民不聊生。
李隆基深知此灾不除,国将不国,于是毅然下令,全民动员,誓要灭此朝食。姚崇临危受命,亲自披挂上阵,他深知时间紧迫,每一刻的延误都意味着更多的损失。
他火速调集各郡县官员,颁布严令,要求各地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蝗虫,同时设立赏罚机制,有功者重赏,失职者严惩不贷。
一时间,从宫廷到乡野,从上至下,人人谈蝗色变,却又人人奋勇争先,一场人与自然的较量在广袤的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
姚崇亲自奔波于灾区之间,他不仅指挥若定,更身先士卒,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并肩作战。在他的带领下,人们用火烧、用土埋、用网捕,各种方法齐上阵,与蝗虫展开了殊死搏斗。
李隆基亦密切关注着这场战役的进展,不时派遣使者前往督战,确保政令畅通无阻。
终于,在姚崇的精心策划和李隆基的全力支持下,这场旷日持久的灭蝗之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蝗虫的数量急剧减少,灾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未再进一步蔓延。
百姓们欢呼雀跃,感激涕零,国家也因此渐入正轨,李隆基站在城墙上,望着这片逐渐恢复生机的土地,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豪情壮志,他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姚崇的智慧与勇气。
开元元年到开元十二年期间,这时,打击政敌、招权纳贿、搞小集团的姚崇在一片声讨中轰然倒下,他的府邸前夜夜有人掷石唾骂,终于,一纸诏书将他从权力的巅峰拽落尘埃。
京城内外,人心大快,仿佛久旱逢甘霖,万物复苏。
李隆基的目光如炬,穿透了朝堂的层层迷雾,他又看中了那个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犹如在混沌中寻得了一盏明灯。
萧炎的弟子之一的宋璟上任之初,便以一股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朝堂。
他直言上谏,不畏龙颜大怒,每一次进言都如利剑出鞘,直指时弊。朝堂之上,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每一个臣子的心间。他不数私恩,严于律己,每日早出晚归,勤勉于政,连最挑剔的言官也找不出他一丝一毫的瑕疵。
他继续推行姚崇时期那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朝堂之上,一股清新之风悄然兴起。
选拔人才,宋璟更是亲力亲为,他慧眼识珠,不拘一格,只要是有才之人,无论出身贵贱,都能得到他的提拔重用。
他深知,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他在这方面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虽然手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对自己的亲属更是严格到了极致。
他的亲弟弟因小过被他当庭斥责,此事迅速传开,朝野上下无不肃然起敬。
然而,世事无常,宋璟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次重大的政策决策失误,让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他坚持的守旧理念,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显得格格不入。
朝堂之上,反对之声四起,连李隆基也对他渐生不满。终于,一纸诏书,宋璟也被剥夺了相位,他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缓缓走出皇宫,背影显得格外落寞。
宋璟罢相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惊了整个京城。而张嘉贞,这个一直默默积蓄力量的臣子,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时刻。
他接替了宋璟的位置,踏上了那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仕途。朝堂之上,新的风暴正在酝酿,一场更为激烈的权力斗争即将拉开序幕。
张说上任之后,军事领域顿时掀起了一场风暴。他雷厉风行,毅然裁减了冗余的边防军,人数竟多达二十多万。
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边防线上,那些曾经身披铠甲、手握长枪的士兵们,或默默离开,或含泪告别,场景悲壮而凄凉。
与此同时,他将府兵制大刀阔斧地改革为募兵制,新的征兵制度如同一股清流,迅速在军营中流淌开来,士兵们的士气为之一振,训练场上再度响起激昂的号角和整齐的步伐。政治上,张说的改革同样石破天惊。
他将“政事堂”这个沿用已久的机构名称,果断地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变动看似简单,实则意味着权力的重新洗牌。
中书省的权力在无声中膨胀,成为朝廷中枢的决策核心。
朝臣们人心惶惶,有的暗自庆幸,有的则忧心忡忡,一场场暗流涌动的权力斗争在朝堂之下悄然上演。
文治方面,张说更是不遗余力。他亲自担任丽正书院的领导,随后又将其改名为集贤殿书院,这一举措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唐朝的文化版图上。
书院内,藏书丰富,学者云集,他们或秉烛夜读,或激烈辩论,学术氛围空前浓厚。张说时常亲临书院,与学者们探讨学问,指点江山,一时间,集贤殿书院成为了天下士子心中的圣地。
在张说的精心辅佐下,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如日中天,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在这盛世之下,却暗藏着危机的种子,期间因为萧炎在长安病逝,享年八十九岁,导致张说的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阵痛和牺牲,而那些被牺牲掉的人或事,或许正是未来动乱的伏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