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萧炎死的时候,整个长安哭声整天,整个唐朝缟素遍布,就连李隆基也为他废朝三日,以示哀伤,并且还专门派遣了仪仗护送萧炎的棺椁前往陵寝安葬。
曾有人这么评价萧炎,说他是“生极容,死极哀”。
萧炎的陵寝修建的地点则是江南永州,而这个陵寝,是在他从欧洲来到长安定居的时候就开始修建了,而且陵寝的规模完全按照帝王级别的规模修建的。
不过这并不是萧炎的主意,而是荥阳萧家的主意,毕竟一个家族能出一个名正言顺的假皇帝,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以后这个陵寝还要供后人瞻仰的,所以大意不得。
用了十几年来修建的陵寝自然还是颇具规模的,而且为了表示重视,陪葬的东西还不少,论陪葬品的珍贵和齐全,大唐一些在位时间短的皇帝都没办法和萧炎比!
可惜这一切萧炎是看不到了,在下葬的时候,他们还为萧炎穿上了一身威武霸气的明朝龙袍,头上还戴上了唐朝的皇冕。
在萧炎死后,尽管张说竭尽全力,试图为李隆基打造一个千秋万代的基业,但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无人能阻。
本来,李隆基完全有机会成为千古一帝的,他的开元盛世几乎已经触摸到了那个至高无上的荣耀。
可惜,晚年的他,在一系列愚蠢的操作下,亲手将这份荣耀葬送。那些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如同过眼云烟,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
只留下后人无尽的叹息和惋惜,将李隆基称为千古半帝,成为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佳话。
开元十三年到开元二十三年期间,在张说的精心筹备与主持之下,唐玄宗李隆基身披龙袍,率领着浩浩荡荡的队伍,从繁华的东都洛阳启程,踏上了前往泰山封禅的神圣之旅。
百官身着朝服,贵戚珠光宝气,四夷首领则身着异族服饰,各展风采,整个队伍宛如一条五彩斑斓的长龙,在晨曦中蜿蜒前行。
鼓乐齐鸣,旌旗招展,尘土飞扬中透出一股庄重而神圣的气息,仿佛连天地都为之一震。
沿途之上,民众夹道欢迎,欢声雷动,他们手持鲜花,抛撒五谷,以表达对天子威严的敬仰和对国家昌盛的祈愿。
唐玄宗李隆基端坐于龙辇之中,面容肃穆,眼神中闪烁着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与对帝国未来的期许。
队伍中,不时有使者快马加鞭,前来禀报沿途的治安与民情,一切井然有序,彰显着大唐的繁荣与稳定。
然而,在这辉煌的背后,朝堂之上却暗流涌动。张说之后的几位宰相,或因政见不合,或因权力斗争,纷纷被玄宗以各种理由罢免,朝堂之上风起云涌,人心惶惶。
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这位来自广东的智者,以其超凡脱俗的才华,如同璀璨星辰般照亮了玄宗的视野,被玄宗慧眼识珠,委以重任。
张九龄上任后,立即展现出他与众不同的治国理念。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因此,在吏部选拔官吏时,他坚决摒弃了以往看重出身与背景的陋习,转而强调人的品德与才干。他亲自审阅每一份考卷,细致入微地考察每一位应试者的能力与潜力,力求做到公正选才,量才使用。
在他的推动下,一批批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新人脱颖而出,为大唐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对于唐玄宗李隆基而言,张九龄的出现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他欣赏张九龄的直言不讳与敢于担当,更看重他那份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每当夜深人静,两人常会在御书房中促膝长谈,共商国是,那份默契与信任,成为了开元盛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李隆基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
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
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
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李隆基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李隆基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
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李隆基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盛唐月下,正值佳节,长安的花灯如昼。
一间亭子里,二人对饮。
上官婉儿握着手中的酒杯,酒水在杯中摇晃,反射着光,亭子的地上摆着许多空了的酒坛。
不过这些酒大多数都不是她喝的,她不是这么嗜酒的人,喝了这些酒的是另一个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这时候,一名威武不凡的男人,也在此处看向李白刚刚读的诗句,不由暗道: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锤,邯(汉)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好诗词!!那船上何人,真乃是酒中仙也!”男人对随从说道。
“陛……老爷!此时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在这一代十分有名!”随从回答道。
“哦,看看去!”唐玄宗李隆基起身说道。
这时候就听见一个文人公子对着李白的船上一礼,然后求诗。
唐玄宗李隆基就看见李白一身宽大的白裳,靠在亭子的栏杆上,斜举着酒壶,朗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好!
好!
四周的百姓大声欢呼道。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接着一口酒下肚。
“好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玄宗李隆基走出了船屋。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李白在一次举起酒壶,发现酒没有了。
这个时候身穿齐~胸~襦~裙的上官婉儿笑盈盈的拿着新的酒壶交给李白,在李白接过酒壶喝了一口,接着完成诗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此时唐玄宗李隆基见到上官婉儿以后,惊为天人立刻命令调查上官婉儿是何人,是不是李白的妻妾。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读完诗,也喝完了酒。
“太白,你饮得过多了。”上官婉儿将酒杯放下,说道:“我送你归去如何?”
李太白摇了摇头,醉眼惺忪地看向上官婉儿,笑了一下,说道:“不多,酒意正好,何来的多?”
“那若你再醉死过去。”上官婉儿无奈地说道:“可别怪妾身就把汝丢在这不管。”
“酒水尚温,旧友在侧,岂能不醉?”李太白笑出了声,站了起来,有些摇晃地走到了亭子边笑道:“况且能在这人世灯火里醉死过去,不也是正好?”
上官婉儿看这人死不肯走,只能又陪仰起头来,慢慢饮尽了手里杯中的酒。
李白为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所以没有人敢得罪李白。
空了的酒坛倒在地上,李太白坐在酒坛之间,应该是酒喝得昏沉,晃了晃脑袋,怔了片刻,遥指着长安的街道说道:“上官,十二年前今日的时候,你我也是在这长安城中酒醉,那时的场景好似依旧在目,却没料到,细想起来已然是过去了十二年。”
听到他感慨起了时日,上官婉儿虚握着酒杯点了点头:“是啊,十二年了。”
李太白又笑了,神色半醉半醒:“明年今日,上官婉儿小姐可还会来?”
上官婉儿声音轻淡,说道:“谁知道呢,或许会,或许不会!”
李太白坐在了地上,醉醺醺地拍了拍地上空了的酒坛:“那明年,太白就等上官小姐一会儿。若是上官小姐不来,我就自己把酒喝了。”
看着这个酒鬼,上官婉儿苦笑了一下,没有说话。
李太白笑道:“上官婉儿小姐你自称道姑,太白一直叫你居士,是还不知居士可有字号?”
“字号。”上官婉儿想了一会儿,侧头看向他说道。
“就叫长生吧。”
“长生。”李太白念了念这两个字,勾起了嘴角:“有些俗气,但是居士用来倒也正好。”
晚来风凉,李太白对着空中的星月,举起一只空的酒杯:“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第二天,李隆基让人寻找李白,在得知上官婉儿消失不见,李隆基下命寻找无果,第二年李白没有等到上官婉儿。
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
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李隆基这位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正式开创盛世,二十几年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李隆基因所宠武惠妃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
同年十二月,武惠妃病死,李隆基日夜寝食不安,后宫虽多美人,但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听人说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琩的妃子杨玉环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什么礼节,就将她招进宫里,杨玉环懂音律,也很聪明,还擅长歌舞,很得玄宗欢心。
历史上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什么礼节,就将她招进宫里开始了******的骂名。
唐玄宗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对后宫的赏赐钱不计其数,因为杨国忠早把各地应输往京师的租和地税变成布帛,存于左藏,玄宗看了当然高兴。于是,他“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