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唐朝的灭亡的主要凶手为李渊、武则天、李豫、李适、李纯、李昂、李漼、李儇,导致唐朝代覆灭也让华~夏彻底失去统一全世界的机会。
甘露事变以后,李昂被宦官软禁于深宫之内,四周高墙耸立,如铁桶般密不透风。月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冰冷的石阶上,映照出一片孤寂与凄凉。
国家政事早已落入宦官之手,他们如同黑夜中的幽灵,操控着朝堂的每一个角落。朝中宰相,那些曾经权倾一时的重臣,如今不过是宦官手中的提线木偶,仅余的职能便是机械地签署那些由宦官们早已拟好的文书。
宦官们身着华丽服饰,趾高气扬地穿梭于宫宇之间,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权力的狂热与贪婪。他们不仅威胁着天子的安危,更是对李昂这位曾经的一国之君视而不见,仿佛他只是一团虚无的空气。
而对于那些曾经位极人臣的宰相,宦官们更是肆意欺凌,如同践踏脚下的杂草一般无情。
李昂被困在这方寸之地,心中充满了无奈与绝望。他每日饮酒作乐,试图用酒精麻痹自己那颗痛苦的心。
然而,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那份深深的哀愁便如潮水般涌来,让他无法入眠。于是,他提笔赋诗,将满腔的愁绪化作一行行哀婉的诗句,以此排遣心中的苦闷。
一日,李昂召见当值学士周墀,二人相对而坐,气氛沉重而压抑。李昂眼中含泪,声音颤抖地向周墀诉说着自己的遭遇:“吾虽贵为天子,却受制于这些家奴之手,境遇之惨,竟不如周赧王、汉献帝!”
说到动情处,他不禁凄然泪下,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衣襟之上。
周墀听了李昂的诉说,心中也是悲愤难平。他伏地而跪,泪水夺眶而出,声音哽咽:“陛下之苦,臣感同身受。然则,局势至此,吾等又能如何?”
此时,宰相郑覃、李石闻讯赶来,他们神情严峻,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面对宦官们的嚣张气焰,他们毫不畏惧,大声指责道:“李训、郑注之辈,亦是尔等宦官所引荐!如今却将罪责推于他人,岂不荒谬至极!”
而昭义军方面,更是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原本应该是朝廷忠臣的将领,竟也暗中与宦官勾结,企图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分一杯羹。
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原本就动荡不安的朝堂更是雪上加霜。
整个朝廷仿佛陷入了一片混沌之中,各种势力明争暗斗,局势紧张到了极点。而李昂,这位曾经的帝王,却只能在这深宫之中,默默承受着这一切的苦难与无奈。
李昂抑郁成病,不能下床,便命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叫来宰相杨嗣复、李珏二臣,嘱咐他们辅助太子监国。
仇士良、鱼弘志得讯,于当天晚上就伪造遗诏,废太子为陈王,立颍王李炎为皇太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并带李炎登上朝堂接见百官。
李昂闻知也无可奈何,群臣更是没人敢反对,李昂在长安大明宫太和殿驾崩,享年三十三岁。
李昂即位后,不好女色、厉行节俭。为革除奢靡之风,本来可以成为明君的他居然斗不过太监。
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和鱼弘志贪图拥立之功,以太子年幼多病难当重任为由,提出重立皇太子。
李珏据理力争,奈何手握神策军的仇士良、鱼弘志矫诏将李炎立为皇太弟。
当天夜间,仇士良便统兵从十六宅迎李炎赴大明宫少阳院,百官则在东宫思贤殿谒见李炎。
李炎就这样成为了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李炎即位之初,宫廷内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在仇士良等一众权臣的极力劝说下,他被迫做出了一个残酷的决定~~~将李昂的杨妃、陈王李成美、安王李溶等一众潜在的政治对手赐死。
这一夜,月黑风高,皇宫深处传来阵阵凄厉的哭喊,回荡在空旷的走廊与庭院之中,令人不寒而栗。
杨妃的居所内,烛光摇曳,映照着她绝望而美丽的脸庞。她深知自己的命运已无法改变,但仍倔强地不肯低头,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般滑落。
一旁的侍从颤抖着手,将毒酒递到她面前,她接过,一饮而尽,随即倒在地上,美丽的生命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与此同时,陈王李成美与安王李溶的府邸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他们被突如其来的禁军包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两人虽奋力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最终被无情地杀害。
在为李昂举行的安葬典礼上,气氛更是压抑得令人窒息。
仇士良的眼神中闪烁着狠厉的光芒,他一声令下,枢密使刘弘逸、薛季稜两人便如同待宰的羔羊一般,被迅速而果断地处决。
鲜血染红了洁白的衣襟,也染红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这一幕,让原本就紧张的氛围更加凝固,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李炎虽在读书方面不如前任李昂那般博学多才,但他却更懂得如何识人用人。即位之初,他便迫不及待地展现了自己的手腕与智慧。
李炎在即位当年的九月,他毅然召回了素有干才的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将其提拔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门下侍郎。
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世人宣告,他李炎,将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帝王。
而李昂,那位曾有志于革除弊政的帝王,如今已化作一抔黄土,他的理想与抱负,都随着他的离去而烟消云散,在第二年开成六年的时候李炎改‘开成’为会昌元年。
大唐会昌元年,宰相李珏、杨嗣复被罢相贬往外地,李炎本来已经下诏将二人处死,但在李德裕的强烈请求下,将二人赦免。
仇士良企图煽动禁军驱逐李德裕,但被李炎震慑。
仇士良惶惑不自安,以老病为由提出退职,李炎顺势解除了仇士良的军权。仇士良退职不久,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这样,李炎暂时剪除了宫中的宦官势力,加强了皇权。
李炎早在做藩王之时,便已深深沉迷于道教的世界,夜以继日地勤于那些神秘的“道术修摄之事”。他的府邸内,烛光摇曳,道经散落,他常常独自一人,在密室中闭目凝神,口中念念有词,仿佛在与另一个世界的神灵对话。
到他即位之后,这份痴迷非但没有减退,反而愈发狂热。他迫不及待地召来了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这些人皆是道法高深之士,被李炎视为通往长生不老的钥匙。他们被浩浩荡荡地迎入禁中,整个皇宫仿佛一夜之间被一层神秘的雾气所笼罩。
在三殿之内,一场前所未有的盛事开始了。金箓道场修建得气势恢宏,金碧辉煌,每一砖一瓦都散发着神圣的气息。道士们身穿道袍,手持法器,围绕着道场中央的巨大香炉,口中吟唱着古老的咒语,香烟袅袅升起,直冲云霄。
李炎身着龙袍,面带虔诚之色,亲自前往三殿。他的步伐坚定而有力,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命运的节点上。在九天坛上,他跪拜在地,双手合十,接受着道士们为他亲授的法箓。那一刻,他的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羽化登仙、长生不老的未来。
然而,朝野上下并非所有人都对这场盛事持欢迎态度。臣子们纷纷上疏劝谏,言辞恳切,希望李炎能够迷途知返,将心思放在治理国家上。但李炎对此却置若罔闻,他甚至将那些劝谏的奏疏一把火烧毁,以示自己追求长生的决心坚定不移。
在三殿的金箓道场中,气氛愈发紧张激烈。道士们的咒语声此起彼伏,仿佛在召唤着某种未知的力量。而李炎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的脸上时而露出狂喜之色,时而又变得凝重而深沉。
会昌元年七月,边关烽火连天,回鹘铁骑如黑云压境,南侵之势汹汹。
卢龙节度使张仲武,一身银甲,目光如炬,奉诏挺身而出,誓守大唐疆土。战鼓震天,两军对峙于广袤草原之上,张仲武挥剑高呼:“为大唐,为百姓,杀!”
瞬间,唐军如猛虎下山,与回鹘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箭矢如雨,马蹄声碎,刀光剑影中,张仲武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唐军士气大振。
战斗从晨曦持续到黄昏,草原上遍布尸体,血流成河。
张仲武凭借智勇双全,巧妙布局,最终大破回鹘军,杀戮收擒近九万人,回鹘士兵纷纷弃械投降,哀鸿遍野。
胜利的欢呼声中,张仲武并未停歇,他深知战机稍纵即逝,立即派兵趁胜追击,深入契丹、奚两部腹地。
夜幕降临,唐军如幽灵般穿梭于两部落之间,杀回鹘监使于睡梦中,斩首示众,震慑四方。契丹、奚两部首领震恐,纷纷归顺,唐王朝对两个部落民族的管辖得以恢复,边境线上再次飘扬起大唐的旗帜。
会昌元年八月,秋风萧瑟,大唐再发兵三路,北伐回鹘,誓要将乌介可汗一举擒获。石雄,这位英勇无畏的将领,率领精兵强将,直捣杀胡山。
山脚下,两军对峙,杀气腾腾。随着一声令下,唐军如潮水般涌向山顶,与回鹘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杀胡山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动地。石雄手持长枪,身先士卒,所向无敌,在激战中重伤乌介可汗,使其负伤而逃。
回鹘军见主将败退,军心大乱,纷纷溃逃。乌介可汗带着残兵败将,远遁西域,从此再不敢犯大唐边境。
此役之后,唐北部边境迎来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安定岁月。
草原上的风,似乎都带着胜利的喜悦,吹拂过每一寸土地。
黠戛斯部落,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民~族,也在这和平的年代里,向大唐派遣使节,表达了友好与臣服之意。
大唐的威名,再次响彻四方。
会昌二年九月,秋风萧瑟,卢龙军营内却是一片刀光剑影,暗流涌动。夜幕降临,月黑风高,牙将陈行泰趁着夜色,带着一群心腹,悄无声息地逼近节度使史元忠的营帐。营帐内烛光摇曳,史元忠正埋头处理军务,丝毫未觉死亡的阴影已悄然逼近。
突然间,营帐被猛地掀开,陈行泰手持利刃,犹如鬼魅般出现在史元忠面前,寒光一闪,血溅当场,史元忠应声倒下,一代节度使就此陨落。
陈行泰篡夺大权,自封留后,军营内外一片哗然,人心惶惶。
然而,好景不长,卢龙士卒对陈行泰的篡位行为极为不满,愤怒的情绪如野火燎原,迅速蔓延。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陈行泰在睡梦中被一阵喧闹惊醒,还未等他反应过来,便已被愤怒的士卒团团围住。
刀光剑影中,陈行泰的性命如风中残烛,瞬息即逝。士卒们杀红了眼,最终立牙将张绛为新的领袖,但局势依旧动荡不安,卢龙军乱如同一场无法控制的野火,熊熊燃烧。
京城之内,唐武宗李炎得知消息后,眉头紧锁,朝堂之上议论纷纷,局势危急。在这关键时刻,李德裕挺身而出,向李炎献上了沉着应对之策,坚决反对随意授予节钺,以免局势进一步恶化。李炎采纳了李德裕的建议,冷静分析,深思熟虑,最终选定了恭顺朝命的雄武军使张仲武,委以重任,前往平定卢龙军乱。
张仲武领命后,迅速集结大军,誓师出征。战场上,双方你来我往,血肉横飞,喊杀声震天动地。张仲武英勇善战,指挥若定,卢龙军乱逐渐被平息,局势得以稳定。
与此同时,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突然病逝,留下了一片权力真空。其侄刘稹野心勃勃,意图割据一方,拒不听从朝旨。李炎与李德裕再次面临严峻考验,朝堂之上,反对声浪此起彼伏,但两人力排众议,坚决派兵征讨。
大军压境,刘稹的割据之梦如同泡沫般破灭,最终成功平叛,昭义军重归朝廷掌控。
会昌四年,因泽潞平定,群臣为李炎上尊号为“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皇帝”。
因为武则天为打压道教和灭李氏一族,不遗余力地提倡玄奘天竺取经归来的佛法,并大力宣讲,佛教如同春日野草,迅速蔓延,再次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寺庙的钟声悠扬,响彻云霄,信徒们络绎不绝,香火鼎盛。
唐武宗李炎即位之初,这盛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僧尼人数激增,近三十四万之众,他们身披袈裟,行走在市井乡间,宣讲佛法,度化众生。而寺院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五万多座金碧辉煌的庙宇点缀在大江南北,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信仰的力量。
然而,这股信仰的洪流逐渐演变成了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渐壮大的僧侣队伍中,不乏野心勃勃之辈。他们开始渗透进朝廷,形成了一股新兴的政治势力。在金碧辉煌的宫殿内,三十多名僧人身披袈裟,却手执朝笏,他们被封官重用,有的更是身居高位,显官贵爵,享受着俗世的荣华富贵。
更有甚者,一些僧人竟被封为将军,他们趾高气扬地步入军营,参与国家军事机密的讨论,将佛家的慈悲与战场的残酷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奇异的画面。
与此同时,寺庙之外,僧人与权贵之间的交往也愈发密切。他们或在灯火阑珊的夜色中密谈,或在繁华喧嚣的市井中并肩而行,彼此间勾结勾结,狼狈为奸。
这些僧人依仗着背后的势力,气焰极为嚣张,他们横行霸道,作奸犯科,欺压百姓,使得民间怨声载道。
有的僧人甚至公然挑战王法,对反抗者施以酷刑,寺庙的钟声不再悠扬,而是充满了血腥与恐惧。
而这一切,都笼罩在武宗李炎的眼皮底下,他注视着这股力量的崛起,心中五味杂陈。
朝廷内外,紧张的气氛如同乌云般笼罩在长安城的上空,在道士赵归真、刘玄靖等人的进言及宰相李德裕的参与下,唐武宗李炎开始下令灭佛。
李炎于会昌五年下诏拆毁佛寺,令僧尼二十六万余人还俗,没收奴婢十五万人及大量寺院土地。
大唐灭佛之战的序幕猛然拉开,如同狂风骤雨般席卷整个帝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