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幻侠小说 > 寒窑仙赋 > 第451章 奉朝篇:唐武帝灭佛
换源:


       ——书接上回——

大唐灭佛之战的序幕猛然拉开,起初,朝廷颁布了一道道严酷的法令,犹如冰冷的刀刃悬于每一位僧尼的头顶。

天下僧尼,无论其身份高低,但凡身怀特长技艺,或是背负着犯罪前科、违戒之名的,皆被无情地勒令还俗,他们的财产,那些经年累月积攒下来的香火钱、经卷宝藏,悉数被没收充公,宛如秋风扫落叶般毫不留情。

寺庙之中,僧侣们面色惨白,双手颤抖地抚摸着陪伴自己多年的法器与经书,眼中满是不舍与绝望。

一些年迈的僧尼,更是老泪纵横,他们一生修行,却未曾料到会有如此劫难。然而,法令如山,不容抗拒,他们只能含泪收拾行囊,离开那曾经视为精神家园的圣地。

而那些心痛其财产却又情愿还俗的僧尼,虽得以保住些许身家,却也要被迫成为编户齐民,从此踏入世俗的泥潭,纳税服役,再也无法享受僧侣的清净与超脱。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无奈与悲哀,仿佛是从一个深渊跳入了另一个深渊。

更为残忍的是,对于那些有过错的僧尼,朝廷没有丝毫怜悯之心,直接下令凌迟处死,并且灭其九族。

一时间,刑场上哀嚎声震天动地,鲜血染红了土地,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这不仅是对僧尼个人的惩罚,更是对整个佛教界的一次恐怖震慑。

与此同时,唐武宗又果断下令,禁止朝廷向寺院布施,这一举措如同一把利剑,狠狠插入了佛教的心脏。

紧接着,佛寺接受社会捐献的渠道也被彻底堵死,经济上的打压让佛教雪上加霜。那些曾经香火鼎盛的寺庙,如今门可罗雀,僧侣们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限佛之令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悄然收紧,将佛教紧紧束缚。而在这场风暴的推动下,限佛也逐渐演变成了灭佛。

整个大唐帝国,佛~教的末日似乎已经到来。

大唐灭佛之战,如同一场风暴席卷全国,其势不可挡。

全国范围内,那些曾经香火鼎盛的佛寺,在一夜之间变得满目疮痍。拆毁的房屋虽不到两百间,但每一砖一瓦的倒塌都伴随着僧众们的哀号与绝望。

那些没有敕令庇护的寺院、兰若、佛堂,如同无根之木,纷纷在铁锤与火焰中化为尘埃。僧尼们被迫走出清幽的禅房,还俗融入世俗的洪流,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无奈与不舍。

长安城内,那些巍峨壮观的佛寺更是首当其冲。

曾经虔诚的信徒们四散奔逃,惊恐的眼神中映出的是信仰崩塌的残酷现实。工匠们挥舞着斧头,每一击都仿佛在向天宣告着某种决绝,而那些曾经回响着诵经声的殿堂,如今只剩下回荡的回声和破碎的梦。

灭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敕令如冰冷的刀锋,划破了寺院的宁静,寺院被剥夺了建置庄园的权利,僧侣们的财产被一一勘检,他们的尊严与信仰在这一刻被无情地践踏。

四十岁以下的僧尼被勒令还俗,否则将面临炮烙与凌迟的极刑。

这不仅仅是对佛~教的打击,更是对人性与信仰的一次残酷考验。

街头巷尾,僧尼在生死抉择前颤抖,他们的眼中既有对尘世的留恋,也有对信仰的坚守。

而另一些,则在绝望中选择了还俗,他们的身影在人群中渐行渐远,这场灭佛之战,如同一场熊熊燃烧的烈火,不仅烧毁了寺院与佛像,更在无数人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然而,在这场风暴之后,唐朝的税源得到了极大的扩充,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大唐经过四个月时间的灭佛之战,共拆除大的寺院近两千余所,小的寺院五万多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多余人,没收良田数十万顷。

另外,还把十五万寺院奴婢释收为两税户。

佛~教经典大量被毁,极盛一时的佛家八宗,除禅宗外,全部被杀的干干净净。

李炎为了开源节流一下裁掉官吏两千多人,大大缩减了有关开支,李德裕大刀阔斧地裁撤冗官,在成功灭佛以后,唐朝进入了会昌中兴。

但是好景不长李炎长期服食长生丹药,性格愈加急躁,喜怒失常。

会昌五年十月,李炎召李德裕询问朝外之事,不久李炎开始患病,但道士声称这是成仙前的“换骨”。

李炎隐瞒患病之事,外臣只是奇怪他很少进行游猎,宰相入朝奏事也不敢停留太久。

会昌六年二月,鉴于党项部落屡次扰边,李炎任命夏州节度使米暨为东北道招讨党项使,派兵征讨。

久病未愈的李炎认为汉朝属火德,光武帝刘秀因而改洛阳的“洛”为“雒”;唐属土德,不可以王气胜过君主之名,于是正式下诏改名为李炎(瀍的偏旁从“水”,唐的“土”德克制“水”;改名从“火”的炎,“火能生土”,便可以“以君名生王气”)。

而李炎不再上朝视事,宰相求见,也不获允许。朝廷内外都深感忧惧。

不久后,李炎的病情迅速恶化,以至十来天说不出话来,李炎在长安大明宫崩驾崩,年仅三十三岁。

李怡(后改名李忱)他十多岁时,身患重病,当时病势愈发沉重,忽然有光辉照耀其身,从此以后李忱开始了人生中三十六年装疯卖傻的生活。

李炎死后,宦官马元贽等认为李怡较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勾当军国政事”,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会昌六年三月二十一日,李忱监国后,满脸悲伤地接待臣下,决断事务,众人这才见到他的隐德,不久李忱称帝,时年三十七岁,是为唐宣宗。

李忱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在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他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

李忱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李忱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对外接连击败日趋衰落的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

唐宣宗李忱全力支持张议潮,张议潮遣兄张议潭携归义军收复的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的地图﹑户籍奉献给朝廷,这表明河西地区又重为大唐所有。大中五年朝廷才得到表奏,决定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咸通初议潮又收复凉州。

唐宣宗李忱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他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李忱本人在即位后,虽“忧勤无怠”,日夜操劳于国事,但天公似乎并不作美,天下常发生连绵不绝的水旱灾害,田地干裂,百姓苦不堪言,哀鸿遍野。而朝堂之上,因所任将帅管理不当,各藩镇也如干柴遇火星,相继爆发叛乱,局势瞬间变得动荡不安。

宣州,夜色如墨,风声鹤唳。都将康全泰趁夜起兵,带领着一支精锐之师,悄无声息地包围了观察使府邸。

观察使郑薰还在梦中,便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和喊杀声惊醒,他慌忙披衣而起,却只见刀光剑影,康全泰已率众闯入,将他五花大绑,囚禁于后院。

宣~州城内,火光冲天,百姓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湖~南,同样不太平。都将石再顺野心勃勃,早已对观察使韩琮心生不满。一日,他假借宴请之名,将韩琮骗入府中,暗中埋伏的刀斧手瞬间冲出,将韩琮砍翻在地。血溅当场,韩琮一命呜呼。石再顺得意洋洋地坐上观察使之位,开始了他独霸一方的日子。

广~州,节度使杨发正忙于筹措军饷,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事。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亲信都将王令寰竟会背后捅刀。一日深夜,王令寰率兵突袭节度使府,杨发惊醒后,匆忙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王令寰生擒活捉。随后,王令寰自立为节度使,掌控了广州的军政大权。

江~西,情况同样危急。都将毛鹤对观察使郑宪的软弱无能早已心生不满。一日,他趁郑宪巡视边疆之际,突然发动政变,带领叛军将郑宪的卫队杀得片甲不留。郑宪仓皇逃窜,但最终还是被毛鹤追上,一刀毙命。

江~西局势瞬间失控,百姓人心惶惶。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李忱心急如焚。他深知,若不及时平叛,大唐江山将危在旦夕。于是,他果断分命崔铉兼领宣、池、歙三州观察使,火速前往宣州稳定局势;温璋任宣州刺史,协助崔铉平叛;蔡袭任湖南观察使,以平息湖南的叛乱;李承勋任广州节度使,收复广州;韦宙任江西观察使,平定江西的骚乱。

一时间,各地战火纷飞,刀光剑影。

李忱的平叛大军与叛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箭矢如雨点般落下,士兵们奋勇杀敌,血染战袍。

李忱即位后,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他处理天下事务,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其大中年间所施之政,直到唐亡,仍受到人们的称颂,时称为“小太宗”。

大中十三年,李忱因为食用太医李元伯所献的仙丹(长年药)中毒,“病渴且中燥”,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几个月以后李忱在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

在唐朝第十七位皇帝李忱去世以后,李漼成为了唐朝第十八位皇帝。

李漼在位的十四年期间,面对着这样一种局面,李漼君臣却仍沉浸在一片虚假的繁华之中,浑然不觉大厦将倾。

皇宫内,李漼斜倚在龙椅上,眼神空洞地望着金碧辉煌的大殿,手中把玩着一只精致的玉杯,杯中酒液摇曳,映照出他那张略显麻木的脸庞。

殿外,乐声悠扬,歌舞升平,一群群身着华丽服饰的宫娥彩女穿梭其间,欢声笑语不断,仿佛这天下太平无事,岁月静好。

然而,在这虚假的繁荣背后,却是无尽的黑暗与腐败。

朝堂之上,路岩与韦保衡两位宰相,一脸得意地坐在高位,他们的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手中把玩着从各地搜刮而来的奇珍异宝。每当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站出,试图唤醒这沉睡中的帝王时,换来的却是无情的贬谪与迫害。

一时间,朝内贿赂成风,大臣们为了各自的私利,纷纷投靠这两位权臣,相互勾结,排挤异己。

宫外,百姓们的生活却是另一番景象。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等地,因官员的横征暴敛与苛捐杂税,早已是民不聊生。

百姓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他们眼中充满了对朝廷的愤怒与绝望。一些不堪重负的百姓,更是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的火焰迅速在各地蔓延,局势一触即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漼却仍沉迷于宴游之中,每次出行,扈从动辄数万,车马喧嚣,尘土飞扬。沿途百姓苦不堪言,却只能默默忍受,心中对这位昏君的怨恨愈发强烈。而那些宦官们,更是仗着李漼的宠信,在宫中横行霸道,肆意妄为,将整个朝廷搅得乌烟瘴气。

朝堂内外,一片混乱,仿佛一只巨大的怪兽,正在吞噬着这个国家的生机与希望。

而李漼君臣,却仍在这怪兽的腹中,做着那虚无缥缈的美梦,丝毫不知危险已近在咫尺。

面对着这样一种局面,李漼君臣的昏聩与腐败,如同烈火烹油,只会让这动荡的局势更加激烈,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最终,民众开始武装起来反抗,继裘甫起义之后,是更大规模的庞勋起义。紧接着,便是彻底动摇李唐皇朝的唐末农民大起义。

咸通十四年,李漼在咸宁殿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时年四十一岁,弥留之际,在宦官田令孜等人拥戴下,成为皇太子,改名李儇。

李儇成为唐朝第十九位皇帝,时年十二岁,李儇即位之时,那双懵懂无知的大眼睛里映着的,是龙椅上繁复的雕龙,而非朝堂之上的风起云涌。

李儇自然缺乏那必要的理政能力,只能任由权柄如流沙般从指缝间滑落,最终汇聚于那些垂帘幕后、阴影中的宦官之口。

在那金碧辉煌却又暗流涌动的宫殿深处,李儇的身影总是显得格外渺小与孤单。而他身边,却有一位身影高大、面容阴鸷的宦官~~田令孜,如影随形。

田令孜自李儇幼时起便负责他的起居饮食,那些无数个日夜的陪伴,让这份主仆之情悄然变质,李儇对田令孜的感情,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依赖,他甚至在无人之时,亲昵地称呼这位宦官为“阿父”。

即位大典那日,李儇身着繁复的龙袍,小小的身躯几乎要被那沉重的服饰淹没。

在万众瞩目之下,他颤抖着双手接过玉玺,那一刻,他的眼中闪过一丝迷茫与恐惧,但更多的是对田令孜的信赖与依靠。

大典之后,田令孜顺理成章地被任命为左军中尉,这一步,不仅稳固了他在宫中的地位,更让唐朝的政局风云变幻,暗潮汹涌。

田令孜掌权之后,整个朝廷仿佛被一层无形的阴霾所笼罩。他凭借着李儇的信任,将朝廷大事小情一一把控,那些重大的决策,不再是朝臣们激烈争论的结果,而是田令孜一人独断的产物。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田令孜都会独自坐在书房之中,手中把玩着一枚精致的玉印,眼中闪烁着冷酷而狡黠的光芒,仿佛在规划着下一个权谋的布局。

朝堂之上,朝臣们或低头不语,或暗自叹息,他们深知,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唐朝,如今已如风雨中的烛火,摇曳欲坠。

而那些关于田令孜专权跋扈的流言蜚语,更是如同野火燎原,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让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不安与恐慌之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