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一生走到老 > 第二百七十六章 又见黄河
换源:


       县城同学聚:烟火气里的旧情谊(补记·十续)

邢成义刚把摩托车擦到一半,兜里的手机就震了起来。掏出来一看,是王红梅打来的,屏幕上“红梅”两个字亮着,像颗小太阳。他赶紧接起,声音不自觉放软:“喂,红梅?”

“成义,你们从外公家回来了没?”王红梅的声音隔着听筒传过来,带着点风吹的轻响,“我妈蒸了萝卜包子,让我问问你要不要来吃,刚出锅的,热乎着呢。”

邢成义看了眼灶房的方向,邢母正弯腰添柴火,烟囱里的烟又浓了些。他笑着应道:“刚到家,正擦摩托车呢。包子我肯定想吃,等我跟我妈说一声,马上过去。”

挂了电话,邢成义快步走到灶房门口,邢母正好端着盆白菜出来,看见他,问道:“谁打来的?”“红梅,说阿姨蒸了萝卜包子,叫我过去吃。”他挠了挠头,“妈,我过去坐会儿,晚点回来帮你烧火。”

邢母放下盆,伸手拍了拍他的胳膊,眼里带着笑:“去吧去吧,正好让红梅妈也尝尝我腌的酱黄瓜,你拎上一罐过去,别空着手。”说着就转身从柜里拿出个玻璃罐,里面的酱黄瓜翠生生的,还泡着红辣椒,看着就开胃。

邢成义拎着酱黄瓜,脚步轻快地往王红梅家走。村里的路已经化了大半,雪水顺着路缝往下渗,踩上去有点软。路过张婶的小卖部时,张婶正坐在门口织毛衣,看见他就喊:“成义,这是往红梅家去啊?”

“哎,张婶,红梅妈蒸了包子,叫我过去吃。”邢成义笑着停下脚步。张婶放下毛衣针,指了指他手里的罐子:“你妈腌的酱黄瓜吧?上次我尝了一口,比城里卖的还香。红梅妈肯定喜欢。”俩人又聊了两句,邢成义才继续往前走,心里暖融融的——村里的人就是这样,谁家有点好吃的,总想着分对方一口,不像在BJ时,住对门的邻居都未必说过话。

到王红梅家院门口时,就闻见了包子的香味,混着柴火的气息,勾得人肚子直叫。王红梅正好从屋里出来,手里还拿着块抹布,看见他就笑:“来得正好,包子刚端上桌,我妈正说要给你留两个呢。”

邢成义跟着她进屋,王红梅妈正坐在炕沿上摆碗筷,看见他手里的酱黄瓜,赶紧接过去:“你这孩子,来就来,还带东西干啥?”说着就打开罐子闻了闻,“真香,晚上我拌面条,就着这个吃正好。”

炕桌上摆着一笼萝卜包子,白白胖胖的,还冒着热气。王红梅拿起一个递给他:“快吃,小心烫。我妈放了猪油渣,可香了。”邢成义接过包子,咬了一口,外皮软乎乎的,萝卜馅里混着猪油渣的香,咸淡正好,一点都不腻。他边吃边点头:“好吃,比我妈蒸的还香。”

王红梅妈听了,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你喜欢就多吃两个,锅里还有呢。”说着就给邢成义盛了碗小米粥,“刚熬好的,就着包子吃,暖和。”

邢成义吃了两个包子,喝了一碗粥,肚子才觉得饱了。王红梅坐在他旁边,手里拿着个没吃完的包子,小口小口地咬着,偶尔问他外公家的事:“你外公身体还好吗?珊珊是不是又调皮了?”

“外公挺好的,就是耳朵有点背,珊珊长高了不少,还懂事了,知道不乱花钱。”邢成义把下午带珊珊买发卡的事说了,王红梅听了,笑着说:“珊珊本来就乖,就是有时候爱闹点小脾气,你还总让着她。”

正说着,王红梅妈从里屋拿出个布包,递给邢成义:“成义,这是我前几天给你缝的护膝,你开摩托车冷,绑在腿上能暖和点。红梅说你要开饭馆,以后早起买菜,路上风大,正好用得上。”

邢成义接过布包,打开一看,是双深灰色的护膝,里面铺着厚棉絮,针脚缝得整整齐齐的。他摸了摸,软乎乎的,心里像揣了个暖炉:“阿姨,您又给我做东西,真是太麻烦您了。”

“麻烦啥,都是顺手的事。”王红梅妈摆了摆手,“你跟红梅是同学,又这么照顾她,我给你做点东西,应该的。以后你开了饭馆,要是忙不过来,就跟我说,我去给你帮忙择菜、洗碗,不要钱。”

邢成义听了,心里暖暖的,刚想说话,王红梅就抢着说:“妈,人家成义开饭馆,肯定要雇人的,你去帮忙,人家还得给你开工资呢。”王红梅妈笑着瞪了她一眼:“我跟成义说句话,你插啥嘴?”屋里的人都笑了,笑声裹着包子的香味,飘出窗外,落在院中的雪地上。

吃完包子,邢成义又坐了会儿,跟王红梅和她妈聊起开饭馆的事。他说想把镇上的老粮站租下来,那里地段好,面积也大,以前是粮站的仓库,稍微装修一下就能用。王红梅听了,眼睛亮了亮:“我知道那个地方,就在镇中学旁边,学生放学都从那儿过,生意肯定好。”

“我也是这么想的,”邢成义点了点头,“明天我就去镇上问问,看看能不能租下来。要是能租下来,就开始装修,争取开春就能开业。”

王红梅妈说:“装修的时候要是需要帮忙,你就说,我认识几个贴瓷砖的师傅,手艺好,还不贵。”邢成义赶紧道谢:“那太好了,阿姨,到时候肯定得麻烦您。”

聊到快七点,天渐渐黑了,邢成义才起身告辞。王红梅送他到院门口,从兜里拿出个东西递给她:“这个给你。”邢成义接过来一看,是个小小的平安符,红布缝的,上面绣着个“安”字。“我昨天去庙里求的,”王红梅小声说,“你开摩托车,又要开饭馆,求个平安符,保你平平安安的。”

邢成义攥着平安符,心里暖暖的,他把平安符放进贴身的兜里,笑着说:“谢谢红梅,我一定戴着,保准平平安安的。”

走在回家的路上,天已经黑透了,村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昏黄的光洒在地上,映着雪水的反光。邢成义摸了摸兜里的平安符,又想起王红梅妈缝的护膝,还有邢母腌的酱黄瓜,心里觉得特...

县城同学聚:烟火气里的旧情谊(补记·十续)

走在回家的路上,天已经黑透了,村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昏黄的光洒在地上,映着雪水的反光。邢成义摸了摸兜里的平安符,又想起王红梅妈缝的护膝,还有邢母腌的酱黄瓜,心里觉得特别满——就像刚吃撑了热包子的胃,暖得没处放。只是这暖意里,还裹着点没说出口的沉:年后,他终究是要回BJ的。

转天初六上午,日头刚把村道上的残雪晒得冒了点热气,邢成义就推着父亲新买的摩托车出了门。车身擦得锃亮,金属部件在阳光下泛着光,他往车把上挂了袋刚炒的瓜子,又回头喊:“红梅,再快点,早去能占着河边的好位置!”喊的时候,声音比往常亮了些,像是要把那点沉压下去。

王红梅从院里跑出来,手里攥着条格子围巾,笑着坐上后座:“急啥,黄河又不会跑。”话虽这么说,还是伸手轻轻攥住了邢成义的衣角。她没提BJ的事,邢成义也没提,摩托车发动起来,风裹着雪后清冽的空气吹在脸上,王红梅把脸往围巾里埋了埋,只悄悄把攥着衣角的手紧了紧。

到了黄河边,邢成义把摩托车停在路边的空地上,支好支架,还特意往车轮下垫了块石头防溜。两人牵着手往河边走,脚下的土带着冻硬的颗粒,踩上去咯吱响。远处的黄河水裹着碎冰,滚滚向东流,浪头撞在岸边石头上,溅起的水花落在枯草上,转眼结了层薄霜。

“你看这水,冬天都这么有劲儿。”邢成义指着河面开口,声音被风卷着散了点,“我在BJ见不着这个,那边的河冬天都冻得实实的,连个浪花儿都没有。”

王红梅侧头看他,阳光落在他侧脸,把眉峰的轮廓照得很清:“那你……到了BJ,记得多穿点,那边比家里冷。”

邢成义转头,正好对上她的眼睛,里面映着黄河的波光,还有点没说透的牵挂。他握紧了她的手,指尖传来的温度比阳光还暖:“知道。等开春BJ固定上班了了,我就回来——到时候,天天带你来河边转。”

王红梅笑着点头,把脸转回去看黄河,风还是凉的,可心里的暖意,早把这点凉盖过去了。她知道BJ远,但手里的温度、他说的话,都像定海神针,让她等着就好。

风卷着河面上的水汽吹过来,王红梅下意识往邢成义身边靠了靠,他顺势把胳膊搭在她肩上,两人就这么并肩站着,看河水裹着碎冰往前涌,好一会儿没说话。

后来还是邢成义先开口,声音比刚才轻了些:“BJ的事,去BJ再说。”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到时候你去BJ找我?”

王红梅眼睛亮了亮,立刻点头:“有空!我跟我妈说一声就行。”她想起什么,又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翻到记着字的一页递过去,“这是我前几天问我表姑要的菜谱,她以前在镇上食堂做饭,说这几道家常菜镇上人都爱吃,你看看用不用得上。”

邢成义接过来,指尖碰到纸页,还带着点王红梅身上的温气。本子上的字写得工工整整,每道菜下面都标着调料用量,连“萝卜炖粉条要多放姜片去腥”这样的小细节都记着。他翻了两页,抬头笑:“太有用了,比我在网上查的靠谱多了。等饭馆开了,头道菜就做这个炖粉条,算你的功劳。”

王红梅被他说得有点脸红,伸手把本子抢回来揣好:“谁要跟你抢功劳,我就是觉得……你一个人忙不过来。”

两人又沿着河边走了走,邢成义说起BJ工地上的事,说有时候加班到半夜,食堂关门了,就泡包方便面凑活,王红梅听着就皱起眉:“那多不顶饿,下次去之前,我给你装两罐我妈做的牛肉酱,拌面条吃也香。”

快到中午时,阳光更暖了些,地上的残雪化得更快,邢成义看了眼手表:“该回去了,我妈说中午包饺子,让你过去吃。”

往摩托车那边走时,王红梅忽然想起什么,拉了拉邢成义的手:“你到了BJ,要是想家里的味儿了,就给我打电话,我让我妈教我蒸包子,下次你回来,我蒸给你吃。”

邢成义停下脚步,转头看着她,眼里的光比阳光还软:“好啊,我等着。”他把她的手攥得更紧,心里那点关于分别的沉,早被这些细碎的约定冲得没影了——BJ再远,有这些盼头在,好像也没那么难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