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七章(30)白虎汤
换源:


       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应为“实”),白虎汤主之。

在中医经典理论中,伤寒脉浮滑这一症状描述,往往蕴含着对病情表里虚实的细致辨析。首先,脉浮通常意味着病邪在表,是机体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而脉滑,则多提示体内有热,气血涌动流畅,但也可能意味着有痰湿或食积等实邪存在。

白虎汤作为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阳明经热盛证,即热邪充斥于里,表现为高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四大症”。因此,这里的“里有寒”指的是“里有实”,指的是里热炽盛,形成实热证。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四味药组成,其中石膏辛寒清热,为主药;知母苦寒润燥,助石膏清热生津;粳米、甘草益胃护津,防止寒凉药物伤及脾胃。四药合用,共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之功,对于阳明经热盛证有显著的疗效。

因此,当遇到伤寒脉浮滑,且伴有里热炽盛表现时,如高热、大汗、口渴等,应考虑使用白虎汤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应保持敬畏之心,不断钻研和实践,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

白虎汤方

原文: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这个问题看起来是询问一个中药方剂的组成。在中医领域,每一种药材的用量和搭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以达到治疗或调理身体的目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方剂中的药材和用量:

知母六两:知母是一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中药,常用于治疗高热烦渴、肺热燥咳等症状。六两的用量,显示出这个方剂可能用于较重的热症。

石膏一斤(碎):石膏也是清热泻火的要药,尤其擅长清阳明胃火。一斤的用量相当大,进一步说明了这个方剂对于清热泻火的需求。同时,石膏被“碎”,有利于其有效成分的煎出。

甘草二两(炙):甘草在这里主要起到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的作用。炙甘草相对于生甘草,其药性更为温和,更适合用于这个方剂中,以平衡其他药材的寒性。

粳米六合:粳米在这里作为药引,有助于顾护脾胃,防止其他药材过于寒凉而伤及脾胃。六合的用量,也显示出这个方剂在清热泻火的同时,对于顾护脾胃的重视。

综合来看,这个方剂可能用于治疗高热、烦渴、肺热燥咳等症状,且症状较重。其中,知母和石膏的清热泻火作用尤为突出,而甘草和粳米则起到了调和诸药、顾护脾胃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方剂的使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同时,不同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对于同一方剂的反应也可能不同。因此,在使用中药方剂时,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切勿自行用药。

原文: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段描述,听起来像是一则古老的中药煎煮方法。在中医的世界里,每一种药材的煎煮都有其独特的讲究,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上四味”,指的是前面提到的四种药材:知母、石膏(碎)、炙甘草、粳米。这四味药材共同组成了一个方剂,旨在通过煎煮的方式,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用于治疗或调理身体。

“以水一斗,煮米熟”,这里的“一斗”是古代的量器,换算成现代单位大约是十升左右。这个水量是相当充足的,足以覆盖药材并充分煎煮。而“煮米熟”则意味着在煎煮过程中,粳米需要被煮熟。这不仅可以使粳米中的营养成分充分释放,还可以作为药引,增强方剂的效果。

“汤成去滓”,当药材和粳米煎煮到一定程度,汤汁变得浓郁时,就需要将药材渣滓过滤掉,只保留清澈的汤汁。这样,患者在服用时就不会受到药渣的干扰,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吸收汤汁中的有效成分。

“温服一升,日三服”,这是方剂的具体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一升的汤汁,每天需要服用三次。这样的服用频率和剂量,可以确保方剂在体内持续发挥作用,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