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八章(5)揭秘阳明病复杂病情:兼顾表里,避免误治风险
换源:


       原文: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内容,具体来说,是关于阳明病兼表证的治疗及误下后的变证。

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题目中的症状:“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这里描述的是一个阳明病兼太阳表证的情况。阳明病通常表现为里热实证,而太阳表证则表现为恶寒、发热、脉浮等。口苦、咽干是少阳病的症状,但在此处可能与阳明热盛有关;腹满是阳明里实证的表现;微喘可能是热邪壅肺或表邪未解;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则是太阳表证的典型表现,但脉紧通常与寒邪相关,这在阳明病中不常见,可能意味着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的复杂局面。

接下来,“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这句话指出了如果误用下法(即攻下法,用于里实证的治疗)的后果。由于此时表邪未解,里热虽盛但尚未形成坚实的燥屎,若急于攻下,不仅表邪不能外散,反而可能因攻下伤正而使邪气内陷,导致腹满加剧(正气受损,邪气更盛);同时,由于津液受损,小便生成无源,故见小便难。

在中医临床上,对于这类复杂病情,治疗时应兼顾表里,既要解表以散外邪,又要清里以泄热邪,同时要注意保护正气,避免过用攻伐之法。具体治疗方剂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原文: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对于问题中提到的“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我们可以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阳明病主要表现为里热实证,这是由于阳明经气旺盛,易化热生燥所致。在这个基础上,若能食,说明胃气尚强,能够受纳和腐熟水谷,这通常与外感风热之邪有关,因此被称为“中风”。这里的“中风”并非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而是中医对一种特定病证类型的描述,其特点是热邪偏盛,胃气未伤,病情相对较轻。

相反,若不能食,则说明胃气已伤,不能受纳和腐熟水谷,这通常与外感风寒之邪有关,且风寒之邪内传阳明,与里热相结合,形成寒热错杂的局面,病情相对较重,因此被称为“中寒”。这里的“中寒”同样不是现代医学中的寒冷损伤,而是中医对另一种特定病证类型的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中风”和“中寒”并不是绝对的寒热对立,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表现进行划分的。在实际临床中,阳明病的表现可能更为复杂多变,需要综合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进行辨证施治。

此外,阳明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同时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化裁。对于“中风”类型,可适当加用清热解表之品;对于“中寒”类型,则需兼顾温中散寒与清热泻火,以达到寒热平调、胃气得复的目的。

原文: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在中医经典《伤寒论》中,阳明病作为一个重要的病证类型,其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方法也颇具特色。对于问题中提到的“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我们可以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解析。

阳明病本以里热实证为主,但若中寒,则病情发生变化。这里的“中寒”并非指外感寒邪直接侵袭阳明,而是指阳明本热,因某种原因(如过食生冷、误用寒凉药物等)导致胃中阳气受损,寒邪内生。此时,胃阳不足,不能腐熟水谷,故见不能食;胃阳不布,津液不化,水道失调,故见小便不利;阳明经气外泄,但胃阳不足,不能固摄津液,故见手足濈然汗出。

由于胃中寒冷,水谷不能正常分化,清浊相混,故欲作固瘕。固瘕是一种中医病证名,指大便秘结不通,伴有腹中结块的症状。在这里,虽然未直接形成坚硬的燥屎,但胃中寒冷已导致水谷不别,清浊混杂,大便质地发生变化,初硬后溏。初硬可能是由于肠道前端仍有残余的热邪或燥屎,而后溏则是胃中寒冷、水谷不化的直接表现。

原文: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在探讨《伤寒论》中阳明病的这一特定条文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中医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条文背后的临床意义。

条文描述的是阳明病的一种特殊表现:患者初时欲食,但小便却反而不利,大便却保持正常。同时,患者伴有骨节疼痛,仿佛有热邪蕴藏于内,突然之间发狂,随后又自然汗出而病愈。对于这一系列症状,条文给出了解释:“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首先,我们来分析症状。欲食表明胃气尚强,有受纳和腐熟水谷的能力。然而,小便不利则提示津液输布障碍,可能与水液代谢失调有关。大便自调说明肠道功能尚属正常,未受明显影响。骨节疼痛、翕翕如有热状,以及突然发狂,这些症状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体内正邪交争的复杂局面。

接下来,我们探讨病机。条文中的“水不胜谷气”是关键所在。这里的“水”可以理解为体内的水液代谢,“谷气”则指脾胃的运化功能。当脾胃功能强盛,而水液代谢相对不足时,水液无法有效排出,与正气相争,形成了一种暂时的病理状态。这种状态下,患者可能出现一系列热象和神志异常。

然而,随着正气的不断充盛,以及水液代谢的逐渐恢复,体内的病理状态得以逆转。当正气足够强大时,它能够通过发汗的方式将体内的病邪排出体外,从而实现病愈。这就是“与汗共并,脉紧则愈”的含义。脉紧通常意味着正气充盛,有能力驱邪外出。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