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医经典理论中的六经辨证,特别是太阳病与阳明病的传变关系。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详细阐述了外感病(主要是伤寒)的六经传变规律及其治法。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这句话指的是疾病初起时,病邪在太阳经。太阳经主表,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当外邪侵袭,太阳经首当其冲,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此时,若采用发汗法,使邪气随汗而解,则疾病可愈。
然而,“汗先出不彻”,意味着发汗不彻底,病邪未能完全祛除。这可能是由于发汗方法不当、发汗力度不够、或者患者体质虚弱等原因所致。发汗不彻,病邪未能外散,反而内陷,病情随之发生变化。
“因转属阳明也”,指的是病邪由太阳经内传至阳明经。阳明经主里,与胃、大肠相表里,病邪入里后,可出现高热、口渴、大汗出、脉洪大等阳明病症状。这是因为阳明经多气多血,病邪入里后,正气与之抗争,产生剧烈的热象。
伤寒发热、无汗:这通常是伤寒病在太阳经的表现。太阳经主表,病邪侵袭时,正气与之抗争于表,出现发热症状。由于邪气闭郁,汗孔不开,故无汗。
呕不能食:这是病邪影响到少阳经或阳明经的表现。少阳经与胆相关,胆气不利则呕;阳明经与胃相关,胃气不和则不能食。但在这里,更可能是病邪尚未完全传变至阳明,而是处于太阳与阳明之间的过渡阶段,或是病邪同时影响了多个经脉。
而反汗出然者:这里的“反”字是关键,意味着之前无汗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开始出汗。这通常表示病邪已经离开了太阳经,不再闭郁汗孔,而是开始向内传变。汗出是阳明病的一个典型症状,因为阳明经多气多血,病邪入里后,正气与之抗争,产生热象,迫使津液外泄为汗。
是转属阳明也:根据前面的症状变化,可以判断病邪已经传变至阳明经。阳明病以高热、大汗、口渴、脉洪大等为主要表现。
原文: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三日”,这里的“三日”并非确指三天,而是指伤寒病发展的一个阶段。在中医理论中,伤寒病的发展往往遵循一定的规律,从太阳经开始,随着病邪的深入和正气的抗争,病情会逐渐发生变化,可能传变至其他经脉。
“阳明脉大”,阳明经在中医理论中主里、主热、主实。当伤寒病发展到阳明阶段时,病邪已经深入里部,正气与之抗争产生剧烈的热象,表现为高热、大汗、口渴、脉洪大等症状。这里的“脉大”就是指阳明经的脉象变得洪大有力,是阳明病的一个典型表现。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这句话揭示了伤寒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一个传变规律。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如果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病邪就可能深入里部,传变至阳明经,表现为阳明病的症状。
原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脉浮而缓”,这里的“浮”脉通常表示病邪在表,而“缓”脉则相对于紧脉而言,紧脉主寒、主痛,缓脉则相对平和,不紧急。在伤寒病中,脉浮而缓可能意味着病邪虽在表,但正气尚能与之抗争,病情尚未急转直下。
“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脾经与胃相表里,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在伤寒病中,如果手足保持温暖,说明脾阳尚健,病邪虽侵,但尚未伤及脾阳之本。然而,这里的“系在太阴”并非指病邪已经深入太阴,而是指病邪与太阴脾经有一定的关联或影响。
“太阴者,身当发黄”。在中医理论中,黄疸的成因多与湿邪有关,而湿邪往往与脾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太阴脾经受损,运化失职,湿邪内蕴,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即可导致身黄。但这里的“身当发黄”并非绝对,而是指太阴病的一种可能表现。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小便自利说明水湿有出路,湿邪得以排泄,不会郁积化热,因此不会导致黄疸的发生。这一点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即通过调节人体机能,使病邪有出路,从而避免病情恶化。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伤寒病发展到七八日时,如果大便变得干硬难解,说明病邪已经由太阴传变至阳明。阳明经主里、主热、主燥,病邪入里化热,灼伤津液,导致大便干燥。此时,治疗应着眼于清热润燥、通腑泄热,以恢复阳明经的正常功能。
原文: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然微汗出也。
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伤寒”指的是外感病邪,以寒邪为主,但也可能夹杂其他病邪。“转系阳明”意味着病邪从原来的经脉(如太阳经)传变至阳明经。“其人濈然微汗出也”是描述患者的一种症状表现,“濈然”形容汗出连绵不断的样子,“微汗出”则指汗出量不多,但持续不断。
在伤寒病的发展过程中,病邪可能会随着正气的抗争和病势的变化,在不同的经脉之间传变。当病邪传至阳明经时,由于阳明经多气多血,病邪与正气抗争激烈,产生热象,迫使津液外泄为汗。但此时汗出并不如阳明病大汗淋漓那样剧烈,而是表现为连绵不断的微汗出。
这种微汗出的症状,是阳明病初期或病邪初入阳明时的一种表现。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阳明病的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如高热、口渴、脉洪大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伤寒转属阳明的患者都会出现微汗出的症状,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
在临床上,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舌脉等因素,综合运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对于伤寒转属阳明的患者,治疗时应注重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