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在探讨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关于阳明病的描述时,我们首先要理解“阳明病”这一概念。阳明病,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指的是里热实证,多因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或腑所致。这里的“阳明”,并非仅指现代医学中的消化系统或某一具体器官,而是中医理论中对于人体阳气最为旺盛、功能最为活跃的部位的抽象概括。
针对问题中提到的“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案给出了三个典型的外在表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下面我将逐一解析这些表现:
1.身热:阳明病由于邪热亢盛,患者常表现出体温升高,全身发热的症状。这是体内阳气过盛,热能外散的表现。
2.汗自出:阳明病热势炽盛,逼迫津液外泄,故见汗出。这种出汗并非因外界因素(如天气热、运动等)引起,而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出,故称为“汗自出”。
3.不恶寒反恶热:在中医理论中,恶寒是外感寒邪或阳气不足的表现。而阳明病患者由于体内阳气过盛,热邪充斥,故不畏寒冷,反而对热感到厌恶。这是阳明病与太阳病(外感风寒初期)在症状上的重要区别之一。
原文: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往往需要从患者的具体症状入手,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这一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中医对于外感病初期症状变化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医所说的“病得之一日”,并非严格意义上的24小时,而是指疾病初起,病程尚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反映了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以及机体的反应能力。
对于“不发热而恶寒者”,这通常意味着患者体内正气尚足,能够与外来病邪进行一定程度的抗争。恶寒是外感病初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反映了病邪侵袭,机体阳气受到抑制,不能温煦体表,从而产生寒冷感。然而,这里的“不发热”并不意味着病邪不强或机体反应不敏感,而是可能由于病邪尚未充分展开,或机体正气尚能维持一定的平衡状态。
接下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则揭示了疾病发展的一个可能趋势。随着病邪的进一步侵袭和机体正气的持续抗争,恶寒的症状可能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此时,机体为了排除病邪,可能会通过出汗的方式来实现。出汗是中医中常见的驱邪外出途径之一,它有助于调节体温、排除毒素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然而,随着汗出的同时,患者可能会由恶寒转为恶热,这是因为随着病邪的排出和机体阳气的恢复,体内阳气过盛,产生了一种热感。
综上所述,对于“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的问题,我们可以理解为疾病初起时的一种特殊症状表现。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可能会经历恶寒减轻、汗出以及恶热等不同的症状阶段。这些症状的变化反映了机体与病邪之间的抗争过程以及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原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在中医理论中,恶寒是外感病初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反映了病邪侵袭,机体阳气受到抑制,不能温煦体表,从而产生寒冷感。然而,恶寒并非会持续存在,随着病程的发展和机体正气的抗争,恶寒的症状往往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这就是“恶寒何故自罢”的问题所在。
对于这一问题,“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这一解释。在这里,我们需要理解几个关键点:
1.阳明居中,主土也:阳明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指的是阳明经和阳明腑,它们与脾胃密切相关,而脾胃在五行中属于“土”。阳明居中,意味着阳明经腑位于人体的中部,是气血生化之源,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这里的“万物”可以理解为人体内的各种病理产物和病邪。阳明居中,具有强大的运化功能,能够将体内的病理产物和病邪进行消化、吸收和排泄。因此,当病邪侵袭人体时,如果阳明功能正常,就能够将病邪及时清除,防止其进一步传变。
3.始虽恶寒,二日自止:这是指在外感病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寒的症状。然而,由于阳明居中主土,具有强大的运化功能,能够迅速将病邪清除。因此,恶寒的症状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如二日)自行消失。
4.此为阳明病也:这里的“阳明病”并非指单纯的阳明经腑疾病,而是指由于阳明功能异常(在这里是功能过强,能够迅速清除病邪)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在外感病初期,如果恶寒症状在短时间内自行消失,且伴随有其他阳明病的症状(如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等),就可以诊断为阳明病。
综上所述,恶寒自罢的原因在于阳明居中主土,具有强大的运化功能,能够迅速将体内的病邪清除。在外感病初期,如果恶寒症状在短时间内自行消失,且伴随有其他阳明病的症状,就可以诊断为阳明病。这一解释既符合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中医对于疾病发展的动态观察和整体把握。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