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八章(7)阳明病深入解析:从病理到治疗的全面探讨
换源:


       原文: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本是里热实证的一种表现,通常伴随着高热、大汗、口渴、脉洪大等症状,这是因为阳明经气过盛,热邪内炽所致。然而,条文中所描述的“反无汗而小便利”,则呈现了一种与典型阳明病相反的表现。无汗提示表邪未解,或津液已伤,汗源不足;而小便利,则表明膀胱气化功能正常,水液能够从下焦排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内津液并未完全耗竭,或是病邪尚未深入下焦。

接下来,“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呕与咳,往往是邪气上逆的表现,可能由于阳明热邪上扰,或是病邪由表入里,影响肺胃之气机。手足厥冷,则是阳气不达四末的征象,可能与阳明热盛,阳气郁闭于内,无法外达有关。这种阳气郁闭的状态,往往伴随着气血运行不畅,头部作为诸阳之会,气血瘀滞则易发头痛。

反之,“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这意味着如果上述症状均未出现,说明病邪未及肺胃,阳气也未被严重郁闭,因此头部气血通畅,不易发生头痛。

这段条文通过对比阳明病的不同表现,揭示了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病理机制及其对应的临床症状。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结合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原文: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作为中医六经辨证中的一种,主要反映了胃肠实热、津液耗伤的病理状态。在这里,“但头眩,不恶寒”的症状组合,提示我们病邪可能已由表入里,阳明热盛,阳气上冲,导致头目眩晕;同时,由于阳明病本身属于里热证,故患者不再表现出恶寒的表证。

“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一句,揭示了阳明热盛对患者食欲和呼吸系统的影响。阳明热邪炽盛,胃火亢旺,往往导致患者食欲亢进,即“能食”。然而,若热邪上扰,灼伤肺津,或热邪循经上犯咽喉,则易引发咳嗽和咽痛。这里的“咳”与“咽痛”是相互关联的,都是阳明热邪上扰、灼伤津液的表现。

反之,“若不咳者,咽不痛”,则进一步强调了咳嗽与咽痛之间的因果关系。若患者无咳嗽症状,说明阳明热邪未上扰肺津,咽喉部位未受灼伤,因此不会出现咽痛。

原文: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作为一种里热实证,其临床表现多样,而“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侬(此处应为‘懊憹’,意为心中烦热不适,但为便于理解,我采用‘懊侬’这一近似发音进行解释),身必发黄”这一条文,便深刻揭示了阳明病在特定病理状态下的独特表现。

首先,我们来逐一解析条文中的症状:

1.无汗:在阳明病中,无汗往往提示表邪未解或津液耗伤,汗源不足。阳明本为阳热之经,热邪内炽,本应汗出以散热,但此时无汗,说明热邪郁闭于内,无法外散。

2.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即排尿不畅或尿量减少,这通常与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有关。在阳明病中,小便不利往往意味着津液耗伤,水液代谢障碍,或是热邪下迫膀胱,影响膀胱气化。

3.心中懊侬:这是阳明病常见的自觉症状,表现为心中烦热不适,难以名状。它反映了阳明热邪内炽,扰乱心神的状态。

当这些症状同时存在时,便容易引发“身必发黄”的后果。发黄,即黄疸,是中医临床中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等组织黄染。在阳明病中,发黄往往是由于热邪内蕴,津液耗伤,湿热蕴结于肝胆,胆汁外溢所致。

具体来说,无汗导致热邪无法外散,小便不利则使湿热无从下泄,心中懊侬反映了热邪内炽的状态。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湿热蕴结于体内,最终引发黄疸。

因此,在治疗阳明病伴发黄疸时,中医常采用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的方法,以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消除黄疸症状。

原文: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本身属于里热实证,患者往往表现出高热、大汗、口渴、脉洪大等症状。然而,在这条条文中,患者不仅患有阳明病,还受到了“被火”的影响。这里的“被火”,可以理解为患者受到了外部的火热刺激,如过度使用热性药物、艾灸或物理热疗等。

在阳明病的基础上,患者受到火热刺激后,出现了“额上微汗出”的症状。这看似是热邪外散的表现,但实际上,由于阳明病本身津液已伤,加之火热刺激,使得津液更加耗损。此时,额上微汗出,实际上是津液外泄的一种表现,而非真正的热邪外散。

同时,条文还提到了“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即排尿不畅或尿量减少,这通常与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有关。在阳明病中,由于热邪内炽,津液耗伤,往往会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进而影响小便的排泄。

当阳明病患者受到火热刺激,出现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时,便容易引发黄疸。这是因为热邪内蕴,津液耗伤,湿热蕴结于肝胆,胆汁排泄不畅,最终外溢于肌肤,导致黄疸的发生。

因此,在治疗阳明病伴发黄疸时,中医常采用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的方法,以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消除黄疸症状。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使用热性药物或物理热疗等方法,以免加重病情。

原文: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阳明病本身以里热实证为主,患者往往表现出高热、口渴、便秘等症状。而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反映人体气血的运行状态和病邪的性质。

当阳明病患者出现“脉浮而紧”时,这提示我们病邪已由表入里,但仍有外达之势。脉浮主表,紧脉则反映了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的状态。在阳明病中,脉浮而紧往往意味着热邪内炽,但尚未完全郁闭于内,仍有向外发散的可能。此时,患者往往会出现潮热发作有时的症状。潮热,即如潮水般定时发作的高热,这反映了阳明热邪在特定时间内向外发散的表现。

而当阳明病患者仅表现为“脉浮”时,这则提示我们病邪已完全入里,热邪内炽,津液耗伤。脉浮而无紧象,说明寒邪已解,热邪成为主要矛盾。此时,患者往往会出现盗汗出的症状。盗汗,即在夜间睡眠时自发出汗,醒后汗止,这反映了阳明热邪在夜间阴盛阳衰之时,乘虚外泄的表现。

综上所述,通过脉诊与症状的结合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阳明病的病理状态和临床表现。在治疗阳明病时,中医常采用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的方法,以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同时,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及病史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