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首先,阳明病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指的是阳明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所主的病变,多表现为里热实证。这里提到的“口燥”,即是患者感到口干舌燥的症状,这是阳明病里热炽盛,津液受损的表现。
“但欲漱水,不欲咽”,指的是患者虽然口干,却只想用水漱口,而不愿意将水吞下。这一症状反映了患者体内虽有燥热,但津液并未严重耗伤到无法吞咽的地步,只是由于热邪上扰,使得患者口腔内感觉不适,需要通过漱口来缓解这种不适。
至于“此必衄”,衄即鼻出血,是阳明病热邪上攻,迫血妄行的一种表现。当阳明经热邪过盛,不仅会导致口干舌燥,还可能循经上扰,灼伤鼻窍血脉,引发鼻衄。因此,条文中的“此必衄”,是对阳明病热邪炽盛,可能出现鼻衄症状的一种预判。
原文: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阳明病,其本质特点是里热炽盛,故而患者本就有自汗出的表现,这是机体为了散热而自然排出的汗液。然而,如果医者在此基础上再行重发汗之法,虽可能暂时缓解病邪,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条文中提到,经过这样的治疗后,患者的病状看似已经好转(病已瘥),但仍感到轻微的烦躁且难以消除(尚微烦不了了)。这里的关键在于,过度发汗导致了津液的严重耗损。津液,在中医理论中,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它滋润着脏腑、经络、官窍,同时也是大便得以顺畅排出的关键。
当津液大量流失,胃中就会变得干燥(胃中干燥),进而影响到大肠的传导功能。大肠主传化糟粕,需要津液的滋润才能顺利排出粪便。因此,当胃中干燥时,大肠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大便变得坚硬(大便硬)。
这条条文告诉我们,在治疗阳明病时,应谨慎使用发汗之法,以免过度耗伤津液,引发新的问题。对于已经因过度发汗而出现大便硬结的患者,治疗时应注重生津润燥,以恢复大肠的正常传导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洞察往往细致入微,这一点在关于大小便的观察与解读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让我们来解析一下“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这里提到,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会询问患者的小便频次。如果原本患者每日小便三四次,而今日减少到两次,这可能意味着体内的津液有所保留,未过多地通过小便排出。在中医看来,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它参与人体的代谢、滋润、濡养等多个方面。当津液保留在体内,特别是当它们有可能“还入胃中”时,这为大便的排出提供了有利条件。
接下来,“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小便频次减少与大便即将排出的关系。小便数少,意味着通过这一途径排出的津液减少,那么这些原本可能流失的津液就有可能“还入胃中”,进而滋润大肠,促进大便的排出。在中医理论中,大肠主传化糟粕,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津液的滋润。当大肠得到足够的津液滋润时,大便就能顺畅地排出。
这段描述揭示了中医通过观察小便频次来判断体内津液代谢状态,进而预测大便排出情况的方法。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医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体征以及舌脉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和治疗决策。
原文: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伤寒,作为中医外感病的一种,其病程中往往伴随着各种复杂的症状表现。其中,“呕多”这一症状,指的是患者频繁呕吐,这通常是胃气不和、邪气犯胃的表现。在中医理论中,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当胃气不和时,就会出现呕吐等症状。
而“阳明证”,则是指阳明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所主的病变,多表现为里热实证,如高热、口渴、便秘等。在伤寒病程中,阳明证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然而,条文明确指出,“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这里的“攻”,指的是使用攻下法,如承气汤等方剂,以泻下通便、清除里热。但在患者呕吐频繁的情况下,即使存在阳明证,也不宜使用攻下法。因为攻下法会进一步损伤胃气,加剧呕吐症状,甚至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究其原因,频繁呕吐已经表明胃气不和,此时再使用攻下法,无异于雪上加霜,会使胃气更加受损。在中医理论中,胃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胃气强则人体健康,胃气弱则人体多病。因此,保护胃气是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对于伤寒呕多的患者,即使存在阳明证,也不宜使用攻下法。而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调和胃气、止呕等治疗方法,以恢复胃气的正常功能。同时,也需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原文: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对于“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这一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当阳明病患者出现“心下硬满”这一症状时,情况就变得复杂了。心下,即胃脘部,是脾胃所在之处。硬满,则意味着该部位出现了质地坚硬、胀满不适的症状。这通常是邪气内结、气血瘀滞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医者盲目地使用攻下法(如承气汤等方剂)以泻下通便、清除里热,就可能会犯下大错。因为攻下法虽然能够清除肠道内的实热,但也会进一步损伤脾胃之气,导致病情恶化。特别是当邪气已经内结于心下时,攻下法可能会使邪气更加深入地扩散,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条文中提到,“攻之,利遂不止者死”。这里的“利”,指的是腹泻或下利。当攻下法导致腹泻不止时,意味着脾胃之气已经严重受损,无法固摄津液,进而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危重症状。此时,患者的生命已经岌岌可危。
然而,如果攻下后患者的腹泻能够自行停止(利止),则说明脾胃之气尚未完全耗竭,机体仍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有可能逐渐康复。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利止,也并不意味着病情已经完全好转。医者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对于阳明病心下硬满的患者,医者应谨慎使用攻下法,以免加重病情、引发危重后果。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原文: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面合色赤”,则是指患者的面部呈现出明显的红色,这是阳明病里热上蒸、气血充盈于面部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攻之”,意味着医者不宜使用攻下法(如承气汤等方剂)来泻下通便、清除里热。为什么呢?因为面合色赤已经表明患者的阳明热邪较盛,且已经上扰面部。此时如果使用攻下法,虽然可能暂时缓解里热,但也可能导致热邪更加深入地扩散,甚至引发其他变证。
条文进一步指出,“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这里描述的是如果医者不顾面合色赤而强行攻下,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发热,是热邪内扰、正气抗邪的表现;色黄,则可能是热邪熏蒸肝胆,导致胆汁外溢于皮肤,形成黄疸;小便不利,则是热邪灼伤津液,导致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排出不畅。
这些症状的出现,都意味着患者的病情已经进一步恶化。因此,对于阳明病面合色赤的患者,医者应该谨慎使用攻下法,而是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等治疗方法,以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
综上所述,这条条文不仅揭示了阳明病面合色赤时不可攻之的病理机制,还为我们提供了治疗阳明病时需要注意的重要原则。在临床实践中,医者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以及舌脉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制定出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