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十章(1)太阴病症状解析:腹满、呕吐、自利,你中招了吗?
换源:


       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在中医理论中,太阴病主要涉及脾的病变,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喜燥而恶湿。当脾阳受损,运化失职,寒湿内停时,便会引发一系列症状。

“腹满而吐,食不下”以及“自利益甚”的症状,在中医理论中确实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首先,我们来看看“腹满而吐,食不下”的情况。

在中医看来,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当脾阳不振时,就如同冬日里的阳光不够温暖,地面的冰雪难以融化一样,脾胃内的寒湿之气便会内阻,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这种不畅就像是一条被堵塞的河流,水流无法顺畅流动,腹部因此胀满不适。同时,胃气本应以下降为顺,但由于寒湿内阻,胃气反而上逆,从而出现呕吐、食欲不振的症状。

“自利益甚”的情况。这里的“自利”指的是腹泻,而“益甚”则意味着症状逐渐加重。脾主运化水湿,当脾失健运时,就如同堤坝出现了漏洞,水湿之邪便会下注肠道。肠道内的水分增多,大便因此变得稀溏,次数也随之增多,腹泻症状逐渐加重。

“时腹自痛”这一症状,它通常表现为一种隐隐作痛,时作时止的感觉。在中医理论中,这种疼痛往往与寒湿凝滞、气机不畅有关。想象一下,当寒气和湿气交织在一起,如同冬日里的冰霜覆盖了大地,气血的运行自然会受到影响,变得不那么流畅。这种不流畅,在中医里就被称为“不通则痛”。因此,“时腹自痛”便是寒湿之气阻滞在腹部,导致气机不畅所引起的。

而“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句话,则是针对治疗上的一个误区。这里的“下之”,指的是误用了攻下之法。在中医里,攻下之法通常用于实证、热证,通过泻下来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然而,太阴病本质上是一种虚证、寒证,其治疗原则应当是温补脾胃,以扶助正气。如果误用了攻下之法,不仅会进一步损伤已经虚弱的脾阳,还会使寒湿之气更加凝滞不化。这样一来,寒湿之气便会积聚在胃脘部(即胸下),导致该部位出现结硬的症状。

因此,在治疗太阴病时,我们应当遵循“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采用温补脾胃的方法来恢复脾胃的功能,而不是盲目地使用攻下之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时腹自痛”以及可能出现的“胸下结硬”等症状。

原文: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这一术语,描述的是外感风邪,侵犯太阴脾经所致的病症。这里的“太阴”,主要指的是中医脏腑理论中的脾脏及其经络系统,与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有所区别。

“四肢烦疼”,可以理解为四肢肌肉烦扰疼痛,这是风邪外袭,太阴脾经受邪,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风邪善行数变,易袭阳位,而四肢为阳气之末,故易受风邪侵袭。

“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这句话需要从脉象的角度来理解。在中医诊断中,脉象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其中,“阳微”指的是脉象轻按微弱,代表正气稍虚,或邪气已退而正气未复;“阴涩”则指重按脉象涩滞不畅,涩脉主血行不畅或精伤血少,此处可能表示病邪虽在,但已趋衰退;“而长者”,长脉通常主气血充盛,病情向愈。因此,“阳微阴涩而长者”,整体而言,可能意味着虽然患者正气尚虚,但病邪已衰,气血有逐渐充盛的趋势,是病情向愈的征象。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这句话,描述了太阴脾经受风邪侵袭后的一种特定脉象及其预后判断。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作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原文: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在中医经典《伤寒论》中,“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这一论述,蕴含了中医对时间与疾病关系的深刻认识。这里的“太阴病”,主要指的是中医脏腑理论中的脾脏及其经络系统所出现的病变,与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概念有所不同。而“欲解时”,则是指疾病有趋向于缓解或痊愈的时间段。

“从亥至丑上”,具体指的是从晚上9点(亥时)到凌晨3点(丑时)这一时间段。在中医五行学说中,脾属土,而土旺于辰、戌、丑、未四个时辰,其中丑时为土气最为旺盛之时。同时,根据中医阴阳学说,亥时为阴极阳生之时,阴气渐退,阳气初生;而丑时则为阳气进一步上升,阴气逐渐收敛的阶段。

太阴病属于阴证、寒证,其发病多与脾阳不足、寒湿内停有关。因此,在阴气逐渐消退、阳气逐渐上升的亥至丑时,太阴病患者的机体阳气得以增强,有助于驱邪外出,从而使病情趋向于缓解或痊愈。当然,这并不是说太阴病只有在亥至丑时才能缓解或痊愈,而是指在这一时间段内,患者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对增强,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的时间医学观念并非绝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差异、病情轻重、治疗干预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不能单纯依赖时间因素来判断疾病的预后。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