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在中医理论中,伤寒病邪入侵人体后,有其特定的传变规律,通常从阳经开始,逐渐向阴经深入。这里提到的“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是指病邪已经传变至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的尽头,接下来应当传至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
然而,“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这是病人表现出的实际症状与预期不符的情况。在中医看来,如果病邪已经深入三阴经,病人的脾胃功能往往会受到严重影响,出现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但这位病人却能正常进食且不呕吐,这说明他的脾胃功能并未受到严重损害,也即“三阴不受邪”。
从中医的辩证思维来看,这一症状表现提示我们,虽然病邪可能已传至三阳经的末端,但由于病人自身的正气尚足,或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和调养,使得病邪未能进一步深入三阴经。这是一种病情向好的趋势,也说明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继续扶持正气,驱邪外出。
当然,这只是基于中医理论的一种解释。在实际临床中,还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辩证施治。
原文: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伤寒,即外感热病的一种,三日通常指的是病程的一个阶段。少阳,指的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脉小,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脉象的细弱,它反映了人体正气与病邪斗争的状态。
当伤寒病发展到第三天左右,如果医生诊察到患者的少阳脉变得细弱,这往往意味着病邪已经逐渐衰退,正气开始恢复,病情趋向于好转。因为少阳经在中医理论中主疏泄,是调节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通道。当病邪侵犯少阳经时,往往会导致气机不畅,脉象洪大或弦紧。而脉象转小,则可能是病邪被正气驱逐,少阳经的气机逐渐恢复正常的表现。
当然,这里的“欲已也”并不是说病情已经完全痊愈,而是指病情有了向好的趋势。在实际临床中,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体质、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的预后判断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随着病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即使出现了“少阳脉小”这样的好转迹象,也不能掉以轻心,而应该继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原文: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这句话,揭示了少阳病自然缓解或趋向好转的时间规律。为了深入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中医的时间医学理论谈起。
中医的时间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时间节律密切相关。一天之中,随着日月星辰的运转,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也会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这种时间节律不仅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作息上,更深刻地影响着疾病的发病、传变和预后。
少阳病,是中医六经辨证中的一种病证类型,主要涉及到少阳经的病变。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它们在人体中起着疏泄气机、调节水火、主持决断的重要作用。少阳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反映了少阳经气机不畅、水火失调的病理状态。
“从寅至辰上”,指的是凌晨3点到上午9点这一时间段。在中医五行学说中,寅时属木,为少阳之气生发之时;辰时属土,为胃经当令,是阳气渐盛、脾胃功能开始活跃的阶段。从寅至辰上,正好涵盖了少阳之气从初生到逐渐壮大的过程。
因此,“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少阳病的过程中,如果患者正气尚足,能够顺应自然界的时间节律,那么在寅至辰上这一时间段内,少阳经的气机有可能得到自然的疏泄和调节,从而使病情趋向好转。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少阳病一定会在这个时间段内痊愈,而是说在这个时间段内病情有可能出现自然的缓解趋势。
在实际临床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时间规律来指导治疗。比如,在寅至辰上这一时间段内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或针灸治疗,可能会增强疗效,促进病情的好转。同时,也可以提醒患者在这个时间段内注意休息、调整饮食等,以顺应自然界的时间节律,促进身体的康复。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