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原文描述的是一种中医临床上的复杂病情及其处理原则。在中医理论中,“吐、下、发汗”是三种基本的治疗方法,分别用于排除体内的病邪,但如果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形成所谓的“坏病”。
我们来解析一下原文中的关键词:“吐、下、发汗”指的是通过催吐、泻下、发汗的方式来治疗疾病;“谵语”则是指患者胡言乱语,神志不清的症状,这通常是病情严重或误治后的表现;“柴胡汤证罢”意味着原本适用柴胡汤的证候(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已经消失,说明病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此为坏病”即指由于治疗不当,病情恶化形成的复杂难治的病症。
接下来,“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是处理这类坏病的基本原则。这句话的意思是,医生需要仔细分析病情恶化的原因(即“知犯何逆”),然后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即“以法治之”)。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面对这种坏病,医生需要运用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的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病情信息,仔细辨析病因、病机、病位,然后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可能包括调整原有的治疗方法,或者采用新的方剂和药物,以达到驱邪扶正、调和阴阳、恢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
原文: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三阳合病”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证候,它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三经的邪气同时侵犯人体,导致一系列症状的出现。针对“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这一具体描述,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角度来解析这些症状。
“脉浮大”是三阳合病常见的脉象之一,它反映了病邪在表,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盛于脉中的状态。而“上关上”指的是脉象在关部(即寸关尺三部脉中的中部)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可能与三阳经邪气汇聚于中焦有关。
接着,“但欲眠睡”是三阳合病患者常见的神志症状之一。由于三阳经邪气内扰,心神不宁,患者往往感到困倦欲睡。然而,这种困倦并非真正的疲劳所致,而是病邪干扰心神的表现。
“目合则汗”是三阳合病的又一典型症状。当患者闭上眼睛时,汗液会不自觉地流出。这可能是由于三阳经邪气内盛,迫使津液外泄所致。同时,这也可能与患者体内阴阳失衡、营卫不和有关。
对于三阳合病的治疗,中医通常采用调和三阳、驱邪外出的方法。具体方剂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来决定。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三阳合病病情复杂多变,治疗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调养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定期复诊和随诊也是确保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
原文: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六七日,指的是患者感染伤寒病毒已经经过了六七天的时间。在这个阶段,原本可能伴随的高热症状(即“大热”)已经不明显或者消失了,但患者却出现了躁烦的表现。这里的“躁烦”可以理解为患者情绪烦躁不安,心神不宁。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文给出了答案:“此为阳去入阴故也”。在中医理论中,“阳”通常代表人体的正气、功能活动以及热、动的一面;而“阴”则代表人体的物质基础、营养滋润以及静、藏的一面。当伤寒病发展到六七日时,原本在表的阳气(即抗邪于外的正气)可能因治疗不当或病情进展而逐渐内陷,由阳分进入阴分。这种阳气内陷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病邪的深入和病情的加重。
阳气内陷后,原本在表的热邪可能随之深入,但由于阴分的相对寒凉和收敛性质,热邪的表现可能不再那么明显(即“无大热”)。然而,阳气内陷和病邪深入的过程却会严重干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心神不宁、烦躁不安等神志症状的出现(即“其人躁烦”)。
因此,这句话提示我们,在伤寒病的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尤其是神志症状的出现。一旦发现阳气内陷、病邪深入的征象,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驱邪外出、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