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龙腾大泽乡 > 中流击水(十六)
换源:


       十一

接到司马欣的报告,冯劫很是震惊。

震惊的倒不是攻关受挫,而是压根儿就不得其门而入。占据函谷关的,哪里是什么乌合之众,分明是旷世高人,连章邯都摸不到头脑。

看来贼势发展已进入了2.0版,已由靠人多势众转为了注重智慧。在此转折期如不能强力遏止,到了3.0版,贼众人员、军队素质全面碾压了朝廷,就只能改朝换代了。

冯劫越想越觉得形势危急,急忙将情况奏报了二世。

二世闻报,异常惊愕,第二次国务会议至今不过半个月,会议上众臣都信心十足,尤其是章邯,大有贼不足平的意气,如今怎么连函谷关的门都摸不着?莫非贼势已不可遏制?

想到这层,二世不禁脊背发凉,神情由愤怒转为了惊恐。

赵高长于察言观色,二世的心理自然逃不过他的眼睛。

赵高的思绪与二世不同。

二世焦虑的是,如果贼势野蛮生长,自己靠谁保全身家性命和江山社稷。

赵高思谋的却是,如何借由贼势演变,重塑中枢,挤掉他人,由自己总览朝政。

在始皇帝身边服务多年,赵高切身感受了皇帝的威严,朝廷的强大,从没认为贼人会小鱼掀起大浪。

对于眼前的形势,赵高有着自己的洞察。

荥阳被围,根子并不是贼人多厉害,而是李由特定的身份。他只想守住城池,如此就保住了荣华富贵,朝中有李斯,不怕有人弹劾,手下也因此俯首听命,没有异议。换其他人做郡守试试?敢有李由这样的逍遥吗?他只能全力抗贼,促请朝廷出兵,如何能困守两个多月?那样的话,早被查办了。

兵顿函谷关,主要原因是章邯疏于战阵,面对挫折,不敢放手拼搏,唯恐失利,丢掉来之不易的骊山军团统帅位置,所以才重拾上次会议的提议,提请长城军团出兵夹攻。

赵高思虑老道,长于阴谋。对于李由、章邯心中的小九九,自然是看破不说破。他深知其中的厉害,一旦对二世说了,二世必然震怒,将其治罪。但两人也有嘴,在朝廷也有根基,一旦矢口否认,将罪因推为“贼势太盛”,那么,“贼势太盛”的根由,就落在了自己的身上,毕竟,是自己隐瞒不报的嘛,无论出于什么动机,事实是抹不去的。

显然,这是不可取的。

而真到了贼势太盛时,再将这些小九九和盘托出,并辅以他们剿贼不力,甚至“通贼”的铁证,那情况就不同了。那时他们就百口莫辩了,哪里还会掰饬贼势太盛的根由呢!贼人攻城,必经的一道手续就是劝降,或射劝降书,或派人招降,将其定为“同贼”罪证,谁能自证清白。

赵高此时要做的,就是关心二世,事事为他着想,获得二世充分的信任,立牢朝廷。

当二世找来赵高商讨对策时,赵高老成地建议道:“朝中大臣多为先帝老臣,他们历练多,忠于陛下,臣以为,还是群策群力稳妥。”

二世深为感动,对赵高袒露了心扉说:“李斯、杨德、冯劫三人,虽然忠勇可嘉,可都年事已高,一旦他们弃世而去,朕又依靠何人?”

说罢,不胜唏嘘。

赵高忙宽慰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嘛。他们身后,自然出现新的才俊。陛下务请宽心。”

第三次国务会议开得比前两次严肃。

由于前两次低估了贼寇力量,出现了意外情况,这次会上,大家的态度慎重了许多。

二世对于会议是极其重视的,特意让冯劫转告司马欣在咸阳多住几天,参加国务会议,以便朝臣了解前线情况,让章邯了解朝廷的决策。

会上,首先由司马欣介绍了骊山军团在函谷道遭受伏击,章邯亲自临险境察看地形,以及采取的种种努力情况。

与会者听了,都默默无言,大家知道,情况远比预想的严峻。

赵高问道:“这么说,你们遭受了重大损失,却连贼人的影子也没抓到,也没找到破敌之策。是这样吧?”

司马欣羞愧地答道:“是这样的。”说罢,就低下了头。

赵高为了缓和气氛,又问道:“你们知道贼人的情况吗?比如有多少人,领头的是谁。”

司马欣答道:“章将军责令我们查清情况。无奈关路已断,没有从关内过来的人,因此,我来时,这些情况赏不清楚。”

(谢谢您的关心!)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