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龙腾大泽乡 > 朔风劲吹(三)
换源:


       三

陈馀被称一些人称为“儒者”,是因为他读过许多书,包括兵法,因此,比起武臣、张耳,陈馀的军事素养要高出许多。

陈馀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安下营寨后,就派出侦查部队向常山郡方向前出,监视秦军动向,了解秦军的排兵布阵,以便寻找其弱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战而胜之。

到了第三天,侦查部队派人来报:秦军前锋已到柏人,距军营只有一百五十里了。

陈馀赶紧问秦军阵容。探报答道:“秦军阵容严整,分作两行开进。前锋部队的前面是游骑,负责侦查,保证部队不受袭击。”

陈馀又询问了秦军的装备情况,如兵器、盔甲等,探报一一汇报了观察到的情况。

陈馀是一个严谨的将领,并不满足于听汇报,更注重亲身考察。

第二天早上,陈馀带着几个军官、一百名士卒,骑马向前,亲自考查秦军情况和沿途的地形。

一行人策马急行,意在尽早看到秦军。

到了巳时,果然看到了秦军行进的前锋。

果如昨日的探报,队伍前面是稀疏的游骑,警惕地察看着周围的情况。

陈馀赶紧令随行人员隐蔽好,自己则凝神地观看着行进的大军。

细心的陈馀注意到,游骑士卒是穿戴盔甲的,因为他们处于战斗状态,随时会遭遇敌人。而行进中的士卒是不着盔甲的,因为他们处于行军状态,顶盔掼甲会无谓地消耗体力,他们的盔甲由辎重车统一运输,正式作战时才披挂整齐。

队形折射的是军队素质。从秦军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的步幅来看,他们是训练有素的,是自己的士卒不能比肩的。

再看秦军的装备,也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兵种,有着不同的武器,枪兵扛枪、戈兵持戈、弩兵携弩,从动作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技能相当娴熟。

临近中午,秦兵停了下来,开始埋锅造饭。一时间,袅袅炊烟弥漫成了一条白色雾带。

陈馀等借此时机,悄然离开了。

回到驻地,陈馀就觉得这场仗很难打。毕竟秦军太强了,仅凭以往的声势威慑,是起不到作用的。而此战关系到国运,必须慎而又慎,切不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要想取胜,首先必须掌控好部队,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

于是,陈馀就召集诸将会议,介绍此战的重要性,以及自己观察到的情况。

介绍完情况后,陈馀就对诸将提出要求:“诸位知道,此次大王调集全国军队,与秦军决战,足见此战的重要性。此战只能打赢,不能失败。打赢了,赵国就声势大振;打败了,国势就堪忧了。因此,各位必须掌控好部队,一定要严格听从本将军号令,且不可擅自行动,违令者军法从事。”

提罢要求,陈馀还不放心,又嘱咐诸将道:“要掌控好部队,关键是安抚士卒。你们回去后,要安排好士卒生活,抓好训练,告诉他们,大将军正在制定破敌之策,大家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对于秦军的强悍,我们自己知道就行了,且不可告诉士卒,以免引起恐慌,造成溃散。这一点尤为重要,绝不能出岔子。要是士卒问起,就告诉他们:还不是老样子?不用管他,只需听号令。”

散会前,陈馀又嘱咐了一句:“士卒有什么情绪问题,要及时上报,切勿草率处置。”

此时,陈馀已定下决心,如果没有有利条件,对于秦兵,只是监视,绝不贸然出击。

陈馀的顾虑并不是多余的。以目前赵军的水平,与秦兵正面交战,明显处于下风。在秦军装备及阵形面前,赵军的攻击只会徒劳地遭受重大损失。遇到这种情况,士卒就会反向求生,不听号令,自行溃散。

这种情况下,基层军官也只能顺其自然,不会杀戮后退的士卒,否则的话,自己就会被愤怒的士卒杀死或踩死。

胜则聚兵,败则溃散,已成为起义军发展的规律,起义军兵力的波动,就是这个规律作用的结果。当时的起义军之所以容易聚兵,根本原因就是容易散兵。这满足了士卒的求生愿望。士卒加入起义队伍,就是求生的,如果只是送死,谁还会加入!结果只能是起义队伍迅速的自生自灭。

当时,队伍中流行一句话:好聚好散,日后方便。容忍溃散,士卒才乐于回来,部队才有凝聚力。

陈馀之所以慎战,基于的就是这种情势。强敌压迫下,士卒一旦溃散,是不会马上回来的。道理再简单不过了:此时,逃离是生,回来是死。只有我强敌弱了,士卒才会争相回来,再汇聚成冲击秦政权的滚滚洪流。

如果初战即不利,士卒就会溃散,士卒一散,队伍就没了,没了队伍,拿什么与守城部队犄角呼应,只能是竹节一破,整根竹子就两半了。

(谢谢您宝贵的支持和爱护!)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