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主意已定,武臣就找来张耳、邵骚、陈馀商议抗秦之事。
之所以找他们三人,是因为他们都是赵国的创立者,也都是外来户,有着共同的利害关联。
听了武臣对形势的分析和军事部署后,三人都表示同意。
他们都知道,如果不集中兵力,而是分兵固守各个城池,必然会被各个击破,如此一来,辛辛苦苦打造出来的赵国也就消失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很难保全。眼下的局面,唯有拼死一搏,险中求生。
三人中,邵骚与武臣的想法高度一致,他俩都是时代浪潮下崛起的底层,没有社会根基,是靠武力经营赵地的,与赵人并无渊源,一旦据以立足的武力消亡了,他们就没有了影响力,性命也堪忧了。因此,他俩都有拼死一搏的决绝。
张耳和陈馀的情况就有很大的不同。他俩虽然也是赵地的外来户,却在社会上小有名气,交游也很广泛,加入武臣队伍,是谋求更大发展的,而不是殉身的。一旦遭遇不可对抗的危险,他们的首选是暂时躲避,而不是拼个鱼死网破。两人都曾受到秦廷的通缉,他们的选择都是更名换姓的逃避。
对于据守巨鹿,两人是不情愿的,一旦被困住,是很难逃脱的,并不符合二人的生存之道。
但他们深知武臣是没有退路的,因此不敢反对,唯恐武臣翻脸,加害自己。
既然必须放手一搏,四人就筹划起如何去搏。
张耳道:“秦军势大,我们必须寻求各国的支援,增加胜算。”
对此,大家都无异议。
可是向哪些国家求援呢?韩国、楚国正在与秦国交战,处境已经捉襟见肘,需要别国支援,抽不出兵力支援赵国。魏国、齐国、燕国虽也临近,却兵力有限,且忙于扩大地盘,与各种势力拉锯不断,也不会热心援赵,即使答应出兵,也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真正能依靠的,还是自己的赵军。
经过反复考虑,四人一致认为,死马权当活马医吧,有援助总比没有强,即使是声援,也能鼓舞一下赵国军民的士气。
会议决定,向楚国、韩国、魏国、齐国、燕国通报赵国的行动计划,请求各国派兵支援。
至于如何据守,四人也进行了充分的推演。
陈馀认为,所有军队都击中在巨鹿城中,并不可取。战场如棋局,围棋须有两眼才能走活,兵力部署上也要“造眼”,至少也要有两个“眼”,以犄角之势相互呼应,才能应对各种情况,增加胜算。
会议讨论的结果,将现有的二十万兵力分为两部分,武臣统领十万据守巨鹿城,陈馀带领十万在城外驻扎,两支部队相互配合,抗击秦军。
决策已定,赵国就紧急行动,将兵力向巨鹿集中,其余城池只留下少量维护秩序的部队,秦军来了,任其自行散去。
武臣确信,一旦巨鹿不保,其他城池即使分兵驻守,也是守不住的。常言“势如破竹”,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就要守住巨鹿,不让竹节被破开。
部队集结后,大将军陈馀带领十万人到巨鹿城东北三十里的沙丘驻防,其余十万人则在武臣、张耳、邵骚指挥下,加固城防工事、准备守御器械,抗拒秦军的攻击。
沙丘因有一处宫殿而闻名,商纣王的酒池肉林就修建于此。陈馀选择在这里扎营,不仅是因为这里房舍多,适于做指挥所,而是因为它是交通要地,南通邯郸,西达晋阳,东连历城,可以随着局势变化,进退自如。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始皇帝在巡行途中,就在这里病死。陈馀也想讨个彩头,企盼秦军到达这里,也会步始皇帝覆辙,遭受败亡。
但陈馀却忽视了历史的另一幕,当年名噪一时的赵武灵王,也死在了这里,这里对于赵军也并非吉地。
(万分感谢您珍贵的关心和支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